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和E.T.一起飞翔

http://www.sina.com.cn 2002-07-05 18:26   新周刊

  文/拓哉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天才的存在——比如斯皮尔伯格,他能把《辛德勒的名单》拍得如紫色般忧郁,以至于很多人后来都不大敢听大提琴了,《大白鲨》完全就是一部悬疑的杰作,如大海深蓝色般神秘而充满蛊惑。《E.T.》则单纯明亮得怕人,以至于久居阴影之下人都会感到刺眼。在今年环球新版《E.T.》中,片头出现的公司商标已经被改成影片最经典的一个画面——骑自行车小男孩载着E.T.在月亮前腾空飞起,我认为这已经触到了人类想象力的边界,而它又如此真实可信——不得不说,《E.T.》之后,再也没有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如此明亮温暖的电影了——80年代好莱坞的全盛底气烘托了它的亮色,而《E.T.》又借好莱坞之威拥抱了全世界。

  在我看来,好莱坞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式歌舞片席卷全世界,它甚至直接影响了20年后的时代气质——埃尔顿约翰的《风中之烛》是写给玛丽莲·梦露的,难怪有人说他身上有梦露的气质,另一次就是七八十年代的科幻片,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影响了一代美国人,那么《E.T.》呢?它甚至感动了全世界人。

  这部电影当年的盛况是空前的。它票房长红的同时,一向尖刻的影评人也疯狂地爱上这部电影。一向自诩心肠硬的美国影评人马丁·艾米斯看了《E.T.》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悲伤。他曾经写道:我回过头去看周围那些和我一样痛苦的人们,无论是政府官员、花花公子、日本商人、摇滚乐迷、嬉皮士还是母亲、青少年和儿童,他们脸上都挂着泪花……我们都知道我们哭泣不是为了那外星人或埃利奥特,也不是为小杰蒂,而是为失去了的自我。这正是斯皮尔伯格的天才所在。

  有趣的是,它甚至感动了迈克尔·杰克逊,他曾经录制了一套《外星人的故事》的唱片集。其中一首与《E.T.》有关的歌叫“黑暗中有一个你”。他甚至说,这部电影他看了50遍,每次都感动地流下泪来。

  法国老牌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主编埃里克侯麦(也是著名导演)一直坚持认为,商业电影的突破也许比艺术电影的突破更有意义——在我看来,《E.T.》算得上美国乃至世界商业电影的最高峰之一。关于拍摄技巧或者叙事节奏的把握,斯皮尔伯格无疑是其中的高手,《第三类接触》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英国女子仙·舍奇特尔曾经在20年时间里看了《E.T.》773遍,而且至今保持着两个星期看一遍《E.T.》录像带的习惯。当一部电影成千上百遍看去的时候,技巧什么的也许都不再重要了。

  斯皮尔伯格在回答《E.T.》的哪个画面让他自己最难忘时说,每个画面都深印在脑海里,不过看到E.T.带领骑脚踏车的艾略特飞上天空,我几乎又快要哭了,让梦想从平地飞起来,它才可能实现,不是吗?这岂止是他一个人的梦想,全人类都梦想它。

  当《E.T.》中孩子对抗成人,单车对抗汽车,手无寸铁对抗铿锵枪口时——E.T.让孩子们飞起来,因为飞翔,他们得以暂时逃避一切。

  想飞几乎是人类最原初的欲望吧。《泰坦尼克号》里富小姐罗丝因为和穷小子杰克一起在船头领略了一下飞翔的滋味,就死心塌地地爱上他。身体因为重心的原因而不得不下坠,心却不可遏止地想飞。毫无疑问地,《E.T.》应该被视为童话。但谁又能说童话是完全没有力量的呢?许多人能从莫扎特轻柔的音符中听到希望,能从安徒生或者王尔德童话中看到未来。1982年5月30日《纽约时报》评论《E.T.》用的词就是:希望。

  《E.T.》充满了斗争的张力,尤其是当这种斗争是面向成人世界的——电影中儿童及E.T.都非常写实,富有立体感;但对于成人世界的描摹,则完全是写意的,影片一开始就是凌乱的手电筒灯光和靴子,成人即使出现,也都是背影或干脆直接带着面罩,没有一个成人的脸部特写。成人在这里被彻底虚化。这也让这部电影有一种明显哥特式忧伤情调和弗洛伊德所说深切的失落感。

  斯皮尔伯格在拍完《侏罗纪公园》续集回答媒体为何不拍《E.T.》续集时说,E.T.飞走了,但他留给艾略特与我们的,都是最美好的回忆。是啊,E.T.飞走了,我们却不得不留在尘世,因为我们不能飞。


新周刊网络版132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