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给你提个醒
高校合并和专业调整
1998年9月,杭州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四所大学组建为新浙江大学,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最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其规模超过了原来居于老 大地位的清华、北大,被报刊称为中国大学的"航空母舰"。新浙大希望以它的综合性和学科实力成为国内一流大学,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上海的师范院校完成了大幅度的调整。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和上海幼专三校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组成新的华东师大,将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合并,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建立一体化的师范教育体系。至此,上海原先共7所师范类院校组建为华东师大和上海师大两所。
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撤并部门所属院校管理体制的决定,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机械工业学院等9所原部属高校正式实行与北京市共建。
1998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方案终于出台,这是80年代以来第三次专业目录调整,旨在大幅度地拓展专业面,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本科专业目录从1993年的504种减少为249种,砍掉了一半。研究生招生目录从现有二级学科的654种减少到381种,减幅达41%。教育部正在对高等学校100个专业制定上述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今后三至五年内将投入5000万元出版1000种面向21世纪的新教材。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措施,中国科学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首批12项试点在1998年内全部启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9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在大学开设《邓小平理论》课程,大学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由此前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门,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四门。
(摘自杨东平《1998年:中国的教育发展》)
大学扩招和高考改革
在1999年高等学校大扩招的基础上,2000年高等学校再次大幅度扩招。1998年普通高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108.36万人,199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增长47.4%。2000年普通高校实际招生为220万人,比1999年增加35%,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番。2001年全国考生共388.5万人,因而,今年的高考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5%左右。北京市的录取率达71%;上海市的录取率达70%。
2001年的高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拓宽升学渠道,报考普通高校的年龄放宽到25岁,取消了公办教师仅限于报考师范院校的限制、中职教育毕业生工作满两年方可报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限制、上一年被高校录取不报到者不得报考的限制,以及"由于学业、健康及纪律原因当年退学者不得报考"的限制。
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试点面进一步扩大,在全国不同地区共采用了七套考题。大部分省区实行"3+2"模式,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的"2"是历史、地理,理科的"2"的物理、化学。广东省实行"3+综合+1"的考试。江苏、浙江、吉林、山西和天津四省一市施行"3+综合文科"、"3+综合理科";专科施行"3+1"的考试。上海市仍然自行命题,施行"3+1"的高考,"3"为语文、数学、外语,"1 "是根据各高校要求,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中任选一门。此外,保送生仍进行"综合能力测试"。
高考形式的改革也开始启动。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北京和安徽于2000年3月份进行了春季入学的高考试点,拉开了一年两次高考改革的序幕。春季高考上海自行命题,北京、安徽的试题命制由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
同时,高考招生录取方式也进行了大幅改革。全国共有21个省、市、自治区的845所普通高等学校实行网上录取,占普通高校总数的82%;网上录取学生总数111.7万人,占招生计划的54.75%。
持续的大规模扩招导致了高等学校教学设施和师资超负荷的紧运行,也引发了一轮高等学校寻求发展的扩张。由于国家取消了对高等学校异地办学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兴起新一轮"招校引智"的热潮。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纷纷到珠海设新校区,或建科技园,占地10多平方公里的"大学园区"已正式启动。深圳市也辟出10多平方公里土地筹建"大学城",北京大学将在大学城兴办"北京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则在此创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电子科技大学也将在这里办学。而在河北廊坊建立的"华北(东方)大学城",已经吸引了北京联合大学等数所大学学生的入住。
据统计,全国各大学对2000年大学本科生学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提涨,由1999年大致3000元左右,涨到4500元的水平,平均涨幅在1500元左右。根据北京市物价局、财政局和市教委联合下发的文件,2000年北京地区高校学费上调了20%。按照一般院校与重点院校以及专业的差别,学费标准分为6个档次,其高限从4200元至6000元不等。上海高校的学费则从5000元至6500元不等。广东省普通高校文史类专业学费平均上调26%,理工类平均上调43%,进入"211工程"的高校,学费可上浮20%。今年,许多师范院校对师范生也开始收缴学费。华东师范大学今年将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收费标准拉平,都是5000元左右。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个人和社会都会从中受益。高等教育成本应当分担、个人应当承担一定学费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个人缴纳多少学费是合适的,则需要认真研究。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往往是政府免费或以较低费用提供的。在北欧诸国与西欧主要国家,大学教育基本是免费的,法国的国立大学只收取少量注册费。东欧诸国高等教育也实行免费与廉价制度。在加拿大,高校收费低廉,由政府巨额津贴,等于全民办学与全民共享。美国公立大学虽然也收取学费,但其每年学费平均仅占人均收入的11.8%。这样看来,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是太昂贵了。
针对各地普涨学费以及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高收费、乱收费,甚至"双轨"收费的现象,教育部出台收费标准:学费占学校年均日常运行费比例的25%掌握,未达到的可提高到25%;住宿费标准800-1000元;不得对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实行不同收费标准,严禁搞"双轨"收费。
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今年由政府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扩大到全国范围,且采取无担保,简化了手续,降低了门槛,贷款学生可在毕业后四年内还清贷款本息。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摘自杨东平的《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