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心灵旅游

http://www.sina.com.cn 2002-07-23 15:33   新周刊

  走很远的路,看一点点风景,这曾经是很多人对旅游的设想和欲求。

  现代意义的旅游应该是在蒸汽机车的发明之后,这种大型而廉价的交通工具可以方便地把人们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在此之前,所谓旅游,是贵族和冒险家的专利。蒸汽机车的发明在推动了整个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制造了它的用户——大量的城市病人需要不定期地从令人窒息的城市中逃出去。

  翻一下词典,对“旅游”的解释简单得让你绝望:旅行游览。再查“旅行”: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看来,“游览”是旅游的关键词,再查查解释吧:从容行走观看。从这几个概念的循环定义中,可以想见我们对于旅游的想象是多么地贫乏:“旅游”只关乎我们身体的两个部分——腿和眼,交通工具?那是我们双腿的延伸。难怪我们总喜欢用“走马观花”来形容旅游。

  2000年,中国有7.4亿人次在全国范围内“行走观看”,有五百多万人次在世界各地走马观花。这种空前规模的游走并不能安慰人们躁动的情绪,每年,这个数字都在上升。城市越来越拥挤,火车汽车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双腿越来越长,我们见过的风景越来越多,可我们还是很失落。于是,我们想,除了风景和行走之外,一定有什么东西,被我们忽略了。

  在物化的双腿和双眼之外,现代旅游精神层面的意义被忽略了。或者说,人们在乎的一直都是旅游的物质外壳而忽略了它的精神实质。实质是什么?实质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累了,我们想逃出去,大量的行走和观看造成身体的疲惫,它使我们暂时忘记了心灵的感受,于是,我们就以为我们康复了,可以再回到城市,直到下一次旧病复发。

  看来,需要来一次真正的心灵解放,让腿和眼的旅游变成心灵的旅游。让心灵在行走和观看间清空垃圾,变得澄净。

  一个新的旅游观正在显形,现在需要的是一个现实的对应地。不约而同地,人们找到了丽江,她山高水长,风景如画,其实在中国,这样的风景并不难找,难找的是,她的人民以一种无比安静而祥和的方式在此生存,人和环境和谐共处。和无数抽离了现实生活的名胜古迹比起来,她无限接近于城市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构想;和那些神圣的灵地比起来,丽江更是真实可感的,人在其中不会因为觉得自己的渺小而欲将自己化为无物,这里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活着是幸福的,从城市里逃出来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印证,便信心满满地回去生活了。

  这就是丽江的魅力,丽江人也深知这一点。两年前,我们的记者采访过丽江行署专员和段琪先生,和所有低调的丽江人一样,和先生不希望自己成为主角,但是,早在几年前,他就已经清晰地定位了今天的丽江,而他的观点,在两年后看起来仍然有效。

  动词丽江

  文/思坤

  丽江注定要成为一个动词,尽管她的骨子里是如此安静。

  半个世纪前,俄国人顾彼得用《被遗忘的王国》来描述这座古城:"丽江很少为外界知道,是几乎被人遗忘了的中国南部古纳西王国......"半个世纪后,造物主以一次几欲倾城的代价成就了丽江。1996年的地震,让这座沉静了800多年无尽高远的边陲小镇一下子声名大振。

  就在十年前,除了少数的国外游客和极少量的中国背包族之外,丽江完完全全是丽江人的。淡定内敛的性格使得这个素朴的美人竟浑然无觉于自己的天生丽质,而这,对于那些被无数浓妆艳抹的旅游胜地搞坏了味口的旅客来说,又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于是,忽拉一下,人们都涌过去了,接下去的春节,如潮而至的游人让习惯了安静的丽江人变得措手不及,尽管此前,政府已经将发展旅游业作为规划目标了,但刚起步的那点接待能力哪里招架得住这八方来客。拥挤的丽江不得不让很多人睡到了老百姓的家里。

  如今,旅游预警系统和黄金周的辛苦体验也没能让蠢动的人们变得更加理性,2001年丽江接待人数达到322万人次,而今年春节,又有13万人涌到丽江。

  你丽江了吗?当丽江变成一个动词的时候,去丽江就成了一种潮流。

  一群小资鼓噪起了这股潮流,并成为这股潮流的中坚。你经常旅游吗?你旅游的目的是什么?在你的旅游地图里有丽江吗?三个问题如同三道门岗,层层筛选,小资和非小资的答案绝对泾渭分明。小资们常常去旅游,他们旅游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观光,他们痛恨跟着旅行团像鸭子一样被人赶着跑,他们喜欢自由的行程,无目的的闲适,旅游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作用永远是放松。最后,记住,小资的旅游地图里永远都有丽江这两个字,而且无论去没去过。因为丽江是一个可以一去再去的地方。那些有钱而没时间或者没钱而有时间的小资们将丽江作为一个梦,揣在了自己的心里。

  为什么是丽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人是小资。作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它早已脱离了其阶级斗争语境下的特殊含义,那些曾经被批判为有着“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人们无非一些怀着文人气的感伤的大小知识分子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小资”至多只是超乎庸常生活的意淫罢了。今天的小资已经带有明显的物质化色彩,成了时尚生活的一个标签。文化、文明、阅读被小资们一再提及,但这些都只是他们指向时尚的可资利用的元素。专栏写手王小山这样定义小资们:

  “小资不是创造新文化的人群,但他们绝对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小资是走向中产阶级的第一步,没有小资,普通人和中产阶级成功人士之间就成了一片空白,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资是社会矛盾的缓冲器,他们有着成为中产阶级的雄伟目标同时他们又是普通人生活的榜样,小资引导着人民。”

  看来,小资某种程度地代表了我们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小资的趣味正引领着大众的趣味。他们是一群活在城市里的带着几分玩世态度的尘世眷恋者。他们总在批判城市对他们人性的戕害,而离开了城市他们又没法活。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地方,让他们适时地逃离,又能够在他们开始怀念起城市的好之前安全地撤出。文化是他们常常吊在嘴边的话题,但他们从不深究文化的来龙去脉,那只是他们作为有“格调”族类的接头暗号罢了。丽江的妙处就在于她符合小资们的趣味,但又超越于小资的趣味,那些超出的部分又恰恰是小资们所梦寐以求的。真实的丽江和小资的欲求与想象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张力。是这种张力在不停地撩拨小资们的神经。

  小资们以为是他们发现了丽江,而丽江却兀自拈花带笑。她在小资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却借着小资疯狂的热情暗自给自己的未来定了位,那就是越过小资们的视线,做一个风华绝代的丽人。

  回家的路上去丽江

  关于丽江的联想,止于那些没去过丽江的人。那些去过丽江的,有一个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总有一天,我会找出一段时间来去那儿住上一阵。没去过的,让你心向往之,去过的,更让你魂牵梦萦,这就是丽江,一个心的归所,一个梦想中的家园。看看人们关于丽江的联想和她的现实吧,找个时间,回家去。

  1.异域

  云之南、高原、少数民族……即使生活不是在别处,旅游却一定是在别处的。因为高、因为远,因为不容易去到和难得见到,所以让人惦记。

  2.时间静止

  一位美国记者曾这样描述丽江"这是世界上生活节奏最慢的一个城市"。在丽江他每天都看见一个老太太在早上十点准时坐在自家门口,看街上的人来人往,而他每次问这位老人在干什么时,老人的答案都很简单:"晒太阳"。即将离开的时候,他形容自己已经"十分愤怒",因为他不明白丽江人生活的节奏为什么那么慢,当他把这个疑惑说给那位老人时,老人幽幽地说:"人一出生就要朝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坟墓,而你为什么要快快地奔向那儿呢?"这个故事颇有禅意,不知真假。但是,时间确实在这座高原小城里变得慢下来,那儿的一天仿佛比城市的一天要长出许多。这不免让人想起那句常用来形容仙境的老话: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不同的时间维度,应该是仙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呢。

  3.美丽的江

  好山好水历来是中国人对一座城的审美要求,好山是有了——玉龙雪山,好水也不缺,本来嘛就叫丽江。喜欢望文生义的人们很容易想到美丽的江水,丽江确实有江——金沙江,但那离着丽江古城远着呢。丽江这个江不是“宽大的河”,而是“亮丽的水”。古城的设计者们为她建造了一个很完备的水系,引玉龙雪山的雪水和黑龙潭的泉水汇成丽水绕过家家户户。丽江的水,清冽,酣畅,在高原的蓝天下闪闪发光。令人吃惊的是丽水流动的速度,非常快,个别的段落你甚至可以用“湍急”来形容,流水冲击着石板发出悦耳的鸣响。湍流和这个小城仿佛停止的时间之间,产生极大的张力,弹压异乡人紧绷的神经。

  4.古老文明

  丽江有着古老的东巴文明,有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丽江有着千年的古乐和远古的舞蹈,它们不仅活在传统的记忆里,更活在现实的生活中。丽江人尤其是男人们历来崇尚文化艺术,琴棋书画是男人们日常的功课和生活。古文明、艺术,这些都是小资们追棒的时尚元素。更为可贵的是,这些古代文明不艰深不冷漠,那些可爱的象形文字刻在纳西人的小小画盘里,印在T恤上被游客们带了去,和人们肌肤相亲。没有人要探寻这些符号的真实含义,研究,那是专家们的事儿,异乡人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时尚的符号而已。

  5.真实的梦境

  小桥流水人家,在一个异域的空间,凭空“长”出了一座江南的城,许多到过丽江的人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感觉:假的吧?是不是到了一个电影的片场?人们不相信她的真实,是因为她的完美,常识告诉我们,完美是不存在的。而丽江是真的,一个真实的完美的存在。生活在这里是真实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

  6.心灵的约地

  东巴经典《创世纪》中曾有如此的描述:在湖水泛滥、洪水滔天的年代,人类全部死亡,只剩下一个男子,名叫"措则勒若",为了繁衍人类,他娶天上的女人为妻,和她生下了三个孩子,老大是藏族,老二是纳西族,老三是白族。但是开天者是盘,盘为藏族神;辟地者是惮,惮为白族神,所以天为开天的藏人所有,地为辟地的白人所辖,唯独纳西人没有天、也没有地。纳西人用这个故事警示后人,要活下去,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开辟新的天地。但是在异乡人看来,这个故事或许有另外的隐喻:丽江是一个介乎现实生活和神圣天国的一个中间驿站。来这儿的人们很少体会神圣的庄严和崇高,但她确实能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丽江是有烟火味的,这儿的人们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安静地活着。当然,旅游业的发展会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至目前为止,这种改变仍然是温和的。丽江是一个能把人完全掏空的地方,这里不需要思想,不需要语言,任何的思想和语言在这里都显得多余。去丽江,你只需带着你的心。在那里,找回自己,不与神约,不与人约,而与心相约。有趣的是,心介乎大脑(思想和语言)与肚子及下半身(食与色)之间,是人体的中间部位,这奇妙的关联,恰如丽江介乎天地之间。


新周刊网络版13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