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直接面对大学生的标准问题的小调查:你认为谁最能代表你所在的学校?为什么?
由于这次我们并不打算用专业的调查公司,大学生就是我们的调查员。自然,由于他们的调查能力水平不一和不同的理解判断,我们所拿到的答案充满着各种风格。比如北大清华,他们犹感困惑的是:“太多了,每个人都会说出一堆。”比如武大,话题转向了探讨武大精神。而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拿回可信的数据或代表意见,只能放弃。
本次调查全部以该校学生为调查人,从他们交回来的结果和期间的周折来看,我们大约能对他们的处理方式和对待“学校标志人物”的态度管中窥豹。清华和北大就是两种风格的方式,在清华的答案中,我们看到的是关于标志人物的严肃介绍,立马找了“数百人调查”而没有一句学生自己的发言,而且推选出来的人物都是公认的(像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华罗庚等)。北大的答案则充满自由色彩,由于我们在北大挑选调查人时颇费周折,原来找一个社会学系的,他问:“这个题目有什么意思。”于是不干,后来转而找一个西班牙语系的学生,他找来的人偏门得可以,几乎都是搞戏剧的一伙人——自然,站在公众立场,他们所认为的“校标”经不起公众眼光的主流标准。
于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对这个调查有比较深入探讨的意见。没有在此出现的,或者是因为太多,或者是因为没有找到,因而暂时空缺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小调查更像是一次突击:在不惊动校方和大范围大规模的情况下,以一种偶然的方式让学生表述他们学校的“标志人物”的第一感觉。
复旦大学
投票集中于:杨福家[4人];谢希德[5人];李达三,叶耀珍[1人];苏步青[7人];李岚清[3人];陈望道[2人];谈家桢[2人];吴敬琏[6人],其他[20人]。
调查有效样本:50个。
一时间很难想出来谁最能代表我所在的大学人物,除了像老校长谢希德这样的。她本身是个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学术修养非常高;据说她是个在各种国际学术交流场合很受欢迎的人,活动能力很强,学校的美研中心就是她筹集到捐赠资金建立起来的;此外,据说她人非常好,平易可亲,一直到她躺在病榻上,还有学生请她写到国外念书的推荐信,她也能欣然应允。要真正说对我有影响的,那可能还是国际大专辩论赛那阵子热起来的蒋昌建和姜丰他们,季翔、严嘉好像还是我们的系友,记得师兄师姐也常说,我们是被一本名叫《狮城舌战》的书骗进来的。但现在在学校的各种学生辩论赛的场合,常能见到蒋昌建,电视上也有频频出镜的姜丰,当年由他们而起的那种复旦精神的力量好像渐渐淡了很多,所以,他们绝对算不上校标吧。(法律系学生曲颜)
代表人物,我印象当中的是谢希德,记得那年是谢先生去世,当时校园主干道光华大道上挂满了学生自发为她折叠的成千上万只白色千纸鹤。就她本人而言,她的学养是极佳的,学术上的成就是其享有崇高威望的基础,就治校风格而言,她也是属于那种非常强调实质的内容,而不事张扬的类型。在复旦能看到谢先生的题词,鼓励学生勤勉、自信。她的那种影响力是润物细无声的,女性的那种温婉、亲合以及大师风范融合在一起,非常具有让人信服的力量。(新闻学院小石)
代表人物就是苏步青老先生。他是复旦的老校长,也是少有的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者。从念小学课本里的《语文和数学》开始,到复旦来读书看到他在很多学生活动场所的题词,感觉很亲切。进学校以后,可能因为身体的缘故,很少见他,但实际上,从很多他的弟子(比如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这三个院士)、同事、朋友那儿都能感受得到其大师风范。这一点,他和谢希德先生颇为相似。去年,苏步青先生百岁诞辰,在校园报纸上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的照片,非常慈爱。(数学系小胡)
要问代表人物,一时间还真想不出来。不过,很多地方倒是有学者遗风的,复旦比较有名的,像我们国政的王沪宁。他以前率复旦辩论队参加1988年辩论赛的时候就在学生当中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了。上北京以后,复旦一家叫“年年红”的餐馆还经常被说成有“大师”遗风,据说,就是他以前经常和学生们在这个地方品茗聊天。他进政府以后的事情就知道的不多了,至少在做学者的这个阶段,很多复旦人是很喜欢他的。关于进京,有人认为走得对,学者应该将理想见诸于社会,也有人觉得走得可惜,因为少了一个复旦园里少了一位学术大师。所以,说他是校标很难说,但他确实是让人印象深刻、并对年轻的我们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称得上校标,至少经受百年考验,最近20-30年的,只能说是一些学长,让人钦佩的学长吧。(国政系丘云)(调查人:刘芊芊)
武汉大学
投票集中于:没有[13人]、刘道玉(原校长)[9人]、李达(解放后武大第一任校长)[6人]、张之洞(前身创始人)[4人]、罗荣桓[1人]、陈一舟[1人]、学生[1人]
调查方式:在武汉大学珞珈山水BBS站四个热门版块的论坛发帖。部分调查是跟帖,部分是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站内发送了访谈信后收到的回信。回应总数50余封。
希望我给什么呢?我的确是曾提过一点建议,不过我觉得我的提议已经过时了。我们也不可能死守着古人不放,去怀念武大曾经的辉煌,曾经的一切。或许过去的辉煌能激励你去创造更伟大的成就。可是呢,归根结底还是要把握住现在,而只有现在才是最重要的。时代在变化,那么我们也就需要紧跟时代,把握住时代的脉门,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自由、创新这才应该是现在的武大最需要的。我提的是刘道玉,他曾经领导武大走在了时代的最前沿,也造就了武大曾经的辉煌。可是现在呢?我想我也不用说了。(lynn)
这个人是李达。因为他的个性不喜张扬,潜心学术。我觉得这才是真正为学问而生的人。而现在很多所谓的学者都是作秀多于研究,我很反感。李达当校长时可不一样,他是轻易不会表现自己的。据说,只有研究生入学时他才在开学典礼上露了个面,本科生几乎见不到他的。(Polly)
我不认为一所大学的精神是由几个最优秀的人体现。诸如李达等人,其精神体现的是其个人人格,其精神之养成也与武大关系不大,要说他带给武大何种精神,建国后各种政治运动也使他不能彰现。我是学理工的,不太关心个体样本而更关心样本之平均。武大之精神则应以普遍武大人独有之气质所表现,治学风格,生活态度。而建国以后的很长时间,政治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不关心政治的人,容易形成精神和生存的压力,缺乏健康人格的生存环境。国民尚无健康的人格,大学又何谈精神。现在虽有放开,但民主与自由的生活习惯也还无气候。这时候谈大学的精神实在太早。(kitool)
我认识的人少,所以说不出一个人。我觉得武大的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它特殊之处。所以作为它的精神的代表者,必须有深刻的文化底蕴,而且必须发挥它的文化传统。作为理科学生,我希望看到这个人既有严谨的逻辑和扎实数学功底,却又不乏武大特有的浪漫情怀,做的理论模型非常美。(greatrice)
(调查人:MRice小米)
中国科技大学
投票集中于:严济慈[3人]、朱清时[1人]、钱临照[1人]、科大的老教师们[9人]、钱学森/华罗庚[2人]、学生[20人]、常年出没自习教室的人[7人]、没有[12]。
调查人数:约60人调查范围:科大在校生及部分校友调查方法:网络加访谈
科大在朱校长这几年领导下,基本上止住了下滑的势头,进了9所,新建了苏州研究生院与上海研究生院,学校内部的管理凭心而论也比以前好多了。最近听到一个消息,让我对朱校长更增加了一份敬佩:朱校长是一个真正的科大人!
科大的老教师们,让你明白了世上真有一种人,境界叫淡泊,他们就生活在你的身旁。宗教的节欲与雅士的朴素,我见得少,觉得凡经过媒体落入我眼中的,淡泊便打了折扣。名校中深居简出的大师,于我来说,是出世的高人,攀不到的。这里有一批那种淡泊得让你油然起敬的人,而且他们真真切切影响着你的生活。换一所学校,换一所城市,我觉得这是难以想象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在北京上海贵宾来来往往的名校中,不拘小节到如此程度,恐怕领导都不同意。就是这里的环境,这个可以让你坦然无虑地放下书桌的地方,才能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已经在国外的学生和正在准备出国的学生,我想在中国,一提到科大,大多数老百姓是把她和容易出国联系在一起的。(呵呵,可能有些夸张,但我们那里的确如此)
这样的人还没有出现,我认为:这个人在中国的普通民众中至少要有60%的知名度才有资格作为科大的代表。遗憾的是科大还没有出过这样一个学生。
(调查人:柳欣宇)
中山大学
陈寅恪[12人]
提及:孙中山[8人]、王则柯[3人]、刘小枫[3人]、黄达人(现任校长)[7人]、王力[5人]、陈铁军(与周文雍烈士的“刑场上的婚礼”)[2人]、陈序经(岭南大学校长)[3人]、杨成志(人类学教授)[1人],其他[6人]。调查有效样本:50个。调查方式:BBS网络抽样调查及发帖子。
在我心目中,陈寅恪先生绝对可以作为中大的校标,他和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是中国文学学术领域的栋梁。记得去年金庸来中大演讲时就曾表示:“学写诗词得益于王力先生颇多,学历史则得益于陈寅恪先生,王力、陈寅恪都是中山大学的知名教授,我认为自己是两位先生的私塾弟子。”在国内“陈寅恪现象”研究日渐成风的时候,我想陈先生这块校标,我们可不能随意放弃忘却,理应给新生开展追溯陈先生的学养教育。(中文系大四Gred)
来到中大就听师兄教育,我们是一所“务实”的大学,各人只顾自己的发展,所以让我回答谁是本校的标志人物,我还真的答不出来。是的,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在中大,最重要的事情是:考4级、6级,然后GRE、托福,终极目标是出国留学去——就像中山先生说的,“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大二Winter)
校标?换句话是不是说:谁是最给我们长脸的人?我觉得现在倒是黄达人校长给予了中大很好的发展契机:开设珠海分校,扩充了阵营;与中山医合并,弥补了医学领域的空缺实力大增;还有,新改造的北门广场也是一件形象工程,终于可以躲开杂乱的新港西路了;另外还在省里拿了好多M(编者注:money,指办学经费),办学的钱看来不愁了。(大三小K)
(调查人:rockyll)
浙江大学
投票集中于:没有[13人]、竺可桢[14人]、学生[7人]、路甬祥[4人]、潘云鹤[4人]、其他[6人]。调查人数:50,有效样本:48。意见比较集中的两个选择的理由回答如下。
一、没有
理由:浙大没品牌/实在想不起,不太了解浙大的老师浙大的校友,还有浙大的历史,所以说不上来/没有,浙大就是浙大,不是一个人一个物可以代表的/每一个都可以展示浙大的风采,但没有人能代表浙大/因为浙大是一个形象,是中国的一个优秀大学,没有任何单一的人或物可以代表浙大/或许是浙大的一种精神一种氛围吧,因为单个人或者一群人无法代表浙大,一种很深的东西无法用外在的表现来代表/主观的来说,谁也代表不了浙大
我想浙大更需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感召一种理念来代表,而不是一些具体的人!我想从竺校长,于子三(俺山东老乡)身上更能体现浙大的一种精神!这是这种灵魂人物的共性!我想浙大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物就能代表的!现在的浙大像臃肿的组合体,每一个校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新浙大呢?没有。代表大学的应该是精神和力量,他需要几代人的拼搏和沉淀,凝集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校魂,新浙大太年轻了太浮躁。(代表意见1)
二、竺可桢
理由:一代名校长,一心念学生/因为我天天听到这个人的名字,已经想不到其他的人了/最有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因为喜欢竺可桢才喜欢浙大,从他身上才能看到浙大的气质,从他身上才能感受到百年老校的气息,他留给每一个学生的“两句话:你为什么来浙大,你来浙大干什么”很有启发/每一个进浙大的人都要经受他的两个问题的考验/德高望重
浙大的名声就是当年他一手带出来的,求是创新的校训就出自他手,广开学术风,到处邀请知名人士加盟浙大,艰苦办学,创浙派高校风格。学生代表的可以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人。像我,或是你也行,有浙江人吃苦耐劳的底子,又有年轻阶段的懒惰。有自己的想法,又非常注重别人的看法,毕竟浙江人浙大人不像北大清华人一样狂妄。没有报国大志,只想自己活得好过小资。动手能力不差,但是总缺少些与人好好合作的团队概念。(代表意见2)
(调查人:王培华Susan)
华南理工大学
投票集中于:李东生(TCL集团总裁)[得票94%]第二名至第五名:陈伟荣(康佳集团总裁)、潘泽明(万家乐集团总裁)、朱江洪(格力集团总裁)、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
[总投票数108人,有效选票97份]
最能代表我们学校特色的“校标”式人物,我认为是企业家,比如TCL集团、格力集团、康佳集团、创维集团的掌门人都应该是,但就我所学专业而言,万家乐老总潘泽明、中集集团老总麦伯良,可以说是代表。华工为什么会出这么多企业家?原因主要是在于广东是中国经济发展前沿,毕业生在这个环境里比较容易得到锻炼、成长的空间很大,还有一点就是,华工所确立的“管理+技术”的培养模式也给未来企业家的成长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华工是一所工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都是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我觉得整体上都很优秀,那些著名的企业家是他的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99级刘学科)
我觉得培养的企业家多是华工的特点,现在,李东生、陈伟荣他们好像经常回来,前呼后拥,很有衣锦还乡的感觉,同学们也像追明星一样,不过,讲到为什么他们能成为我们学校的“校标”,我想主要是务实的精神,如果说华工跟内地其它学校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务实,而且比较讲实用,没有其它一些名校那么虚,不过太实用也不好,档次不高,毕业生出去很长一段时间要么一直是替别人打工,要么当小老板,现在学校一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看很难,不要说大学,珠三角这边的公司、企业都差不多有同样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99级石磊)
校友出了名是他们自己的荣耀,我觉得跟学校的关系不大,华工的毕业生中出了不少企业界名人,所以学校就说自己是“企业家的摇篮”,但我觉得一个大学生要成为企业家,主要的还是看个人,也要看机遇,企业家学校怎么培养得出来?现在不少毕业生都会很愿意去他们的公司做事,但很多同学以为是校友就得到很多方便,这太幼稚了,我觉得有这么牛的校友总比没有强,心里有个榜样和目标,我们对母校的认同感也会强一点,但自己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人,光自豪是没有用的。(华南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98级朱小舟)
(调查人:周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