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经济学人“飘一代”

http://www.sina.com.cn 2002-08-13 10:35   新周刊

  文:赵晓

  率真地网络化生存

  在经济学人飘一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旦脱离了互联网,就像来到沙漠中仰望太阳的罗非鱼一样绝望。这群人目前有四个,即巴曙松、赵晓、高辉清和钟伟。从2000年初四条鱼在网络中创立“博士咖啡”论坛以来,做了一件很容易同时也很难的事情——就是学说话。学会说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加尔布雷斯是会说话的,所以美国人如果说你“象加尔布雷斯”,也许是在说你非常有话语权的意思;萨缪尔森也会说话,所以他和大众沟通起来没有困难;弗里德曼会说话,所以他化了19年的时间给新闻周刊写专栏并亲自主持电视节目;克鲁格曼也会说讲话,不过却总是不中听的话,所以大家称他是“国际经济的乌鸦”。罗素也说,如果你不能用直截了当的话语将事情讲清楚,那么就在讲之前先学学讲话。所以,这四个人就老老实实先学说话了。

  在网上,批评多而表扬少,害怕批评的人是受不了互联网的;在网上,人人平等,没有人知道你是总统还是一条狗,没有平和之心的是惮于上网的。

  网络化生存的赵晓,是一条快乐的游来游去的鱼,在和网络亲密接触的同时,将网络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至。你可能在网络中看过赵晓的众多的经济评论和经济随笔,他有关生活感悟的性情文字,在“博士咖啡”馆中和赵晓聊的甚为投机或者争论的面红耳赤,成为赵晓志同道合的好友或者诤友。但你很难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赵晓具体的形象。于是,如有机缘从虚拟的网络走到现实中的交流,互相对比想象中的形象和现实中的差距,就成了一件趣事。

  在网络的世界中,每个人都穿着马甲出现,“zhaoxiao”这个马甲在网络中成为了现实中赵晓的另一个化身。赵晓从网络的对话中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学灵感,也通过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随时修正完善着自己的观点。赵晓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捕捉和灵活运用可谓经济学人飘一代中的翘楚。一次,赵晓身在美国的夫人发了一封MAIL给他。言称美国的银行对待像她这样的小储户态度极为恶劣,而且,还要收取管理费用等等。赵晓立刻感觉到这里面大有滋味可以琢磨,大有文章可做。于是,和巴曙松等在网络江湖展开一番论战之后,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经济学随笔《彻底的市场经济是无耻的》。并预言,中国的银行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也将逐渐地摘下“慈善”的面具,露出冰冷的市场面孔。在两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的银行展开了有关类似的行为,不幸被赵晓的妙文所言中。还有一次谈论到了吃饭时的AA制,称中国人喜欢众乐乐吃大锅饭,独戚戚一人买单;而洋人则偏好AA制,各掏各钱,为什么?在一番梳缕之后,赵晓找到了一个浅明的经济学解释,让人拍案惊奇:据说是中西人口迁徙方面“流动性”差异使然,历史上中国以农业文明为特性,人的流动性较差,因此,一个人请客买单,实际上隐含着被请的人日后也会请他的假设,大家轮着来,时间一长,谁都不吃亏。而在西方,海洋和商业文明使得人的流动性很强,团聚在一起的人吃了这顿下一顿不知道哪辈子再聚,所谓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所以为了大家都不吃亏,彼此分摊便是最好的选择了。于是,又一篇妙文《请客的经济学》新鲜出笼了!类似的经历造就了赵晓诸多内容鲜活,妙趣横生的随笔。如《情感的面纱》,《体验经济,荒谬人生及足球狂热》,《火星人和信息不完全》等等,使赵晓在写作严谨的学术性文章的同时,意外地开出了一朵朵的奇葩。

  赵晓的文字读来如品清茶,不徐不急,飘逸而轻松,缘于生活中的赵晓就是一个不滞于物的空灵分子。赵晓言称“真佛只说家常”,在言论和书写之际自然流露出天真率性。

  经济网站最大的特点激烈的辩论。你如果想要辩论,一定要选择好的对手,这个人必须善于顾左右而言他地诡辩,必须恣意纵横地发挥,最重要的,必须是将吵架作为脑力激荡并欣然有所得,必须是吵架对手能够坐而论道,起而密友,必须和保罗西蒙所说的“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忧愁河上的桥》)差不多,而赵晓恰好是这样的人!

  网络使赵晓善辩的特性和威力放大了无数倍,以至于一位北京大学女博士后网友与赵晓论战之后无比感慨:永远不要试图说服赵晓,他的嘴属于北京烤鸭型的!但是,赵晓虽善辩,却又很宽容,严格遵循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原则。赵晓在“9·11”后“舌战群儒”,写了一篇长文,居然连对手也觉得“宽容”和“信服”,赵晓与网友FAMA关于经济学家是否可以研究多个领域的问题的争论,最后以赵晓的胜利和双方的握手言和而走向大团圆结局。

  网络著名写手“阿K四妻”认为“zhaoxiao”写文章疾快如风,而且十分飘逸。而更加熟知赵晓的钟伟则认为赵晓的飘逸其实是来自于他率真的心地。钟伟说:“赵晓之飘逸,实在是如房龙之《宽容》那样,有一种对异见者的亲善柔和之心。”

  文:易宪容

  随意而快乐着

  有个不修边幅的男子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很惬意地翻着书,满脸的笑意蜜糖一样几乎要流淌到地上。此种异象引起了一位售货小姐的注意,她忍不住过来问这位男子,到底是什么书这么有趣?抑或最近有什么大喜事?这位男子的回答出乎意料:“人生中有什么事情值得不开心的?我每天都这么高高兴兴。”这个每天都对生活充满喜悦的男子,就是易宪容博士。

  最近席卷大陆的“张五常热”,世人对张的恨羡交织已演绎到离谱的程度,老易受张五常先生之邀在港大做客座研究,亦是张先生合约经济学的“嫡系弟子”,更兼张先生在大陆的许多演讲安排,背后都有老易若隐若现的影子,而老易居然能在灯火澜珊处沉默笑看。稍谙制度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科斯可谓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但却引怪才张五常为其知己,在当年张正在合约经济学方面如日中天,隐隐然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一代宗师的时候,这个老玩童却返身不顾,从学术界销声匿迹,为美国石油大亨去搞战略研究去了。而更令人叹息的是,率性行事的张五常身后可谓难有头角峥嵘的传承者。老易继承了张五常的“道”,却由于淡泊的性情,没有发扬大师的“术”。张的张狂不羁到老易那里变成了恬淡无争,喜欢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人似乎并不在意他人话语权的滥用,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近年来老易严肃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不断,行文流畅的经济随笔更是产量不俗的同时,却飘然在经济学界的种种恩怨情仇之外。

  用老易自己的话说,他生活的全部几乎就是看书、阅报、上网、写稿。老易最大嗜好是读书。老易常用的口头禅是“好书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可以说,老易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去书店图书馆的路上。

  老易不仅读书,而且写书,译书。其著的《金融市场的合约分析》、《经济学与经济的迷思》等等专著以及策划主持的5套大型经济学丛书很得业界学界得赞誉,但他却恬淡视之;现在如日中天的张五常教授之名篇《佃农理论》、《经济解释》等都是老易翻译的,但老易却静静地站在后面。就新制度经济学和合约经济学的研究而言,老易无疑是国内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也是大陆第一位新制度经济学国际会员。以老易的刻苦和专心,如果就某一个问题上专精认真地做下去,写出几篇有分量的学术文章,那一定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也是登上人生顶峰的捷径。但老易却遵循着“几十年来,我个人每成长一步都是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帮助的结果。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你永远只能踏在原点上过着无奈无助的生活,也就永远无法走出自己那块狭小的天地。我能做的只能是为那些有意或无意需要你帮助的人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同样需要成长,同样需要走出自己那狭小的天地”的思路,踏上写经济评论的不归路。或许,这也是经济学人飘一代的本性所决定的吧。

  老易亦喜读报,而且读得酣畅淋漓,痛快异常。由于老易在《信报》、香港《大公报》等报刊开过专栏,所以,有很多报纸赠送给他。但是老易仍然每天一到11点左右,就外出取报买报。因为一是寄来的报纸往往时效太晚,老易如饥似渴的阅读态度怎能等得了。另外,老易坚信能够在报摊出售而不被淘汰的报纸,必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必有可看之处。

  老易上网与众不同。总是在每天东方开始露出晨曦的时候悄然起床,在网上驰骋纵横。等人们开始起床之刻,老易已然过足了网瘾,整装待发了。

  老易平淡宁静,尤喜骑车上班或赴会,满口南方乡音可以使得北方人听得如云里雾里,加上他写书,写论文或写随笔从来都是独立而为,凡事总是一个人施施然而来而返,也许我们不妨称其为“独行侠”。只是最近钟伟,赵晓、何帆、巴曙松以及余晖等筹划“东方博智工作室”时,老易慧眼一看,这拨人读书、写字和讲话颇为认真,才客串一把成为九个核心创始成员,于独行之余浅尝群居。

  另外,再提醒您一句,如果您有空到西单图书大厦来,偶尔在经济学的典籍之间看到一个笑嘻嘻的人,一个不修边幅的人,你稍一询问,而他恰好又是骑自行车过来的,操满口你听不太懂的家乡口音,那么此人必是蟄伏偶出的易宪容博士!写完上面的字给朋友征求意见时,有深圳的一位女士来信说,文字所写的确是易宪容,她和老易从香港乘同一班机到深圳时,老易为了说明香港的东西如何价廉物美,当场脱鞋让她欣赏之,以证实自己所言非虚,读到这里,我为这位女士庆幸不已,幸亏老易当时在香港买的不是衬衣T恤呀!


新周刊网络版第135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