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我遇到的都是比我大得多的男人,然后慢慢地他们跟我差不多大了,再后来,我的男朋友都比我小了。因为我老了。”今年38岁的DAN说。
17岁就嫁给法国人,后来离婚,但一直在恋爱的DAN被一些人视为疯狂,就像Lolita的故事一直被人们视为变态,忽略了其中常态的一面——年轻的人要经验,年老的人要青春,本来是最正常不过了。如果不是家庭异常,导致恋父情结、恋母情结什么的,一辈子都只看大10岁的男人/女人,其实年龄相当的恋爱反而是最乏味的:阅历、见识都相近,谁也帮不了谁。我两个三十出头的女朋友都感叹过,“跟同龄人最不来电。往那儿一坐,对方想什么,是怎么回事都清清楚楚,一点幻想的余地都没有。”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你想在爱情中得到什么?如果只是找个伴,或者归宿,同龄人似乎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事业和财富积累都差不多,谁也不吃亏,老起来速度也差不多,谁也别嫌谁。但是从恋爱的角度说,年龄差异越大,乐趣和收获越多。年轻的那个从年长的学到社会经验、人生规划等等,可能顺带得到物质享受,年长的那个从年轻的学到新思想、社会趋势,可能顺带得到性活力。
一个31岁的女朋友就是跟她23岁的男朋友学会怎么用嘴戴安全套的,要是一个31岁的男人,怎么会教她这个呢?
懂得恋爱的人不仅享受一瞬间的荷尔蒙释放,更让自己在过程中不断完美。一个28岁的女孩掰着指头一数,“一个男朋友带我入行,虽然我现在做得比他好了;一个教会我用香水和穿着优雅,一个带着我听爵士乐、看欧洲电影,一个鼓励我读英文、背包旅行……”虽然这些男人现在都是别人的男朋友和丈夫了,但是她也没吃亏啊。说得残酷一点,这就像踏着一些尸体往前走,为了去得更高更远。有时候一回头,发现那些人还在原地。
能不能这么说呢,恋爱使人进步,结婚使人——停滞不前。
朱德庸在漫画书里一直絮絮叨叨地讽刺男女关系,我怀疑问题不过是他们太年龄相近。真是对方想什么都知道,又太拿结婚当回事,结果是越来越有怨气。你看看朱德庸,简直像个怨妇了。
爱情死了还不放手,不管是因为性、寂寞还是不甘心,结果只有越来越糟,互相伤害,互相糟蹋,最后一点温情都被踩碎,世界渐渐变得狭窄和灰蒙蒙。有时候,在黑暗的地方沉沦得越深,就越难以出来。
一旦见势不妙,快快地分手,快快地开始新恋情,这是一个聪明女人的恋爱之道。有一次,在分手三个月后见面,她的前男友失望至于震惊地说:“你怎么这么容光焕发?当时你哭成那样,这么快就没事了?”真是应了亦舒那句——最大的报复是活得更好。
年轻时习惯向上看的女人如果不懂得调整脖子的角度,即使曾经多么美丽出众,渐渐也会感到失落了。你想,当她35岁的时候,那些40岁或45岁的男人是看她还是看更年轻的女孩呢?还是低一低头,回应25岁男孩子的视线吧。只要心态健康活络,总不愁没有恋爱的机会。
在从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默多克和邓文迪、梁智松和伏明霞,而不是谢霆锋和王菲,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女人的欲望被遏制了。如果她没有钱、不能自立,多半只能找一个老男人,如果她有钱、又能自立,她也会顾虑找小男孩被人耻笑。
好在现在这样的例子渐渐多了,谢霆锋离开王菲也没有吓怕谁——她已经享受了他生命中最好的几年,不是吗?据说王菲自杀过,希望只是一时软弱吧,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开,她的态度就太不彻底了。美貌的男孩子会走,不美貌的男人也会走,你自己也可以走,爱和不爱都没有理由。
也许爱情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有生命周期,有风水轮转,最好的态度是顺其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