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细节的杀伤力

http://www.sina.com.cn 2002-08-21 13:05   新周刊

  作者:默非

  我为一本号称给“真正的名流”看的时尚杂志出的广告语是:“满足你挑剔的欲望”。他们欣赏“挑剔”这个词汇,也喜欢“欲望”,但他们不敢把“挑剔欲望”这样大胆地说出来。这实在是有些“小家子气”的:明明那是客观存在的,偏偏要回避要遮掩,有“假惺惺”之嫌。做人何必假惺惺呢?挑剔有什么不好呢?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能挑剔到点子上。如果你像猪八戒一样挑剔人参果太小就没劲了,但如果你能像袁枚一样挑剔出“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有火腿味儿”,就有些意思了。

  这样的挑剔,与“细节”这个时尚词汇有关。

  “上帝在细节中生动”

  “五·一”去南京,当地的朋友安排去洪泽湖,顺道明祖陵。明祖陵是20世纪70年代因为干旱才现出水面的明代陵墓,其石雕十分壮观。安排这次行程的是“金陵子弟”高欢和他的朋友老朱,同行的还有他的一个朋友的一家三口,其中一个胖大的男孩大约十四五岁。

  一进明祖陵,见到石麒麟石狮石马石人,就有人叹道:“这石雕至少也应该300米一对才对,怎么排得这么紧密?”然后,那男孩就开始缠住高欢研究石雕:“狮子和麒麟除了坐姿不同,还有什么区别?”、“天马之所以是天马是不是因为脚下的云纹?”、“文官服饰上的玉环和花纹都代表着什么?”、“怎样看出哪些是后人修补过的而哪些是原来就有的”……

  我看明祖陵的石雕,除了惊叹规模宏大雕刻壮观外,老实说关于男孩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而这里的所谓历史、所谓艺术,我是没什么感觉的。但一经那男孩的提问和高欢的娓娓道来式的解说,那些石雕立时鲜活了许多,连人物衣襟上的云纹也生动起来。这些细节,我并非没有看到,只是没有足够的注意。即便我注意到了,但我没有对中国古代雕刻的了解和理解,也不明所以然。

  这让我想起去年一个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摩登上海》。他是这样说的:看了人家的漫画描摹,你就会觉得如今的小资玩的都是人家剩下的一鳞半爪。今天人们沉醉于“黄昏到了,是先遛你的狗,还是你的女友?如果,亲爱的老婆和亲爱的猫咪同时落水,你先救哪一个?紫色丝绒床单上躺着一个穿红色睡衣的女郎,会让你联想到什么?”这类朱德庸式的诘问,而80年前的郭建英已经在漫画里直接地把女人解构为“无内容的头脑细胞,怪异夺目的上身,肉感的下身,原动力是金钱和生殖元素,热是她的生活武器……”其实再往前,读读大约300年前的李渔,你就会发现如今时尚杂志连篇累牍地介绍了几年红酒却仅限于“红酒配红肉白酒配白肉”的说法是多么地简单愚蠢和滑稽,因为仅仅“笋”这一种东西,在李渔笔下就有洋洋千言(注:古人的“千言”,翻译到如今,就是几千言),且说的都是“实用信息”,不似时尚杂志那般云山雾罩。

  和我们同游洪泽湖的老朱搞摄影,最近应邀8月去美国做作品展。他的一幅作品“鸭头”,《艺术世界》的编辑只看了一眼便问:“我可不可以拷下来做封面?”其实这“鸭头”,不过是被剥光待烤的一只死鸭子被镜头放大了的局部,但当它被镜头放大,又经过镜头背后的头脑的取舍之后,就成了表达思想和美的艺术品。一只被剥光待烤的鸭子,一头从小生活在垃圾山的羊,一个新鲜碧绿的莲蓬,几片碎瓷,一尾咸鱼……倘使被有心人放大了细节,都会生动起来。老朱说:上帝在细节中生动。

  话剧《风月无边》之后,经常听人羡慕李渔,羡慕他有钱,养得起一个家庭戏班。殊不知李渔前半生一样地潦倒穷困,而无论他在金陵还是在杭州的风月无边,依靠的都是手中那支笔,和那支笔所描画的细节。生活,就在他那支描画细节的笔下活色生香起来。

  细节在生命中生动

  化妆品的广告可以以李嘉欣脸上不怕特写镜头的毛孔来吸引人,是为细节到极处;但李嘉欣的皮肤再好,恐怕也难以与均窑的瓷器相媲美。倘使再以20世纪70年代的超写实主义绘画的方法来描绘的话,再细的毛孔在放大镜下也一清二楚,完美美人恐怕也就不那么美了。

  这样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人们说到细节时常用的一个词:“精致”。“精致”通常用来形容一些静态的事物,比如说一本书的装帧,一块玉的品相,一件衣裳的质地设计剪裁和做工。但我的一个朋友用它来形容人,女人。她是这样说的:当一个男人可以用“精致”这个静态的词汇来形容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女人时,那表示这个女人对他有了吸引力。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能够传达这样的感受给男人,她就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

  这里的“精致”,显然不是这样定义的,比如发型一丝不苟、化妆如瓷器般无可挑剔、行为举止如受过专门训练的艺伎或者干脆一动不动、言语温和甚至羞怯得不敢说话。你可以有一头蓬松的乱发,但一定不能如干草般枯黄;你可以有模糊的妆容,但神采一定要奕奕;你可以有大开大阖的动作,但举止一定要优雅;你可以讲男人也不敢讲的黄段子,但一定要让人觉得即便你讲了也不过是为了娱乐大家,你不是跟黄段子沾边的人。前两条可以以技术技巧来实现,后面则是真正需要花大力气“修炼”才能实现的。

  李渔在《笠翁秘书》中讲道:“三分人才七分妆饰”的话是对中等容貌以下的人讲的,即使十分人材,也少不了一分妆饰。他还列举了怎样搽粉才能使肌肤白皙,戴花、穿衣的色彩如何与面肤相宜相称等许多妆容修饰的方式方法。但李渔显然不是把这些“技巧技能”定义为他对女人的审美。他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主张女子必须习技。他提倡“习技必先学文”,以操琴来陶冶性情,以吹萧来愈增魅态,以学舞来美化身姿。他说:“欲其体态轻盈,则必使之学舞。学舞既熟,则回身举步悉带柳翻花笑之容,不必舞而舞在其中矣。”

  学文、习舞、操琴、吹萧……虽也是技艺,修饰的是人的气韵。这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女,多是歌舞艺伎出身的青楼女子。寻常人家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自然培育不出如此的风流态度,只有从小便接受审美训练的女子,方可有如此的魅力。即便是出身名门如李清照,如沈三白的爱妻“芸”,如世家女张爱玲,虽不是习舞操琴,但个个诗书满腹,并非靠天然颜色取胜。可见物质的细节,并非是全然靠得住的。

  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动与静、死与活之间。因此细节是这样一种微妙的东西:你可以追求它,但过于苛求,就成了一种生活的绝望和负累;细节是可以物化的,但仅仅物化的细节没有杀伤力。这也是艺术家和匠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艺术品和工艺品价值不同之处。

  别让细节耍弄了你

  对于那些在杯子里放大半杯冰块再加一盎司威士忌的人来说,他不但无法品味真正的威士忌的味道,甚至无法欣赏冰块在酒中爆裂的声音--这声音是如此地迷人,不但迷住了喝酒的你,如果你是坐在酒吧里的一个单身的男人或女人的话,你会因此而迷住一大批女人或男人。当然,懂得欣赏你的,肯定是那些注意到了你这个细微动作的男士女士,而那些囫囵吞枣海阔天空之辈,对不起,他们根本没注意到你杯中的究竟是威士忌还是伏特加,亦或者是加了金酒的汤力水。

  苏格兰威士忌格兰非迪的品牌大使不是什么名人,是个在苏格兰学习和品尝了若干年威士忌并以此为乐的中国小伙子,在苏格兰,他每天要品尝几十杯各种不同的威士忌。他在Party上教授各家时尚媒体的俊男靓女如何品尝威士忌,比如说加一倍量的清水而不是冰块之后望、闻、尝、遐想,比如说如果威士忌加了太多冰块,人的味蕾被冰会丧失一部分味觉。Party上的“大使”穿着苏格兰短裙,在北京初春的天气里声音有些喑哑,但他还是不厌其烦用饶有趣味的话,来引诱俊男靓女去仔细体味这威士忌中的各种层次的味道:水果香、蜂蜜的味道、泥炭香、木香……老实说这个品酒的过程让衣着光鲜的时尚男女们有点累,但丝毫没有拒绝之意。虽然他们仍旧不知什么是“浅葵克杯”,但这并不妨碍两个小时后他们在另一个晚会上,以一幅广告中常见的姿态熟练地品尝威士忌。

  威士忌真是个好东西。这东西的最大妙处就在于:就算你根本不懂杯中物,也一样可以熟练地绅士起来。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种东西本身就很绅士--为什么绅士,这道理是说不清的。因此即便你已经知道,苏格兰乡野的村夫村妇,很多人每天随时随地喝的就是这种酒,也可以无伤大雅一如既往地“绅士”。但我在JOHN BULL PUB的吧台上,看人大叫大嚷地要35块钱一杯的“红方”,就满心不自在。这里的“芝华士”和“格兰非迪”的价格都只是39元/盎司。但这好像并不是价格的因素。

  老实说,大使先生所教授的品尝威士忌的方法是不适宜乱用的。比如说在酒吧里,如果每要一杯芝华士都要仔细地经过望闻问切,再听冰块在杯子里的声音,尤其是很多人共聚的时候,这就有点造作而滑稽了。那感觉就像:不是你在喝酒,享受美酒,而是酒在喝你,忍受你的无聊与无趣。


新周刊网络版第136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