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欧宁:玩的就是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2-08-21 16:51   新周刊

  文/欧宁

  《新周刊》把我列为“玩家”,就像它以前把我列为“时尚评论家”那样,我只能苦笑。这段时间,我简直变成了僵尸,晚上写作,到第二天早上才能入睡,哪有机会去玩?

  两个月前,我和香港的Timezone 8公司签了一纸合同,为他们写作一本《中国平面设计一百年》,由他们译成英文出版。在这之前,我为他们设计了旅居巴黎的艺术批评家侯瀚如的英文文集On The Mid-Ground,这本书有350多幅插图,将近300页,要赶在光州双年展之前印好,所以我只能日以继夜地工作。做完这本书后,我大概只休息了两个星期,便投入了《中国平面设计一百年》的写作。这种生活,怎么谈得上是“玩家”呢?

  记者张向东和摄影师阎实在我这里拍了很多照片,他们看到我有一部60年代瑞士出产的8毫米手提摄影机、一部带液晶显示的苹果G4电脑、一些黑胶唱片和唱机,便认定我是他们心目中的“玩家”了,更要求我与这些道具合影。没办法,这就是做杂志的思维,我自己也清楚,所以也就非常配合。

  在做访谈的时候,我说,像我这样成长于80年代的人,很难有“玩”的心态。张向东说,你原来是写诗的,后来又搞音乐活动、搞平面设计,还搞了“缘影会”,这给人的感觉就是“玩”啊。我说,这不是“玩”,这是工作,我厌倦了旧的,便要找新的。如果非要说这就是“玩”,那我玩的就是工作了。

  请不要笑,我在大学时代真把写诗当成一种事业,那时自费出地下诗刊,与天南地北的人交往,可以闷在宿舍里为推敲一个韵脚而睡不着觉,就是因为把写诗看得很崇高。后来看到很多只会写字的人都自称是诗人之后,我的幻觉便破灭了。当我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声音时,我找到了音乐。我把写乐评、策划音乐活动也看成是一种事业,所以我每做一场摇滚乐演出的时候,都要出一本小册子,除了介绍乐手,更要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因为要出小册子,我不想假手他人,于是便亲自做起了平面设计。至于“缘影会”,我创办它的时候是想藉此网罗一些影评新手,为我当时编辑和设计的一本电影杂志服务。这也是出于工作的目的啊,谁料想它最后会变成一个小资团体、变成白领和学生们追逐电影资讯的地方?!

  “缘影会”最容易给人“玩”的感觉,因为它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文化消费现象,这正是现在的媒体最热衷报道和鼓吹的。90年代后,我们所有人都置身于消费社会之中,大家都不想只看到单一的宣传政策的报纸和杂志,于是媒体便出现了迎合读者需要的变化,拼命鼓吹消费,鼓吹得越好,发行量和广告收入便越高。……办杂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我是一个百分百的文化消费者,每个月都买很多的报纸、杂志、书、唱片、影碟,还要到酒吧买票看现场演出、到电影院看电影,有时还要到外地旅行,消费异地的文化。但对于我来说,消费文化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帮助我所从事的工作。在现在这个年代,“玩”需要更多的本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我想我还不够资格呢。如果能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把“玩”当成一种工作,那就更好了,起码在精神和经济两方面都很划算啊。

  我没有在学校里学过设计,所有的设计都是从我多年来买的各种各样的书中学来的。消费,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近在写《中国平面设计一百年》时,因为要收集不同时期的史料,我有了藏书的念头。以前买书不讲章法,只按一时的兴趣,现在我决定让自己的购买行为更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这样,也许就不负《新周刊》把我列为“玩家”的一番美意了。有念及此,我决定按照杂志的流行做法,为各位读者讲一讲我买书的心得。记者张向东和编辑商量之后,建议我写成“导购地图”式,于是便有了以下的《省港书店录》。

  欧宁的心水书店

  广州

  博尔赫斯书店(Libreria Borges),原址广州美术学院、后迁至江南大道中229号新安大厦,现已不营业。它是书店梦想家陈侗的杰作,所卖书刊只照顾少数读者的趣味。换货周期很慢,所以不用经常光顾。我在这里最大的收获不是罗伯格里耶或其他法国新小说,而是张光宇的《西游漫记》、《张光宇绘民间情歌》、梁白波《蜜蜂小姐》、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和大部头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都是旧书新版,但在其他地方不易觅到。

  红书店,江南大道中229号新安大厦。年轻化的小书店,主要经营文学、音乐、漫画、设计和艺术类书籍,特色是有大量的自资出版物和减价处理的外版书。花几十元人民币能买到Tibor Kalman的Perverse Optimist,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必得书店,我常去的是天河购书中心顶层那间,凡有新书,第一时间即可买到,“必得”之含义,由此可见。

  学而优书店,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西门文化街18号。二楼有大量社科书刊,但空间有限,书不能平放,读者只能凭书脊搜书,真是太对不起那些封面设计师!听说新店就快开张,但愿能有所改善。有30年代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全套影印本陈于架上,令人意外。须知广州的民营书店多数都是不做旧刊影印本生意的啊。

  古籍书店,北京路。它的门市现在已不陈列线装古籍或原版故刊了,卖的都是乏善可陈的现代二手书。不久前它在中山图书馆的一次展销会上,展出了梁启超在日本创办的《甲寅》杂志的原版,标价不菲,令人不忍下手。我买了几套五六十年代的原版《科学画报》,一是因为便宜,二是喜欢当时的人对未来的想象。而在北京路门市,如果运气好,也可有意外收获。我曾从那里以低价购得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的《都会摩登》月份牌画集,这是现行华语世界中考据最严谨的月份牌研究专集,除了护封因日照而变色外,其他部分完好无缺,比在香港买一本新的要划算多了。

  香港

  壹叶堂(Page One),我最早去的是它在铜锣湾Style House和时代广场的两间分店,后九龙塘又一城开了一间更大的,买了书可直接坐上去罗湖的火车,所以我便主要来这间了。Page One是香港最大型的连锁书店,早期以英文版的艺术类图书为主,后也开始经营中文书,它的书既新且全,是香港最重要的资讯集散地之一。因为总是选择黄金地段开店,它要把场租、装修都分摊到买书者头上,所以它的书价比别的书店要贵一成左右。这里有全球最贵的杂志Visionaire,每期限量发行4000—5000本,每本都有手写编号,售价在港币1500—2000元左右,令人望而生畏。这几年来我从Page One买的主要是它的自印书。Page One常常从欧洲购入热门的艺术、设计类图书的版权,在新加坡和香港等地斥资重印,这样它便能垄断该书在亚洲地区的发行,比起直接进口原版,书价会降低。例如伦敦设计师Vaughan Oliver在2000年出版的作品集Visceral Pleasures,便是由Page One和该书在欧洲的出版商、伦敦著名的Booth-Clibborn公司合作在亚洲发行的。

  竞成设计家专门店(Kengseng, The Designers' Shop),湾仔骆克道401-403号荣华商业大厦1楼。虽然比不上Page One的书多,但胜在书价较低。日本最好的平面设计资讯杂志IDEA在这里卖得很稳定,不会有断期现象出现。像Visionaire那类的贵价书在这里是看不到的,Page One走漏眼不入的偏门书,有时会在这儿找到。我曾在竞成买过一本《一个世纪的泰国平面设计》,伦敦Thames & Hudson2000年版,在英文版艺术类图书的出版选题中,便属冷门之列。

  曼陀罗(Mandala),中环云咸街14-16号2楼,现在已不营业。我1996年开始为《号外》杂志写专栏,当时《号外》有一个设计师Matthew Ng介绍我到曼陀罗买书,说那里专营日文版的艺术书。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日本的多媒体杂志GASBOOK,当场拿下。曼陀罗的老板Edmund Ho对书的痴迷和自负给我印象很深,当时他还请有一个日本女士打理店务,她的带日本口音的广东话令我想起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内山书店。我因为来得多,买书也不少,后来自己开书店更从曼陀罗入货,所以Edmund给我很好的优惠。钱君匋当年要通过鲁迅才能享受到内山书店的买书记账优待,而我在曼陀罗则全靠自己死缠,得以折扣价买到寺山修司、大竹伸朗等人的画集,哈哈。

  壹角度(P.O.V.),先在旺角众芳街百老汇电影中心开业,后又在湾仔骆克道137-147号香江大厦1楼开分店,现都已停业。因为到P.O.V买书,我认识了店主舒琪,两人成为好友,更开始了日后多方面的合作。初期我在P.O.V主要收舒琪以创造社名义发行的电影VCD,后又转向各种中英文电影书刊。我从舒琪处买的东西多不胜数,最值得珍视的有:奇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共10张VCD、《伊力卢马(即侯麦)作品全集》共6张,所收电影部分由舒琪亲自操刀翻译字幕,每部电影均有舒琪撰写的评介文字;历年《电影欣赏》杂志40多期,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中文电影杂志,至今共出110期,很难收齐;Jean Douchet的洋洋巨著《法国新浪潮》(英译本),大16开、近400页,有大量剧照;RotoVision出版的SCREENCRAFT系列,分电影摄影、美术指导、电影配乐、剪接与后期制作等数卷,收入全球最顶尖的电影人的作品及访谈;Derek Jarman的各种文集及影集,加上我后来在伦敦所买的,已有8本。

  寇比力克(Kubrick),在P.O.V.停业后,旺角百老汇电影中心新开的电影和艺术书店。经营理念与P.O.V.相似,但对台版书的追捧比P.O.V.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里,我买到《汉声》杂志第63-64期《中国肖像画》、第87-88期《美哉汉字》,又买了它的第101-102期《汉声100:主题、目录、序、论、索引》。

  青文书屋(Young Literary Book Store),湾仔庄士敦道214-216号3楼B座。香港典型的楼上书店,书籍陈列如同货仓,永远都是那个戴黑边眼镜的伙计,伏在一台手提电脑前,不像在看店,而像在写作惊世巨著。人少而安静,最适合搜书。我在这里买的都是青文本身的出版物,例如“文化视野丛书”,《号外》创办人陈冠中、丘世文等的文集都在其中,可一窥香港本土文学之面貌也。

  东岸书店(East Bank Bookshop),西洋菜南街69号2字楼。在这里除了可以买到各种台版书和大陆简体版书外,更可搜寻到一些难得一见的香港旧书,例如六七十年代的托派出版社“信达”出的中文版《法国1968革命》和格瓦拉著的《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廖伟棠曾在这里当店长,他是一个格瓦拉迷,郑单衣叫他“格瓦拉·廖”。记得有一次,书店打烊后,我们在店内小聚,“格瓦拉·廖”翻出刚在东岸展出过的许多八九十年代中国地下诗集,这些诗集很多都借自黄灿然的收藏,其中有一本《声音》里还夹着一封我写给他的信,令我对那个逝去的年代唏嘘不已。

  欧宁五大设计:《On The Mid-Ground》,侯瀚如英文文集,香港Timezone 8出版公司, 2002《方力钧》,画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生活在此时: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览图录及海报,德国柏林国立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2001《周铁海》,展览图录,日本东京哈拉当代美术馆,2000《北京新声》,湖南文艺出版社,1999

  欧宁五大音乐活动:“Happy Chinese New Rock新年音乐会”(张楚、清醒等四支乐队及Joe Lai等七位DJs,深圳Q-Discotheque, 1998“97摇滚庆典”(许巍、朴树、麦田守望者等八支乐队),深圳香蜜湖户外赛车场,1997“1996新音乐节”(唐朝、刘以达官立小学等七支乐队),深圳太阳广场,1996“崔健现场音乐会”,深圳太阳广场,1995“John Zorn & Yamatsuka Eye中国之旅巡回音乐会”,佛山、深圳、广州、北京,1995

  欧宁五大电影活动:“方育平电影回顾展”,缘影会,深圳,广州,2001“法国新浪潮电影展”,缘影会,深圳,广州,2000“香港独立电影展”,缘影会,深圳,广州,2000“费穆电影回顾展”,缘影会,深圳,2000“许鞍华电影回顾展”,缘影会,深圳,1999


新周刊网络版第136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