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捕风
美国大概算是全世界模仿秀始作俑者的国家,而每年为纪念海明威和猫王而有的模仿大赛也都是所有那些林林总总的杂牌模仿大赛中规模最大、最惹人注目的两项。
佛罗里达州的南部小岛基韦斯特城就在每年7月举办大型的海明威节,纪念海明威在7月21日的生日。上世纪30年代,海明威曾在这里生活并写出《丧钟为谁而鸣》(《战地钟声》),“海明威模仿大赛”也是这节日里的重头好戏。
正如所有经久不衰的热点都可以直接透射出社会文化的微妙心态和某种潜在的心理需求,如果说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代表了Rock&Roll一代整个的、充满放纵和自我陶醉的青春期记忆;海明威则作为美国人乃至美国精神所无限崇尚的“硬汉”形象被永远地保留了下来——在每一届的海明威模仿大赛上,来自全美各地的模仿者都是一副精神抖擞、随时准备端上猎枪的强悍模样。他们蓄着海明威式的被誉为特别富有男子气的络腮胡子、叼着墨西哥的粗大雪茄、脸上也必须泛着健康的红光挂着超级爽朗的微笑。只是,作为艰难地行走在战后废墟上的“迷惘一代”的海明威、作为发出了“丧钟为谁而鸣”的沉痛呼喊的海明威、作为直面生死最后却选择了吞枪自毁的海明威……这一切却都注定无声无息地缺席了。
《老人与海》的传奇
今年的海明威节主要纪念《老人与海》发表50周年和海明威诞辰103周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与海》里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原型——富恩特斯是在今年1月13日才去世,享年104岁。《老人与海》中描述的情节是富恩特斯的亲身经历。
1928年,在古巴一条渔船上当船长的富恩特斯到位于古美之间的海域捕鱼,遭遇一场热带风暴的时候,他却恰巧搭救了在暴风雨中遇险的海明威。他们一道前往佛罗里达海岸避难,更在这过程里结成生死之交。1935年,富恩特斯做了海明威私人游艇“皮拉尔”号的船长。他们经常一同驾驶着“皮拉尔”游艇出海打鱼。1956年,他们二人在秘鲁外海捕到了一条巨大的黑色马林鱼,重达1542磅,创下了当时的纪录。这一纪录也被保持了40年,直到1996年才有人打破。
正是在《老人与海》里,海明威说出了他的经典名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但他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可谁能想到,1961年当海明威第一次亲身经受到了病痛和衰老的考验,他竟坚决地选择了吞枪自杀。
像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和纪念,“老人”富恩特斯一直活到了104岁。难怪,在他死后的第二天,世界上有27家网站都出现了这么一张问卷——“有一个人,他几乎什么都有。论地位,他是享誉世界的大师级人物;论荣誉,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论金钱,他的版税在他成名之前就已使他成为富翁;论爱情,几乎每一个女人都喜欢他,都愿意给他奉献一切;在他的国家里他享有充分的自由,他爱到哪儿旅游就到哪儿旅游,哪怕是敌对的国家。总之,他是一个令世人非常羡慕的人,可是,在他获奖后不久,却用猎枪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而他的一位朋友——一个靠出海打鱼为生的渔夫却悠然地颐养天年,请问为什么一个拥有一切的人选择了死亡,而一个一无所有的人选择了活着?假如你已经知道了答案,请发给我们,我们愿把它刻在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墓碑上,因为他的墓碑至今还空着。”
丧钟为谁而鸣?
持续多年之后,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城已经把“海明威节”变成了这个小地方最响亮的文化招牌,而实际上,它和海明威最能津津乐道的关联也无非是:海明威曾在这里生活并写出《丧钟为谁鸣》。
在海明威诸多的作品里,《丧钟为谁而鸣》是颇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部。当海明威写作《永别了,武器》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对不正义的战争深感幻灭的年轻人,个人主义者的彷徨是他惟一的心理支持。但到了《丧钟为谁而鸣》,也只有在《丧钟为谁而鸣》里,海明威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在整体上相互关联和彼此承担的命运,一种深沉宽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在这本书里显示出分外动人的力量。
可晚年的海明威也还是把探索的路向指回了自己的内心和一切能让他血脉贲张的兴趣。或者我们可以说,正是到了晚年,海明威又越来越活得像个桀骜不逊、沉迷于刺激、十足自我、心浮气躁的美国人了。
基韦斯特城里的模仿秀也由此显出了它的基本号召力:又有哪个美国男人不愿意拥有一副海明威式的威猛外壳呢?有趣的是,虽然斗牛是一项从里到外都彻底属于西班牙人的运动,但美国人为了把海明威学得更像点(众所周知,海明威对斗牛术的感情,他为此写了3本专著。),还是把这个项目也搬到了基韦斯特城——只不过,当斗牛被替换成了美国土产的家牛,一众“斗牛士”海明威们也就只有在更纯粹的角色扮演中更买力地自我陶醉。
年复一年的夏天,在佛罗里达从来都无比灿烂的阳光下,竞相打造海明威式的外壳将越来越成为纯粹美国式的夏日消遣。相对于这样应情应景的热络,可能只会有越来越少的人还会记得《丧钟为谁而鸣》中太过冷峻的诗句:
“没有人是孤岛,或完全的自我;
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海洋的一片;
如果泥土被大海冲走,欧罗巴总能留住;
如同一个海岬,如同他们的朋友,
任何人的死亡都消磨着我,
因为我如此关注众生;
因此别再问丧钟为谁鸣,
它正是为你敲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