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向东
那次路过香港,冯珏特意给自己买了块欧米茄手表,也算一偿曾经的心愿。“不是说欧米茄是成功的标志吗?我一直就想着自己也应该有一块。”话是这么说,冯珏的语气里却没有一点志在必得、斩钉截铁的味道。
这个不戴其他任何饰物,一戴耳环就丢的冯珏,现在的职位是搜狐公司的副总裁。
住在燕园里
除了在上海读过一年中学,冯珏一直随父母住在北大燕南园。
这个地址已经暗示出冯珏不同寻常的家世:外公是哲学家冯友兰,母亲是著名作家宗璞,父亲虽不知名,也是大学教授。
看上去,冯珏似乎该在文史哲等学术领域上有所造诣才合情理。
“父母从来没限制过要求过我什么,他们只要我健康快乐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我的自由,难道我就非要去学文学或哲学才正常吗?”看上去,冯家不太喜欢以常理做事,倒是冯珏觉得别人的奇怪真是“怪了去了”。
“家庭,还有北大,它们给我的影响真的非常大,身在其中的时候体会没那么明显,后来事到临头,才会在一瞬间体会到,自己为什么这么做,都是有源头的。”以至到现在,做“空中飞人”做到已经“能在首都机场和上海机场做引导员”的冯珏每周五都会尽量赶回北京,似乎只有回到燕南园,她才可以得到真正踏实的休息。
一天晚上,还在读小学的冯珏作业做到十点还没做完,很少生气的父亲大发脾气,他让女儿安心睡觉,然后亲自给老师写了一封信,要求老师减少作业量。冯珏说自己上交那封信的时候,特别难为情。“那个年纪,老师在心目中的地位是远高过父母的。父亲居然可以这么做,虽然以后老师依然照旧布置大量的作业,可毕竟那次,他也不声不响地放过了我。”
小冯珏还是爷爷(她一直这么称呼外公)的小助手。每次她替爷爷回完读者的信,爷爷都会加上一句:“这是我的孙女冯珏代我回信。”以致于到后来,读者再来信都会特意加上几句问候冯珏的话了。“记忆特别深刻的是第一次看到一个人的邮寄地址是某个信箱,叫我大吃一惊,我就和爷爷讨论,信箱不都像咱们家门口那么小的吗,怎么可以住进去一个人呢?”冯珏至今还记得童年的趣事。“爷爷其实特别忙,但是一旦他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感觉到在和一个人非常平等地交流,决没有长辈对晚辈教训的那种感觉。”
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下,当北大向她敞开校门的时候,冯珏没去读哲学,也没去读文学,她选择了国际贸易。
“要是看我现在的样子,你不大可能相信我的大学居然会是那么过的。”冯珏突然显得有点狡猾,甚至可以说得意起来。选择了“文科中的理科——经济”作为专业,冯珏却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整天背着厚厚的教科书去自习。在这段被她定义为“自由自在、充分享受生活的最佳时机”里,冯珏最热衷的是在阳光下挥舞网球拍,哪怕是30度的高温也无所畏惧。“逃课?这正是大学和工作的区别,为什么不逃?”
没有故事的丽人
无法逃避的职业生涯在1994年到来,没有对职业做过任何设计和规划的冯珏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端端庄庄地走出了校门。
在进入搜狐之前,冯珏相继为专门向国内引进专业杂志的富国公司和著名的传媒集团STAR TV工作。在这四年中,冯珏也有了逐渐强烈起来的理想——成为一份杂志的Publisher(出版人),也摸索出自己在职业上的长项与短处,可要说整个的职业轨迹,“一直都很平滑,没什么大的转折,一切都很自然,包括在搜狐的这几年,我从来没有刻意地强迫自己要去达到什么目标,更谈不上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冯珏觉得自己的故事性不强,对不住记者的盘问,似乎显得有点内疚。
在网上查冯珏的资料,全部是她在宣传搜狐短信,再看她的手机图片,已经换了好多次了,换来换去都是各种各样的搜狐LOGO,父母的电脑主页也是搜狐网站,父母的信箱也是搜狐的闪电信箱,一说到短信,她立刻问记者在用搜狐短信的哪种服务。
“这是最基本的吧,‘在其位,谋其政’。”冯珏用同样的话解释了被媒体多次重复的“100万美金”。那是1998年,在进入搜狐的第一年,冯珏所带领的团队为搜狐创下了广告收入记录。“100万美金也不是谁一个单子拉过来的,而是大家分解任务,分解市场,一步步做下来的。我也是快到最后的时候才对Charles(张朝阳的英文名)说,‘没准我们真能完成任务呢。’”新闻界为这100万美金爆了蓬,冯珏却不大记得完成任务后是不是开过一个Party来庆祝胜利。
快乐才是成功
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冯珏对自己的评价是:“我想我是太过严厉了。”她沉吟了一下,有点犹豫,甚至有点难过地说。冯珏承认自己把好几个下属批评得当场掉眼泪,电话里批评过的有多少哭过就不知道了。转头她又开始为自己辩白:“可我也被人家骂哭过呀,回家也特难受,甚至想辞职算了,当然这样的想法太幼稚,我会想办法找出依据来反击,或者做出业绩来,看他怎么说!”她希望被自己批评的下属也这么做。
冯珏称自己在向Charles学习“沟通学”,而且在不断地实习,只是她还没给自己的实习成绩打出一个高分。第一次组织部门员工去大连玩,她不是和员工们一起去吹海风,而是把自己关在酒店里看投资银行的报告。“下次绝对不会了。”冯珏还是应该有自信,采访完后,等着带她去吃饭的员工居然亲昵地拖起了这个自称很严厉的上司的手。
冯珏有理想,但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她始终处于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认真投入但并不是激情澎湃。“我非常渴望自己最终能以一个‘出版人’的身份去做一本杂志,但是在各种条件不充分的前提下,我不会不顾一切地去做什么事情。那有违我的本性。”
冯珏把成功完全归结为私人的事,和知名度无关,和影响力无关,成功应该和自己的天性连在一起,应该让自己感觉到充实的快乐,“要不,那算是什么成功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