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汪峰:要让摇滚好听点

http://www.sina.com.cn 2002-09-12 11:51   新周刊

  文/张向东

  汪峰能消除这个世界对摇滚的一大半偏见。他穿戴平常,说起话来温和,自信;他的音乐也越来越温暖,越来越悦耳,但是,对“你还是不是一个摇滚歌手?你的音乐还是不是摇滚”这样的问题,汪峰的回答永远是坚定清晰的两个字:“我是。”

  摇滚也可以好听点

  从《花火》开始听汪峰的人是不大能想象得出在那晚在CD CAFé酒吧的演出情景,更不大能相信汪峰也曾砸过吉他。

  那是三里屯一个普通的晚上,挤在CD CAFé里的人都站在了桌子上,举着啤酒,举着打燃的打火机或是蜡烛,和汪峰一起吼唱。在汪峰这些年的演出里,达到这样的临界状态总共也就3次,汪峰说自己当时就知道这琴不砸是不行了,他也知道那把吉他值多少钱,他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他还是举起吉他,狠狠地砸了下去。

  对听众来说,有这样的怀疑也是件自然的事。汪峰的歌太好听了,似乎不大符合摇滚常见的愤怒和压抑,可是它又不像流行音乐那样听过就忘。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的音乐归属做解释已经让汪峰有点烦了。“一个年轻人,没有怀疑,没有不满,没有愤怒,他为什么去写歌?所以我也有过巨怒无比的歌,许多人也听过。现在我的表达方式变了,我要对自己所看到的生活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我要让更多的人听到我的看法,以前的摇滚是很有力量,很冲击,但是听众可能连歌词都听不清楚。摇滚就不可以好听点吗?我没有说这是我成熟了,这完全是表达方式问题,我选择了我最喜欢的一种。”

  去掉老崔这些前辈,汪峰只愿意把自己和窦唯、许巍、张楚划在一圈,“朴树的新专辑没出,不敢说。”从“鲍家街43号”到现在这4张唱片,他基本上只唱自己写的歌,按照自己的最惯常的方式表达。他看重的是歌词所表现的内涵,要说到演出的表现,汪峰不觉得和摇滚有什么关联。要说非要像某些人打着摇滚的名义,做出那样夸张的效果,汪峰说自己也会,可还真是不屑。

  在摇滚圈里,汪峰也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比如许巍,但是数量不多,“像这样的朋友我们一年真正坐下来聊的机会也很少,谈也是谈音乐。”更多的好朋友都是些普通人,做着普通的工作,过普通的生活。汪峰说,这就是自己音乐的源头。

  不能在两种极端生活

  汪峰坐在“白房子”酒吧里,和他的发型师、摄影师、平面设计师一干人等谈着他签约华纳唱片后的第二张专辑《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的包装设计。这家酒吧坐落在三里屯北街上,汪峰现在经常来这里,他喜欢这家店中西结合的炒面。

  京文公司和他们乐队签约出《鲍家街43号I》之前,汪峰也经常出没在这里。

  1996年前后那阵,随便数出几打和汪峰他们一起在这里活动的地下乐队,实在不是件难事。鲍家街43号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只排练创作,从不演出。演出是这些地下乐队谋生的方式,也是寻找伯乐的一大途径,可是汪峰总觉得那种水平的演出只能用来糊弄别人,他说服不了自己现在就拿出自己的音乐,所以他宁愿和伙伴选择一种更为艰苦的方式,先是不断地累积,直到整个乐队能像火山一样地不可抑制地爆发。等到在马克西姆酒吧里唱出第一句歌词的时候,汪峰从国家芭蕾舞乐团离开都已经快一年了。

  国家芭蕾舞乐团是汪峰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份正经工作,我想总该给父母一点稳定的感觉吧。”在这半年,汪峰白天在乐团拉小提琴,晚上在租来的小屋里创作排练。“我相信有的人可以在两个极端生活,可我不能,所以最后我选择了一种,放弃了一种。”

  这个选择对汪峰意味着这样一件事:自打进了小学就开始拉,一直拉成了大学专业的提琴,要被他永久性地搁置到家里的小橱柜里了。中央音乐学院留给他的印记,就只剩下了一个名字:“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的街道门牌,被他拿来作了乐队名。汪峰说这是给自己“永远的青春年代一个永久纪念”,除此之外,别无他意。

  要让汪峰现在回想辞职后漂着的那两年,到底是靠什么钱过活,可真是难为他,他只知道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去找父母要过,“但也不能天天向爸妈伸手,那哪成啊?”这种艰难生活的考验的经历似乎是地下乐队都无法绕过的,其结果也无非是这样3种:或是无声无息地解散;或是靠在不大不小的酒吧里演出过活坚持;或是被唱片公司慧眼识出,终成正果。第一种最多,各地的乐队似乎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生自灭地完成着新陈代谢;最后一种最少,要有实力,也要有运气。

  汪峰承认自己的运气,他一直说自己是个“幸运的绝望的年轻人”。可他自始至终也很自信,从高中开始写歌开始,他就知道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能听到自己的音乐,而且,“再过50年,起码那首《晚安,北京》会留下来。”

  是的,20世纪90年代在北京生活过的人,一定曾经在某个午夜听到过汪峰的这句问候。那时候还没有一个唱片公司知道有这样一个乐队,也没有人听到过这样一首歌。当著名DJ张有待在《午夜蓝调》的播音间,轻轻地把一张唱片推入CD槽,那些还未入睡的人们忽然就被这样的音乐温暖和笼罩:晚安,北京;晚安,所有未眠的人们;晚安,北京;晚安,所有孤独的人们……


新周刊网络版第137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