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则龙
Mr.Wennekes是“国际管家协会”主席,他受聘担任北京和乔丽晶公寓的首席英式管家顾问,他的任务就是让“教会中国的新首富过与其财富相当的生活”。豪宅的开发商说,此豪宅是“全北京最巴黎的建筑”,“花岗岩基座、社区大门、大厅Lobby、名家回车道……都完全仿效欧洲精品资质,其外观采用法国新古典主义的高贵风格”……
极巧合的是,电影《大腕》里的一段经典对白准确地预言了2002年的新豪宅运动: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高档次的公寓”。
“楼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说:May I help you,sir?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有面子。”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2000美金?那是成本,4000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愿意掏2000美金购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多掏2000。”
最新兴起的一股豪宅热,由于其具有了娱乐性、煽动性和神秘感,吸引了太多的眼球,几乎成了一种社会时尚。
豪宅第三波?
北京贡院6号,搀入金粉吹制成威尼斯水晶灯和贴小牛皮的墙面是“地球人都知道”,它开盘以来已售出20余套;上海紫园标价1.15亿元的1号别墅被一神秘人士悄然定下;杭州市西湖边的一套2800万元的公寓被浙江省内一民营企业老板以一次性付款的方式买走。
就如火山突然爆发一样,在经历了沉寂期后,开发商们“一直在努力”的豪宅在京沪市场上猛然活跃起来。
上世纪民间流传着女人的择偶取向:50年代一颗红心;60年代重在出身;70年代最好是解放军;80年代海外关系10万现金;90年代豪宅名车+出国兜风+100万现金。这表明豪宅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早已有之。到2002年,拥有100万现金的人恐怕已经住不上豪宅。
有地产商说,如果按照宽泛的定义——“豪华的住宅”,建国初期的豪宅,是四合院,它是特权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的豪宅,只要外立面稍有变化,比前三门的楼漂亮,户型大点,准有人买,有的一买还是几套,打通了看着豁亮;20世纪90年代初,豪宅的概念被江景豪宅、山景豪宅等高档住宅独享,优美的环境代表富裕的生活;2002年的新豪宅,形式极大丰富,意图表现最富阶层的非凡生活、个性和品位,正在与国际意义上的豪宅接轨。
中原销售总监、曾销售过香江花园别墅的杨军说,在1995、1996年豪宅市场上,外籍客户占市场主流,比例约在80%以上,而内地客户中有不少私营企业主异地置业作为投资。
豪宅推广人士表示:以前的别墅推广主要面向外国人,现在国内新首富已经成为购买力强劲的豪宅准业主主力。
《福布斯》大陆富豪排行榜表明:内地身价上亿的商贾不断增加。排行榜调查者英国人胡润(Hoogewerf)说,2001年的第100名拥有财富5亿人民币,2000年的第50名是4亿,1999年的第50名则是5000万。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壮大。
有需求就有生产,房地产界人士认为,中国富豪身家的上涨导致了价值上千万元的豪宅也在京沪等地应运而生。《中华工商时报》也指出:中国的豪宅市场正在由复苏走向蓬勃发展,近一两年来,几百万元和上千万元的豪宅销售势头强劲,其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使一大批富翁纷纷脱颖而出。
“近几年中国经济之所以增长乏力,原因之一是收入高的人群相对消费不足,特别是极其富有的一小部分人其消费与收入严重不对称。中国高收入者之所以消费不足,主要是有着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障碍。但这一障碍逐渐被打破,最近媒体上连续报道出来的打造豪宅热,就是一个生动的表现”,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的仲大军说。
汤臣高尔夫别墅已是上海成熟的别墅区,希望集团老总刘永行在这里拥有一套3000多万元的别墅,此外,震旦集团、方正集团、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级别的高层许多都住在汤臣,“还有些名字不方便讲。”销售人员说。
富人们在上海、北京、杭州、苏州纷纷抢购豪宅,京沪穗领跑,中国各大城市新一波的豪宅开发浪潮正在兴起。
格调豪宅
这个时代是细节的时代,新豪宅运动的种种细节表明,豪宅需要格调,正如富豪需要格调一样。
美国文化批评家保罗·福塞尔(Paul Fussell)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被誉为“少见的好书”。对于社会等级这个敏感话题,作者的剖析令人忍俊不禁。比如,他警告:小心你的房子,它使你的社会等级一目了然。在上流社会起居室里,在壁脚板、门的镶板以及类似的地方饰有不必要的曲线。凡是看得见木头的地方,都用深色而非浅色,力图给人以古旧的感觉。而簇新的手织东方地毯,无论看上去多么昂贵,都万无一失地表明房主至多是中产阶级。
豪宅已经成了个人品牌的最好诠释。地产商宣称,有钱还不行,你得有品,才配住豪宅。换句话说,豪宅是有格调的,住的人也必须有格调。
“上海紫园”的开发商表示,为了保证这个世界级富人区的尊贵,所有入住的业主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并非有钱就可以入住。开发商甚至承诺:销售一定数量的豪宅后,将全部冻结其他豪宅,后来者入住须经业主委员会的严格审核。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十位社会学学者历时3年调查研究,将中国社会划分出十大阶层。而房地产商和设计师用新豪宅运动这种更简洁、更直接有力的方式刻画了中国最富阶层的形象。
北京国际使馆村的开发商自豪地介绍了豪宅设计:设计师运用美国南方州郡家族社交的手法,同时特别辅以夏、冬两季生活风情的转换。庭园中设有SPA按摩池,以方便家人朋友在炎热的夏天一起泡水解除疲劳;又设有维多利亚式花亭,让女主人和小姐们有一处午间阅读的好去处;还设有木栈通道通向BBQ美式烤肉台,让人们在秋冬季节,有一种邻里阖乐、一家烤肉万家香的愉快。
开奔驰宝马,住有细节有格调的顶级豪宅,拥有世界级的生活享受,这就是当代中国的最富阶层。
暧昧豪宅
2002年出现的新豪宅运动,已经超出了纯房地产的层面。它与媒体和大众纠葛在一起,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意味。
神秘感与窥视欲
中国的豪宅号称是只有不敢想的,没有不敢做的。但有一点开发商们就有点语焉不详——谁买豪宅,豪宅卖给谁?
上海紫园1.15亿元的1号别墅被人定了,说是一“神秘人士”。开发商几乎一致的信息披露策略是:一方面宣称有世界级买主购买或已下定金;另一方面又坚决不肯泄露买主是谁。制造神秘感,是开发商用来胳肢普罗大众的招术。北京“贡院6号”的开发商声称,其买主都是一些行业的领军人物,包括多位名列福布斯中国排行榜的富翁,但是,最主要的购买者还是一些外籍人士。“水印长滩”、“国际使馆村”、“玫瑰园”等楼盘的开发商则反映,买主主要是私企老板、外企高级经理、国际机构驻京代表和港台商人。
其实这不难理解,刘永好就曾说过:“中国的传统是不露富,一露富,麻烦也跟着来了。”开发商也说:中国人“不露富”的习惯让他们隐藏得很深,这就给豪宅的推广工作造成了极大难度。
这就有点像一个悖论。但有趣的是,媒体和大众喜欢上了这场豪宅运动。
用google搜索,可以见到有72000项有关豪宅的条目。虽然买豪宅者欲语还休,但媒体却是爆炒豪宅。且不论“观念改变豪宅已成中国部分消费者的享用对象”和“谁为北京豪宅的明天买单莫让豪宅浪费土地”之类的正反之争,连为说明某种电器热销,都用上了“豪宅住户纷纷订购”的字眼。
媒体爆炒的背后是受众的关心。某种程度上,传媒的“哗众取宠”是可以理解的——既代表公众的正义感,又代表公众的窥视癖,二者兼而有之。
普通市民对富人的生活充满好奇,并且极想知道富人的居住水准和内容。因为富人的生活是个参照物,为普通人的生活质量提供了坐标。
媒体们把最富阶层的生活暴露在阳光之下,解决的不仅是大众的窥视欲,可能更传递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刺激了低的社会阶层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欲望。市场经济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没准今天是打工仔,明天就是富人!在这个意义上,豪宅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豪宅,新生活?
北京有如美国纽约的长岛、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巴黎十六区和日本东京湾那样的豪宅吗?答案有些暧昧。
与国外豪宅重建筑轻装饰的开发理念不同,国内豪宅开发商在装饰上更用心。
有开发商说:“中国富人阶层刚刚生成,对富贵生活缺乏体验,所以需要示范。”开发商的用意很明了:引导消费。
还有一种说法是,能与国际上知名豪宅区相媲美的豪宅区才符合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开发商说,打造中国世界级豪宅所带来的社会意义绝不亚于建造安居房,这种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来中国投资的世界富豪提供与世界接轨的高品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带来中国社会观念的全面冲击。
总之,房地产商精明地表明: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
但不少人认为,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豪宅热”有相当多的商业炒作成分。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建筑学专家伍江教授就认为,“豪宅”一下子热起来,实质上是房地产商在寻找出路:在“生态”、“智能”、“滨水”之类概念纷纷出笼后,又推出了“豪宅”这个可供吆喝的新卖点。实际上,开发商一旦开发豪宅成功,就树立了自身的品牌优势:豪宅我都能做,还有什么不能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