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快乐科技的FUNK主义

http://www.sina.com.cn 2002-09-12 13:45   新周刊

  文/ROCKY LEUNG

  “在一个充裕的世界里,惟一会匮乏的因子是人们的注意力。”——这是科技主义杂志《WIRED》主编凯文·凯利的一句感悟,如果我们扫描这本杂志今年的封面,我们可以发现其身体力行地寻找着注意力因子的轨迹:莫比、斯皮尔伯格、A.I.、耐克……这些科技先锋实验者纷纷进入《WIRED》的视野,可以昭示,科技的潮流先锋不再属于科学家,而属于体验者,比如FUNK派。

  科技的体验:矛盾体?

  我们都承认,21世纪将是全自动化逐步“深化改革”的一个世纪,然而,却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位非洲国王到市民家里参观,随行公关人员积极地介绍本国公民开始用上了高科技产品了,比如“几秒钟”内就可以把湿衣服烘干成“仿佛在太阳下晒干一样”的烘干机;或以前花1个小时烫平,现在只要3分钟就够的烫衣机时,非洲国王禁不住问:“为什么她非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每件事都只要几秒钟,她那么急的目的是什么?”

  随行人员夸张地回答说:“生活呀!找点生活趣味和乐子啊!”

  非洲国王禁不住转头问家中被参观的主人:“你们生活中有什么趣味和乐子呢?”

  旺达(被参观的屋主)红着脸喃喃地说:“哦,电视,我们不是看很多电视吗?而且,我也花很多时间和我的孩子们相处。”

  “那些孩子现在在哪呢?”

  “到邻居家去了,去看电视”,旺达说。

  这个“来自非洲”的故事或许仍然会时常被人提及,这显示了很多人对科技的另种理解(甚至是挖苦式的反讽)——科技与生活品质并不能完全划等号。这个故事的意义便在于,我们对快乐科技的理解存在着分歧。

  比如,在对未来高科技的想象中,我们就至少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想象力:一是《第五元素》的女主角吃的是一颗“纳米”药丸通过“物质转换”变出的烤鸡大餐(其实跟我们在酒家里面点的烤鸡没什么不一样,只不过是过程不同而已);二是《黑客帝国》里面通过管道运送的那种状如麦片混稀饭的“反胃”餐(极速快餐科技,绝对新鲜运到)。你可以看出,这两种高科技的天马行空,对于那个只认食物的胃来说,并没有带来额外的快感。

  当然,不能否认,《第五元素》的“物质转换”小药丸变烤鸡所带来的视觉享受和娱乐精神实在称得上是未来的快乐科技体验。

  起码可以引为共识的是,高科技不等同于生活品质,但,时尚科技呢?

  科技FUNK派

  这个8月,明基BenQ、耐克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联合举办Hip Hoop(街舞)2002活动。据介绍,今年的Hip Hoop主题为“Funky Basketball”。正如HIP HOOP颠覆一般人对篮球的刻板看法,告诉年轻人“原来篮球也可以这么玩”;主办方BenQ的目的在于:“试图改变一般人对高科技产品的疏离态度,通过对科技的人性化诠释,为科技注入无上的快乐品质。”

  行销总有一套的明基近来力推“科技+享受=‘快乐’2(平方)”,显然展现了“快乐科技”的浪潮实在势不可挡,“在BenQ的视野里,科技不再只是达成目标的作业工具,更将成为观看、聆听及接触世界的更好途径。BenQ深信,科技是为了便利人们生活、让人们充分享受其带来的乐趣。”

  今年恰好是50周年庆的SONY公司亦不得不提。作为“创新”和“快乐”复合形象的代名词,SONY由发明到创新,由创新到娱乐的转折递进之路值得称颂。

  SONY掌门人出井伸之在接受《WIRED》杂志专访时如此阐述,“SONY卖的是个人体验,电影、Vaio、PlayStation、Walkman等等。它们不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必需品,我们存在的理由是创造人们的欲望,进入他们的生活,提供一种梦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得保持充满好奇和欢乐的赤子之心,给予人们一种孩子般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在这个全新的体验时代,这段话后来被很多的IT人奉为圭臬。

  也许我们都该记住10年前的那个夏天(1992年),在柏林的马克思-恩格斯广场,阿迪达斯公司举行的全球第一次户外三人篮球赛——就在城市里的露天场所进行,有三人赛、投篮或灌篮比赛、街舞表演、街头雕刻活动和其他特别的运动项目表演,乐队现场演奏舞曲和Rap等流行音乐……一场体育赛事办成最潮流的时尚狂欢节,并在全球推广,这种形式不断开拓发展,至今仍然在延伸和流行。

  快乐科技的体验方式正在走向街头,并逐渐在中国延伸开来。耐克每年的Hip Hoop运动,都是年轻的运动迷们不折不扣的狂欢节,他们期待的运动,是一种体验,是一次历险,是一场“秀”;他们期待的科技,充满了新鲜、刺激和突破常规的惊喜,能为生活注入丰沛鲜活的力量。无论运动抑或科技,对他们而言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从中寻求最极致的享乐体验。

  科技FUNK派至少带有以下的特征:一、它是体验的,在参与中感受;二、它是拉近的,改变一般人对高科技产品的疏离态度;三、它是个性化的,可以是狂放不羁,也可以是高烧不退……不难发现,这些特征与年轻一代的想法无比靠拢。

  科技FUNK派的出现,就能解决科技与体验的矛盾题了吗?

  时尚科技的产业环

  香港杂志人佘宗明曾经提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对手机铃声从来是不感冒的,直至有一天在公巴上,他听到了一个《烂泥》的手机音乐铃声,然后,他发现一个老太婆缓缓地拿出她的手机接听——一个老太婆用《烂泥》!这一幕让佘宗明震撼不已,于是,他回到杂志社便大嚷同事来帮忙:“怎么下载铃声的?你帮我啦!”

  这是科技体验的一种,往往就蕴含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最真实的生活即景最感染人。当然,这是属于被动型的,更多的年青人早已在时尚科技产业中浸润多时:不断添加时尚科技炫目影像的MTV、不断升级淘汰中的CPU升级“时尚”、不断给自己的宝贝手机进行皮肤更换术……

  物理学家费曼在《这个不科学的年代》书中提及“科学家的想象力和艺术家的想象力是不一样的”。时尚批评者德扬·苏吉克则指出了艺术与时尚扯上关系的现状,“艺术借鉴正变成主流时尚商业运作的一部分,其中的艺术成份面临被毁灭的危险。”

  科学难以艺术化、流行化——于是有更易于进入生活的“科技”来替代;艺术难以科学化、街头化——于是也有更易于进入生活的“艺术变体”:Hip-hop、FUNK或者其他的新时尚元素取而代之。自然,两者之外,更有商业时尚产业集合在一起,成为产业环中两股相生力量。

  科技逃避主义者在这个产业环境下几乎被压逼到最弱小的边缘,显然,快乐科技浪潮下,何必要退缩?

  于是,MTV一代要求的“科技时尚+快乐”便有其全新的体验方式:必须是讲求效率的——耐克的蝎子足球赛的规则便是“突然死亡”,一有进球便结束战斗;必须是简练的,三人足球赛、三人篮球赛,太多的人太复杂的阵型是累赘的;必须是灵巧的,苹果2002年初推出的全新iMac便用一个随意改变角度的支架LCD刷新iMac的魅力指数……他们不愿意为一件事情耗费太多的时间,也不愿意考虑太多的利益得失变得多愁善感,更不愿意受厚笨的东西拖累。这样的科技和机器,才不会让他们对此感觉倦怠。

  如果看上去就倦怠,哪里还能自由快乐?

  FUNK之源

  Funk(放克)是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音乐、舞蹈,更是一股充满自由即兴、狂放不羁的流行风潮;开始于1967年,结束于1976年的ABA则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职业篮坛的一股疯狂势力,ABA在20世纪70年代与NBA相抗衡、1976年后则被NBA合并,但ABA的创意精神却也为NBA注入了精采的元素——包括三分线投射和灌篮。ABA就是FUNK的化身:一个穿著紧身篮球服、有着红蓝白三色篮球,将乐趣及创意带入篮球的疯狂联盟;一个发明三分球投射和花式灌篮的年代;一个追求疯狂的穿著搭配和讲究个人风格的年代;一个和刻板的职业篮球联盟相抗衡的年代。FUNK更由此逐渐成为流行的风潮。


新周刊网络版第137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