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冬莉、何树青、张向东
一个二线城市,已经1181岁了,顶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帽子,跻身“中国GDP千亿元城市俱乐部”,被评为台商心目中祖国大陆十佳投资城市的亚军,拥有年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国际级亿吨大港,生产出了占全国近1/10市场份额的服装,占全市企业总数九成的私营企业领着社会消费以14%的速度撒足狂奔,奔向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远大前程——它的名字叫宁波。
雄厚的城市实力后面,宁波目前尚没有全新的都市形态和时尚与之匹配。都市趣味停留在一小块市井地带兜兜转转,城区的扩展又对城市规划的力度提出新的挑战,城建为此在努力地补着课。
2002年,宁波走出一着棋——老外滩项目上马。
在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之地,宁波要让那个历史比上海黄浦外滩还要早上20年的老外滩复活,令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宁波未来的城市时尚地标。它的建筑风貌呈现景观多样性和历史多重性,它的功能在于提升宁波都市景观格调的同时,使自身变成宁波的人气地带和消费时尚先锋,也志在成为海内外数十万“宁波帮”商人的精神家园。
宁波老外滩将令宁波都市之味生动起来。顺着时光的河流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沿途打量这个穿河傍海的城市,三江口若有所待。宁波,正以外滩的名义开始自己的新都市之旅。
一、2002年,宁波老外滩项目上马
2002年8月28日,大型SHOPPING MALL天一广场在宁波开张。以往在外滩会馆和E咖啡之类小资场所休闲的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去处。满城三轮车走街串巷将美女掩藏起来,只有到了夜晚,在一些外乡人不知名的地方和外滩的咖啡座前笑红了脸。宁波的四张名片,宁波帮、宁波港、宁波菜、和宁波装,看看身上的标签:雅戈尔、报喜鸟、杉杉……原来都出自宁波。
二、1986年,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
自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此设置明州,迄今已经有117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这里有着古海运码头、海关史迹的遗址,有着20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出了无数有较高层次的地方特色的著述和学派,如四明学派、阳明学派和浙东学派,也出现了王守仁、黄宗羲等一代宗师,国内现存最古老、亚洲最大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使得这个以“宁波帮”商人闻名海外的城市有了浓郁的“儒商”气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辉煌的宁波帮将西洋味不遗余力地融合在自己的城市风貌里。没能长成租界的老外滩及散落的城市建筑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一个中西碰撞的时代记忆,有长衫,有西服,像每一个彩色玻璃后的幻影,等待着现世的重建。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波
“千万别小看宁波!GDP老早就超过千亿。因为它的居住人口比较分散,都市化的感觉不强烈,所以给人小城市的感觉。而其他城市,GDP不怎么样,可它集中,感觉蛮大的,其实不如宁波。”在隋波眼里,宁波人像这个城市,自强、勤奋、不张扬,“宁波取得那么多成就,却很少有人知道。”老外滩项目的启动,给了这个城市和这群全新的宁波都市人一个受人瞩目的契机。“我相信宁波一旦确定了外滩项目这个方向,一定会快速发展起来。到时候,都市化的格调加上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会让宁波更有潜力。”
三、1984年,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
“包玉刚只吃七成熟的臭冬瓜”,这“宁波人都知道!”1984年,阔别了40年的乡子“船王”包玉刚重新踏上故土。这一年,邓小平提笔写下,“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一年,她被列为14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两年后,包玉刚出资5千万建造宁波大学。3年以后,尚未意识到计划单列市重要意义的宁波,因为包玉刚在邓小平面前的努力,获此优待。直到1991年,包玉刚逝世,这个代表着家乡的大使一直在尽心尽力地为宁波做着宣传,捐着厚资。而在包玉刚身后,有着一长串宁波帮的名字。只捐资不投资成了“宁波帮”的传统,“不赚老乡的钱”是这些成功商人的典型说法。今天,在宁波市内的2000多家外资、合资企业中,70%来自海外宁波帮的推荐,真的是那句话:宁波帮,帮宁波。近千年,从奉化江、姚江、甬江扬舟而行的宁波人带着洗刷不尽的思乡血脉,走出去,然后更好地回来。
四、1949年—2002年,宁波帮的现代势力
19世纪末与20世纪40年代,宁波商人有两次较大规模的海外创业高潮,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鉴于国内动荡不安的社会经济环境,大批原在大陆有相当基础的宁波商人纷纷从宁波、上海等地移居港台地区,或以港台为跳板,转向日本、东南亚和南北美洲等地发展,其中港台地区占人数的80%左右。1990年,香港十大富豪排行榜上,宁波商人(包玉刚、邵逸夫、陈廷骅)占了3席。1980年,王宽诚发起在香港、宁波两地分别成立甬港联谊会,以联络旅港乡亲为家乡建设服务。在改革开放后,宁波帮共向全国捐赠了32个亿。邵逸夫以每年2亿港币的捐资数额,其中宁波本地至今已获捐赠7亿多,70%用于教育。甬港经济论坛,以官方民间相结合的形式,宁波帮在其中穿针引线,为两地的经济合作创造了大量的机会。2002年7月这次香港来了170多人,身为宁波人的董建华为其题词:利泽厚生。宁波侨办主任邹建伟,笔录:何树青
旧时中国有四大商帮,宁波帮是其中之一。宁波帮是指生于或祖籍在宁波,又离开宁波在外工作的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宁波从东汉开始就举世闻名,在明朝开始实行海禁前是非常繁华的。从客观上来讲,宁波自西风东渐后接受新思想最早。宁波先秦就有贸易,明末清初,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说法。宁波发明汇票比英国人早几十年,最早的中国通商银行的创办人是宁波人,现在还有它的遗址,中国银行的创办人也是宁波人。像第一家纺织厂,包括后来在北京的老字号同仁堂的创始全都是宁波帮。宁波帮为什么会出名的,主要是鸦片战争后四明公所(1803年,俗称宁波会馆)当时联合起来抵制法国人,这种团结的力量就是因为“阿拉是宁波人”。(戴兴宗,宁波帮研究所所长,笔录:李冬莉)
五、1941年,老外滩的记忆
1941年,我出生前父亲在外滩置下了产业,一栋小洋楼。听我父亲讲,当时要大概1万块或者3万块银圆。我们家当时做生意,卖鱼干和咸菜,整个江北区都以我家为主。
解放以前外滩聚集的主要是银行和教会,下面还有学校。那时候一般人家读不了教会学校,它条件很好,英文教学,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架钢琴,学生的音乐功底不错。当时的达官贵人纷纷给教会学校题词,教会学校有它自己独特的人文传统。前不久我小哥从西安来宁波,收集了几块窗户上的彩色玻璃。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钱人造房子都用那种进口的彩色玻璃,很多年以后也不会碎。外滩是在解放以后萧条的。当时舟山还没有解放,蒋介石害怕共产党开到舟山去,把桥炸了。炸弹落在民房里面,到处都是废墟。在1992年以前,宁波没有什么变化。其实,1990年以前上海也没什么变化。我上大学的时候见到老外,他们觉得中国除了上海没有什么城市,上海还是老外建设的。(王启新,老外滩原住民,宁波大学退休教授笔录:李冬莉)
六、20世纪20—30年代,宁波造上海
关于宁波和上海的关系,民间的说法是:宁波是上海他爸。在上海,有1/3的上海人原是宁波人。实际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们是上海造梦的年代,也是宁波造上海的年代。老人们对当初的回忆是一个个宁波商帮的名字,在十里洋场掷地有声。早在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沪地为宁商辏集之区”已广有所识。正式宁波商帮的主要活动地域也是在上海。在近代中国,上海总商会是一个足以控制上海金融贸易和影响全国商业的商人团体,而20世纪前半期它基本上是由宁波商人组成和主持的。当年上海惟一两条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马路——朱葆三路和虞洽卿路,这两位也都是宁波商人。
如今这些已是昨日黄花。现在的宁波主动与上海合作,是互补而不是竞争。宁波不愿意如杭州般做上海的后花园,投资100亿、宁波出了90%的杭州湾大桥将在2005年建成,到时,宁波将加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拉近与上海的关系。有意思的是,宁波认为自己没把杭州视为竞争对手,但却感到杭州把自己视作竞争对手。借着上海宁波帮的牵引力,宁波希望自己可以同上海一起走得更远。
七、咸丰五年,鼓楼现存楼阁重建
鼓楼、城隍庙、开明街是现在宁波人气最旺的地方,而鼓楼作为代表宁波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会让第一眼看到它的外地人瞠目。三层的中式楼阁,上面放着西洋的大钟。鼓楼原是古代宁波之谯楼,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所建的明州州治衙署于城的南城门,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年),太宇蔡贵易因取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函军春游望》诗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意,改称“海曙楼”至今,俗称鼓楼。1930年,赴西方国家留学和经商的宁波帮们回国后在三楼明间置西式时钟,他们迫切地将古代的东西融合到现代,且颇为得意。地处城隍庙,在营销学中已成经典个案的“缸鸭狗”汤圆成了宁波菜的一道风景,体现了宁波人圆滑又极讲究实惠的特点。旧时越海而来的老外第一次品尝这种小汤圆,恨不得钻进去一探究竟,他们想不通,汤圆的流质馅是怎么被装进去的?难道是用针管注射的吗?
八、公元1561-1566年,范氏天一阁
“天一阁博物馆”的范家厅堂里挂着创始人范钦的肖像画,端庄的坐姿,连鬓的胡子,却长着纤细的指尖。或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收藏书籍这种大气又细致的事。当年任兵部右侍郎的范钦,作官倒是次要,搜集图书却成了全部的人生目的。他留下的天一阁是今天宁波作为全国历史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每天有众多的游客从范钦收过书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感慨着天一阁建筑的优雅,却不再有人能登上哪怕一个台阶,看一眼它尘封的30余万卷藏书,8万余卷珍版善本。藏书的珍贵和独有,在其中甚至找到了证明包玉刚为包公世代的家谱。乾隆年间范家进贡的六百余种珍贵古籍,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370多种列入存目。在此之前,作为私人藏书楼,1673年是天一阁历史上特别有光彩的一年,这一年,范家打破了外人不许登楼的家训和各种苛刻条件,让黄宗羲登了楼。在此后数百年获准登楼的大学者仅有十余名。再近一点,余秋雨的一篇《风雨天一阁》让看着它的影印本长大的新生代得以温习它背后的故事。
九、公元7000年前,再见河姆渡
宁波人余秋雨和陈逸飞在某些时候是比宁波更响亮的名字。余秋雨是余姚人,余姚是宁波市惟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73年以前,这里出过王阳明、朱舜水,出过严子陵、黄宗羲,到了现代,文化名人多到成了地道的上海人以后的余秋雨发现自己依然被老乡包围着。一个小小的由唐朝而来的慈城虽被定为“江南第一古城”,真正让人惊叹的不是它的建筑,而是200多个进士,一个小小的宁波让人羡慕的不是宁波装也不是宁波菜,而是她的76名院士。宁波人对教育非常重视,像海外的宁波人30%是博士,50%是硕士。1973年,当河姆渡遗址展露在三江口的阳光下,一切想象均找到了出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记忆就此上延两千年,在这里摘食杨梅,在这里种植谷物,在这里烧制炊具。古老的越瓷之地,原来藏在上湖林湖底,作为小孩子打水漂的工具的碎瓷法是海外学者追思不已的研究对象。发端于秦汉之际的宁波港,唐宋年间,日本、朝鲜、东南亚以及阿拉伯的苗人蜂拥而至,装满了陶瓷、茶叶和丝绸的货船令这里桅樯似林。鉴真和尚的东渡扶桑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都与宁波港颇有渊源。
十、2002年,三江口岸“海定而波宁”
“新茗堂”堂主安纲是外乡人,新茗堂茶艺馆在宁波显得有些异类,里面人不多,却一个个都长着文化人的脸。学过哲学,当过大学老师,三十几年去过众多地方,1994年把根扎在宁波,“为什么选择宁波?”“不是因为爱情,我太太是西安人。宁波不是大城市,打车一般起步价8块钱就到了,司机总是准备好两个一元的硬币找零。我看重的是它的未来。宁波简称甬,取自甬江,甬江、姚江和勤江三江在宁波城市中交汇,形成宁波港,这在城市里比较少见。历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最早接触西方文明。但是它在交通上是一个终极,文化上比较被动,这里外地人其实很少,所以后来会落后于起步比她迟的上海。但宁波又不是完全没有内涵,她有点‘南人北相’。北方人的豪爽和南方人经商的天赋。宁波人的行动能力非常强,只要认准了,立刻付逐行动,宁波市政府的效率完全体现出这种特点。我刚来的时候,宁波真像一个小县城,现在越来越有都市的感觉了。这种效率,没理由发展不起来,而且宁波的治安绝对好,宁波本身就是取自‘海定而波宁’的意思。它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将人脉、文脉、历史、都市、中西合璧特点进行城市资源整合和开发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