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锋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上海却是这样。”许多年前美国记者霍塞在他的《上海:出卖的城市》一书中概括他所了解的上海。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让西式建筑正式进驻上海滩。于是,一条污水横流的黄浦滩开始脱胎换骨成上海城市的风景线——外滩;于是,半条背靠城市面朝长江的狭长街道开始诱发满城人的生活梦想。
是的,建筑对于城市性格与其未来梦想的决定力量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建筑是各种决定一个民族未来力量的直接产物,是人类生命史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些近代建筑物一旦落成,便深入到租界华人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社会所永久接受,而且昭示着精神自由、开放、进取、自信。作为财富和权势的象征,这些西式建筑的存在也是对文化特异性的一种鼓励,对上海人未来的生活道路产生持久的诱惑。”一位上海建筑史学者这样表述他的观点,而西方的学者也认为:“建筑,对我们生活时代而言是对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诠释。”
外滩以及它引领的生活方式
沧海桑田,殖民的意味早已在岁月中挥发散尽,只有这些固化的西洋景和着记忆中的霓裳鬓影保留了下来。
“侬吃过了哇,阿拉去拜菩萨好不啦?”。这是一个上海老太和另一个上海老太的经典对话,她们所谓“拜菩萨”就是去西式教堂做礼拜。你会看到,上海老太已经将外来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上海人深谙此道,上海人之精明就是将所有好东西变成“上海人的”,然后向内推广;或将传统的东西(比如唐装)包装成“中国人的”,再卖到海外去。我们知道,上海人这种文化杂糅的本事已经不是一句泛化的“洋为中用”、“中西合璧”所可以穷尽的,它们已经渗到上海的血液里,就如同外滩矗立在这座城市的前沿,分也分不开了。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那些曾经隐藏在灰蓝布衫底下的上海老人们开始跳交谊舞、打斯诺克、玩爵士乐,上海人骨子里对洋化生活的渴望在经过40多年的断裂后又顽强地冒了出来。
今天,外滩发展成小资、中产、老外们的心仪之地——一个混杂着东方韵致和西式浪漫,小资情调和洋派生活的新兴生活方式的集散地。我们估且把这种缘于上海外滩的、正在中国新兴阶层中流行的生活方式称作“外滩式生活方式”:工作在CBD中心商务区,那里你属于国际人;住在人文小区,最好毗邻大学,那里有法国梧桐遮蔽的林荫大道;玩在爵士巴,那里乐队唱的都是英文歌……
为什么是外滩?它不仅从建筑形态上鼓励了西式生活,从地缘文化来看,它是城市中惟一联结内外的地区,混杂、交汇与融合注定会在这样的地区高频度地发生。这也是全球化的典型表征。研究全球传播的人们目前谈得更多的一个词是“Glocalization”,即全球本土化——使全球压力与需求逐步适应本土条件。在这一点上,无疑跨国公司们先行了一步,所以你才会看到洋可乐们、洋快餐们的中国传统娃“阿富”的贺年广告,看到洋快餐也推出粥系列产品。这叫作“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行动”(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
“上行”的外滩
“外滩”作为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符号象征,正在被放大,不少的城市正在拷贝着外滩模式并推广着外滩式生活方式。20多年的实践似乎证明:制造梦想要靠经济建设,而享受梦想要靠别人示范。更重要的是,对于正在城市化的中国来说,有什么项目比“造滩”更具有煽情效果呢?房地产商们成了当今最大的外滩生活方式的鼓噪者,是他们而不是学者,在刻画什么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是他们回答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又如何让一部分人先享受起来。《大腕》中的冷嘲热讽并不能阻止人们梦想变成富人一族——过渡的嘲讽只会显出自己的穷酸。
出售梦想似乎永远不愁市场。拙劣的开发商们只会将梦想像植物般简单移植,有的开发商甚至将欧洲的一个小镇都原封搬回国内。于是你看到漫山遍野的“蒙地卡罗”山庄、“比华丽”富人区,所谓“欧陆风情”就演变成业界最滥的一个词。而精明的城市运营商们懂得如何将人们的梦想拉近现实。外滩梦的运营者告诉你,你的未来不会在纽约、也不会在巴黎、更不会在火星上,其中之一就在这里——外滩。
这时候,外滩在不在上海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外滩”这个概念以及由这个概念而自然引发的种种联想——生活在外滩是时尚的,工作在外滩更是尊贵的。外滩给中国人一个很好的Backgrand,为老外们提供一个淘金和找漂亮的东方妻子的场所……事实上,外滩永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儿的人们提供“上行”的机会。你是小资,是中产,是富豪,或老外,都可以找到自己可预期的目标位置,一步步爬升到社会阶梯的上端。
有什么办法能让所有的人都得到好处?《美丽心灵》的男主角、那位天才的纳什老早就证明了那个重大博奕原理,博奕中并非你赢我输,可以是大家都赢;有一种人人都得好处,而且各自利益实现最大化的格局,即所谓“纳什平衡”。外滩就可以是这样一种纳什平衡。事实证明,一种“上行的”阶层结构会将社会导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果你什么也不是,你至少还可以意淫一下别人的生活。
上帝保佑有梦想的人民
1992年,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年之际,有人突发奇想推出“拥有一片美国”销售活动,购买者掏钱买一份美国土地证书,就可以在美国50个州都拥有1平方英寸土地。此证书一登陆中国即造成巨大轰动。预约券从10元涨到3900元;在上海,竟然哄抬到1.9万元;在中国,10万份美国土地证,竟在短短的时间内,全数高价销出!
“一片美国”并无开发价值(1平方英寸怎么开发?)。为什么在中国造成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策划者一语道破天机:“让拥有这一小块土地证书的人,一样可以想象站在美国的大地上或者说站在美国的梦想上。”
时代需要梦想,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
入世后,自信心渐长的中国人不再梦想到美国去拥有1平方英寸的版图,在自己的城市里造一个现实中的梦想生活岂不是来得更加真实?
上帝保佑有梦想的人民,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年头,新生活的梦想就从外滩开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