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概念城市之街道眼

http://www.sina.com.cn 2002-09-29 11:40   新周刊

  文/何树青

  夜晚走在空旷无人的街道,你会很有安全感吗?你有多少次从窗口或阳台上探出头来俯瞰街道,愉快地欣赏大街上的热闹?你对小区里的近邻了解多少?你的孩子有多久没到街上去玩了?除了在步行街,你在别处的街道还能享受到人流愉悦而富有激情的相互交往这种“街道芭蕾”吗?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否定性的,那就证明你所在的城市缺乏“街道眼”。你把隐私和乐趣都关在房间里面,街道于你的生活而言缺乏吸引力。功能分区过于纯粹的城市和大尺度的街区带给你疏离感,街道变成了公路,广场则大而无当,你匆匆走过或驶过承满车流的街道,即使建筑物再养眼广告牌更炫,乏味的街头也不值得留恋。

  街道眼是安全之眼,公共生活之眼,城市乐趣之眼。

  “街道眼”这个词,是一个名叫简·雅各布的美国女人的发明。她,一个城市规划和建筑界的外行,居然写了一部对当时的整个城市规划界发动猛烈攻击的书《大城市的生与死》,首版于1961年。37年之后,《纽约时报》的评价是“这或许是城镇规划史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而究其书不过有三点重心:唤起人们对城市复杂多样生活的热爱;对“街道眼”(Street Eye)的发现;反对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

  在雅各布眼里,街道,特别是人行便道,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城市中最富有生命力的“器官”。城市街道在交通功能以外还有三大功能:安全、接触和同化孩子。

  雅各布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包括孩子)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她据此发展了“街道眼”的概念,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街上的“眼”,不是专职的监视人,而是街道的自发主人,他们和众多的行人一起保障了街道的安全,抑制了犯罪活动。而一个安全的具有公共生活活力和趣味的街道,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

  街道眼的意义,就像市民们热爱步行街的理由:那里的街道热闹繁华,生活气息浓郁,可看性强。更重要的是,那里总是熙熙攘攘,人山人海,充满交流感。

  在当代中国城市的高歌猛进中,我们至少能发现我们的城市正在从三个方向消灭街道眼的存在:

  一是“国际城市”、“中心城市”的远大目标。这种目标往往与城区拓展同步,着迷于城市的空间效果和城市外观,追求大而新、洋而超前的样板气质,打着为了“我们城市的未来”的旗号,忽略了对城市“人”的生活的真正重视。城市中心丧失多样性和居住意义,大路朝天车轮滚滚,街道交流以及街道安全感再无觅处。

  二是住宅郊区化。虽然居住水平从技术指标上提高了,但出行高度依赖汽车,郊区居民被圈禁在小社区之内,丧失了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的自由,丧失了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漫步、发呆、看人、被看的自由,丧失了与其他社区的居民随机地邂逅交流的机会。这时,动辄几万平方米的社区会所,只起着丰富业余生活的意义,并非有效的公共生活空间。

  三是旧城更新工程。城区的一切都被最大效益化,商业思维示范和操纵着一切,老街区老房子如果没有文物价值,则必死无葬身之地。在“规划”的名义下,近代街区里的居民响应城市的号召搬迁住进新楼房,在被经济承受能力过滤成身份地位彼此相近阶层的城市一隅,丧失了相遇与碰撞出火花的更多可能。

  城市是工具还是目的?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所在,还是样板建筑的集合?当越来越多的现实指向后者,城市不再多元化和多样化,不再富于想像力、活泼和安全。空旷的都市里,街道这种城市的器官必将枯萎,“万径人踪灭”,只能躲在建筑物和汽车里苟且偷生。

  街道眼与怀旧无关。在公共交通的城市和小汽车的城市,我们同样可以拒绝不能踏入一只脚的广场草坪,对宏伟建筑门前装模作样的保安和栅栏置之不理,寻找有人迹的地方,享受拥挤与邂逅,在小店林立和建筑杂乱的旧城和巷子里瞎混,热爱街道上发生的人间喜剧,在这个像有志青年一样的城市找回家的感觉。


新周刊网络版第138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