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六
郭建设,可能是当下中国社会最疯狂的红色追求者。他的这种追求在2002年推出《红色中国》摄影专题时,达到了第一个顶峰。
他出生于1959年,取名建设,就缘于那个年代朴素而真挚的红色情结。18年后,郭建设找到了最让自己兴奋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摄影。于是,有意无意之间,郭开始了捕捉红色的历程。
“我对红色的关注最开始是无意识或者说下意识的。因为我的吉祥色是红色,所以从小就对红色有着莫名其妙的偏爱,喜欢看红色的灯笼、玩红色的鞭炮、穿红色的衣服……当我开始接触摄影,一遇到激扬的红色跳入眼里,我都会条件反射般地立刻拍下来。”
《国旗后的太阳》是郭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天安门的创作。逆光下高高飘扬的红旗犹如鲜红而热烈的血浆在流淌,郭在那一瞬间按动了快门,同时也感动了自己,拿相机的手几乎有点发抖。他事后把这归结为自己的“红色情结”。另一幅《霞光里的毛泽东塑像》被郭喻为苦心等待之作。1994年他在长沙岳麓山下等了一个星期,才盼来云蒸霞蔚的场景。这时郭心中的红色是震撼而有力的,而当他真正开始《红色中国》系列拍摄后,他眼中的红色给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也更加平民化,生活化。
《红色中国》的创意出自郭与好友——中国艺术摄影协会会长刘雷的一次闲聊。“刘雷一提出,我心就动了。20年拍摄生涯中令我感动的点点滴滴,不正是可以凝聚成这一条红色巨流吗?”不到半年工夫,郭就从十几万张胶片中粗选出900余张红色组照。
“20世纪70年代,所有的红色都是红卫兵、红领巾、毛主席语录一类的东西,单一而缺乏生活。所有民俗中的红色都因有封建迷信之嫌而被禁止。到了20世纪80年代,城市开始贴对联、福字,人们的衣着打扮也开始鲜艳起来。20世纪90年代,返古之风日重,本命年的红腰带、中国结等极具民俗色彩的物品重新回到百姓的生活中。中国人对红色的情结,始终都没有削弱过,而在不同的时代对红色不同的运用方式,更凸显了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变化,我,就是要记录这些变化,用红色记录!”
为了拍摄红色中国,郭查阅了大量书籍,他甚至可以列举出《辞海》中解释“红”的条目:火、血等的颜色;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及政治觉悟;表示胜利、成功等喜事;分配给股东的利润。《新华字典》中有4种注释:像鲜血那样的颜色;象征革命(红军);象征顺利完成(开门红);受到宠信的人(红人)。《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红”的词条更多达80余条……
书中的解释只是行动的基石,却远远无法概括郭心中的那片红色。在郭的心里,“红色,在色彩学中是一种饱和度和纯度最高的颜色,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中,它成了负荷中国人复杂情感的一个载体,一个符号。”于是,捕捉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红色的细节,打破中国人过去对红色的理解以及外国人对中国红色的误解,成为郭拍摄乃至筛选图片最根本的准则。
“在捕捉每一个令我感动的红色时刻时,我总是在一瞬间做筛选。对我来讲,视觉思维依赖于直觉,直觉贯穿于创作的全过程。”《红色中国》从最初定名就不仅仅只是一个标题,郭对红色的感受笼罩着创作的每一个过程。“在开始时,我的拍摄可能仅仅是红色的意象,后来看到庙宇、建筑、海洋、甚至天空都有红色,都有欢乐。老话说的4大红:杀猪的盆、庙的门、大红裤衩子、火烧云,哪一样不是生活的味道?我必须把人物、人物的行为、活动融入红色,才足以记录现实,表达心中的感受。”
在红色的标题下,郭建设发现了一些新的领域和秘密。有一些作品原本就是属于他的,有一些则依赖于对自己、对红色的持续深入。“红色”非常像一把钥匙,引领着他的视觉,果断而大胆。
《可口可乐与战士》在观念上与画家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作品非常近似,展现了中国社会对于外来事物曾经经历过的徘徊与矛盾;《泥泞中的女孩》人与景物的构成颇有怀斯作品的风格,给了观者足够的悬念与想象的空间;《红漆马桶》颇像一个环境艺术家突发奇想后的结果;《唐卡与语录》就是一幅现代的拼贴艺术作品,其中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活生生地表现出来,被郭认为是“风化的革命标志”。
在郭建设的未来规划中,他将对已有的图片进行系统淘汰,那些牵强的、非内心的图片将不在系列之中;他还将选择精品,每年推出30幅编号的《红色中国》系列明信片。在《红色中国》影展的前言中,郭建设写道:“‘红’让我年轻,‘红’让我自信。‘红’让我热情,‘红’让我坚强。我爱红色,我眷恋着红色,我追求红色。”
俞莺:唐装中国红
文/伊一
说起去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美国总统布什等国家元首,在APEC峰会结束后身穿艳丽夺目的唐装拍照的事,俞莺还记忆犹新。
作为这次APEC会议的服装的样稿设计师,俞莺认为自己是一个低调而且内向的人。虽然身为时装设计师,自己却从来不穿鲜艳的衣服,也不穿红色的衣服。但是,她却善于在剪裁时装上应用红色。像这次APEC服装,据介绍,颜色本来准备了红、酒红、绿、蓝、棕色和黑色6种。江主席在试穿礼服的时候,一套上这件中国红的唐装,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觉得非常明亮好看,当即定下了这一款。
“这是中国的古朴风韵和西方的洒脱自如成功结合起来的服装。”俞莺满意地说。各国元首在会议上的亮相,就像是为中式服装做的最佳的宣传。事实上,这一波唐装的热潮,一直烧到今年春节,大江南北走着的都是穿唐装的人。北京的唐装一条街据总经理给出的一个数字,说:“在短短一个月内,唐装经销商已经从开始的6家发展到了现在的400多家,每天能卖出5000件左右。”江主席为何最终选择了红色?俞莺认为很自然。因为红色本来就是一种热情之色,是中国传统的喜庆颜色,更是中华民族国旗的颜色。同时我们作为东道主,红色也体现我们的好客。
俞莺认为红色在服装设计上最适合的是做礼服或者是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如果不分场合地用红色,也不见得美。俞莺说她们常会用红色锦缎设计成一些小小的衣服,或者是小巧的手机套,把这些小东西当作一份小礼品来赠送,常常会给亲友以意外的惊喜。“像我现在的工作室的LOGO就采用了红与黑两种颜色,因为红色用在这里,特别精神特别醒目。”
在俞莺的记忆中,还浮现出小时候的包压岁钱的红包、家家户户贴着的对联、大红喜报、新婚人家门上的大红双喜,还有红灯笼啊、红木家具啊、红绣鞋啊、中国结啊……红色里都有浓郁的中国气质。曾在上海发起过“千人唐装盛会”的著名摄影家、上海汉源书店老板尔冬强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不矛盾的,相反,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沟通与延续。所以寻找一种大家愿意接受的载体,就显得比较重要,比如古典家具,中式服装,它们不但代表了一个时代,还有使用价值,在审美领域,它们还有许多美的成分可以挖掘。”中国的服饰文化历史悠久。红色借中国的兴起和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频繁的亮相而火了一把,而中国又搭这些唐装的便车,让世界人民眼前一亮。中国风的兴起,势必引领整个时尚界的风潮。
李宁:最中国的红色品牌
文/严六
李宁,典型的红旗下长大的一代。“李宁体育”,经常被喻为体育产业中的“中国红旗”。作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在为祖国的五星红旗争取了无数荣誉之后,又创办了李宁体育用品公司,被普遍地称为“只身扛起民族体育产业大旗”。其实,从一开始李宁就并不喜欢这种说法,他宁愿将创办“李宁体育”的源动力归结为对体育事业的痴迷,他也希望“李宁体育”所承载的红色更单纯、更富激情。
“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自己的体育用品品牌?”当年的李宁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冲动走上创业之路。企业名称、品牌名称、企业家姓名,三者同一,“李宁体育”在当年的中国可谓开风气之先,却也给李宁自己带来莫大的压力——只准成功,不准失败。
第一仗就是品牌标识征集,“李宁体育”在大江南北的大中城市发布征集标识启示,得到民众热烈响应,2万多条创意源源而来。最终,选定了广州一家公司的设计,并且延用至今。大红色的L与N的变形字体,给予“李宁体育”3个颇具意味的含义:“飞扬的红旗”,代表激情;“跳动的旋律”,代表活力;“红色的火焰”,代表青春之火。
红色,就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激情,同时也引领着“李宁体育”不断开创新的事业。1990年赞助亚运会,“李宁体育”一炮打响;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运动员首次穿着李宁服装领奖;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服装的龙形创意……围绕着鲜艳夺目的红色,围绕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李宁体育”总是试图通过服装和图案的创新,与中国体育健儿勇夺冠军的感人场面一道,将现代中国体育的活力与激情一并展现。
“李宁体育”也没有躺在优势上睡大觉,他们于1998年在广东佛山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聘请韩国、台湾的设计师加强设计;2000年,他们又聘请法国设计师进行青少年新品的设计,聘请曾经设计过耐克R9系列的意大利设计师设计新款李宁运动鞋。“李宁体育”开始将先进的技术引入产品设计之中,试图用国际的眼光,看待中国传统中的运动元素。一直被贴着“民族”标签的“李宁体育”,终于展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国际元素。于是,“李宁体育”击败了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成为2000年法国体操队服装赞助商,为自身的国际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意思的是,“李宁体育”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概念做了颇为到位的现身说法。即使他们聘请的意大利设计师也突发奇想,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拱桥力学原理和图形,设计出了一款特别的“漫步鞋”。
“源于体育,用于体育。”这是李宁创办“李宁体育”的宗旨,在现实中,这种看似不经济的宗旨,却获得了不一般的回报。根据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李宁体育”在全国业已建立起的1300多个销售网点,为该品牌带来了14%的市场占有率,在前有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竞争,后有波特、安踏等民族品牌追赶的夹击之势下,成为真正的中国体育产业第一品牌。知名的盖洛普调查公司在2001年对中国13个城市的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李宁体育”给予中国百姓的品牌形象是“友好,荣誉感”。
“李宁体育”品牌推广口号的演变,也展现了一个企业从民族到世界的变化。1990年,“中国新一代的期望”成为“李宁体育”对自己的要求;1993年开始用“步步为赢”表现一个体育运动品牌特有的精神;1996年的“把精彩留给自己”初现个人表达的欲望;1998年“我运动,我存在”特别表现出运动与个人选择的精神;2000年的两句口号“出色源自本色”与“运动之美,世界共享”,隐现了产品国际化的趋势;今天的“一切皆有可能”,则彰显着现代中国人的信心与活力,不断地带来创新的运动时尚。
其实,运动无国界,品牌无国界,充满了激情的红色,同样没有国界。
张天爱:红是性感
文/张向东
红色是我在设计中运用最多的颜色,人们也总是最容易从红色中看到“中国”。对我最常见的评价是说我的设计是经营“中国意念”,“中国风,世界味”,我喜欢这个评价,我就是要把中国最好的东西和世界最好的东西结合起来。
在西方,几乎看不到有人这么铺张地使用红色,特别是这种最鲜艳的大红,他们容易联想到“血”这些东西,所以在时装中几乎看不到以红色为主色的作品。可在我看来,红色除了意象上的象征意义,它有张力,鲜艳夺目,夸张,最适合在设计中应用了。知道这种大红给我的第一次冲击是在什么时候吗?那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刚刚开始学舞蹈,非常小,在香港看《红色娘子军》的电影,从头至尾,满满一宽银幕的红色呀,我永远也忘不了。之前,我也是有点怕红,甚至见到太铺张的大红会呕吐。现在,喏,你们看我的作品。
红是最重的颜色,它是一种最厚实的,有历史感的颜色。为什么一想到中国革命就会想到红色?为什么我所有进了博物馆的作品都是红色?就是这个原因。红色庄严,稳重,大气,给人无限的想象。我的作品系列“毛装到玉装”,“圣像到嘲讽”,“过去10年设计总汇”,还有我最新设计的几款旗袍,都是红色为主体,每次做展示,模特穿这些作品出来,那些外国人都“Wow!”地叫出声来。现在它们分别被挪威、伦敦和香港等博物馆收藏,红色作品会比其他作品更持久地被保留。我现在还在做舞蹈,红色也是经常会用到的色调。
红是LOVE,红就是SEXY。西方人结婚,新娘都穿白色的婚纱,可我们中国人的婚礼上,新娘子都要穿着大红的嫁衣,洞房的布置也全部是红色,那是因为红色是中国人爱情的颜色呀。你看中国的新娘,虽然她们都会捂得严严实实,可你不觉得其实她们都非常非常SEXY吗?那些黑人模特穿上红色的肚兜走在T型台上,你不知道有多么性感,我们中国人的性感太含蓄,不被注意而已。不过在欧洲,我只能在婚纱作品展示的时候用红色,他们仍然不能把它用在结婚仪式上,但是度蜜月的时候,新娘很愿意穿,她们希望自己在意中人面前显得越SEXY越满意。
红还是LUCK。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红色是吉祥喜庆,我相信这一点,红色总是带给我好运气。TINA ART的LOGO是手划出的红圈圈住一个“天”的汉字,我们公司的CATALOG封面全是红色,挂衣服的横架,都是漆成大红色的钢管……红色环绕着我,就是幸运围绕着我。
I LOVE 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