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会想,要体会比你更加年轻的新一代年轻人可以通过什么方式?穿上一双色彩艳丽的Vans鞋、戴一顶周杰伦式的RAP歌手Cap帽、拿一部DC到处SNAP、收藏各式人气玩具、换身上的T-shirt犹如换女友男友般爽快(此句似乎还可以倒过来处理)……如果你觉得这些都太掉你的“前辈”身份,其实你还可以买一大堆的港台年轻人杂志,如《Cool》、《Monday》、《Bang!》、更老一点的《东Touch》,还有,我最近热爱得不得了的《milk》。
请千万别把《milk》简单地等同于娱乐八卦杂志,尽管它也八卦,区别只在于:《milk》有态度。《milk》其实是此类杂志在互联网资讯时代的新模式,这种区别与它的前辈《东Touch》稍作比较便可得知,由于电视、网络八卦势力的膨胀,《milk》已经基本放弃娱乐八卦的努力(惟一着眼点在于关注明星与品牌结合的广告CM内幕);另一方面设计创造优质生活的大潮涌动之下,《milk》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这种设计时尚中去,T恤、波鞋、背包、家具、小物件无一不以设计为报道之先导;得益于香港高度发达的广告营销氛围,《milk》的内容经常软硬兼施诱导力十足。
《milk》的态度更张扬的代表事件是他们刊登了一组“喝就喝Sprite”系列的雪碧广告,表达时下年轻人之敢说敢言的新主张:话题敏感如性取向、师生恋、早恋等。《milk》更与雪碧合作举办“解渴大敢作”Crossover产品大赛,让读者参与表达其意见的雪碧广告。从回收产品来看效果还相当不俗。
尽管这本杂志才刚刚度过一周年纪念,他们已经习惯于与多家单位合作推出多项Crossover产品,他们的说法是“其实是希望通过不同的别注合作计划,将《milk》对发扬设计的概念,以更实在的形式实行”。所以,他们的一周年纪念便围绕“milk”LOGO和T恤、玩具、汽车的结合设计进行,活动甚至包括远赴东京举行《milk制造》展览、带领香港理工设计系的学生与当地设计人才相互交流。这种主动出击的杂志亲善活动让老派杂志人都不得不汗颜。
《milk》当中有一个叫《a good afternoon》的栏目,每期一个页码,找一个模特或一个邻家少女半随意半不随意地拍一张生活照,总让人能进入一个懒懒洋洋的下午,又忽然惊艳,实在是妙。
类似此类形式新颖的栏目结构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叫《Z-413512》的栏目,找一个女学生模特充当纸上女主角,每期一个游玩主题,有角色有剧情,作为《少女日记》的特别版,相当有趣。
值得嘉许的还有这本杂志对年轻人时尚潮流的参与态度,他们关注ebayer现象,并辟有专门栏目连续报道,他们关注“买取”(日语,回收转售)风气,更举办freamarket“放货新势力”活动主导流行产品的收藏与交易潮流。
也许是我们太习惯于给更年轻的一代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所谓的新新人类X一代、街头少年、极限少年或其他。看过《milk》之后,恐怕你会得出一个印象:他们只需要喝自己的牛奶,只需要与各类品牌标签打交道、只需要关心一切有型有趣的物事就够了。
于是,在“9·11”后的那期《milk》,主标题是——“9·11”后遗症:美国潮流ITEMS全港告急,说的是“9·11”后美国流行品牌大缺货状态下的穿着新潮流:军事服饰即将大热。
没有看巴以冲突、没有悲伤过、没有看美凤、没有纷扰过、没有看股市、没有失落过、没有看霍金、也就没有渺小过。
正是这种MILK态度,在流行物质生活中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只要有型,就要热爱。或者,你会想起那句老土的话: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一本《milk》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