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龙盛
汉城实在不是一个出国观光的好去处。
作为首都,汉城的文化底蕴和城建气派与我们的北京差个十万八千,说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就其情调和现代化程度而言,还不如我们的上海,若在国内找个参照,这城市的气质与广州倒是很可以相提并论,一样是人气旺盛一派繁荣,一样是精力充沛市井味十足,置身于小摊林立的东大门市场,与在热闹的白马服装市场讨价还价的感觉没什么两样,至于那小街小巷、天空中胡乱布满电线的旧城区,更分明是汉城版的城中村。的确,与广州比,汉城的马路不见得更宽,汉城的大楼不见得更高。与国内许多大城市一样,这座快速迈向现代化的城市,克服不了暴发户的感觉。
汉城市内主要的古迹是4座王宫:景福宫、德寿宫、昌德宫及昌庆宫,其中最有名的景福宫,其级别相当于我们的故宫,然而地盘很小,建筑简朴,要搁在中国也就一县衙门的格局。但韩国人就是把历史当回事,特重视保护遗迹,闹市中,几米高的古城门,稍有几个年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小心翼翼地围起来,且郑重其事地在地图上标着,一副很有文化的样子,让你兴致勃勃地跑去,对着哑然失笑。
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你得怀抱一个坚强的胃到汉城。地理条件使然,韩国没有奢靡的土壤和积习。而美食是建立于传统之上的,生活于斯的从前被东北老乡叫做高丽棒子的人们,解决温饱奔小康的日子其实也没几天。寒冷的气候、多山的版图、艰辛图存的历史,成就了简朴的饮食。面条里浮着冰块的冷面、辛辣的泡菜是韩国人的生存要素。在汉城住上一星期后,所谓乡愁,就是你摸着肚皮,想念广州,流下口水。有趣的是,同样这些五味不齐、使人变瘦的韩国菜来到广州,取个体面的叫法曰料理,再在门口摆两个民族盛装的花姑娘,便俨然一时尚消费,档次大大提高。此情此景,端的是韩流之下,鸡犬升天。
说了这种种不屑,若你去汉城,属于三日游、两日游之类走马观花,收获的印象则大抵不过如此。因这不是一座赏心悦目的城市,适于观光客愉快地进入风景。根本上,汉城的魅力无关风物,在乎人情。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该城美女如云,远比名胜古迹来得养眼。
照理说,一个中国人,好不容易出趟国,却去了这么一个既不好看,且倒胃口,又没得购物的城市,败兴而归也就是了,哪来的读城的心思?事实上,闲情逸致的确是没有的,这些绝不优美的文字便是证明,关于汉城,也许我惟一的冲动是向你诉说那里的人民。以个人的体验,汉城惟一令我心动的地方,是她的人民对自已城市的无比热爱--我在自已的国家旅行,未感受过同样的温度。有一个难忘的细节,世界杯期间,在街头看韩国对美国的比赛,当几十万市民在雨中看完比赛后,留下的饮料瓶和淋成纸浆的报纸将市区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垃圾场,这时,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市民们一边有秩序地撒离,一边自发打扫地上的垃圾,我身边几位衣着时髦的漂亮女孩甚至脱下雨衣,作为打扫的工具。比赛结束后不到10分钟,城市又干净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同样难忘导游讲的一件事情:1998年金融危机时,深陷这场劫难的汉城,市内一派惨淡,棚户区和施粥所比比皆是。为了表示与穷人共进退,以及支持民族产业,不少人贴出了愿以豪华奔驰车换旧现代车的告示牌。时至今日,在汉城街头,奔驰之类的进口车基本上是看不到了,路上行驶的不是现代就是大宇。同样的,从手机到各种电器,完全也是三星、LG等的天下,与我们相反,韩国人以使用国货为荣。我不知道东北的大米在国内的行情如何,在汉城,类似的土壤出产的韩国米,价格是泰国米等进口米的数倍,还供不应求。很多时候,你分不清是韩国人的民族精神推动了民族产业,还是民族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强势的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高涨、爱憎分明的韩国人,对中国人是很亲切的。在街头问路,常常是对方笑容可掬地问你一句:japanese?chinese?每次,我得到的帮助都很殷勤,属于在国内很难遇到的那种。我不知道如果回答是前者,又会如何。中日韩文化同根,在绵长的东北亚大陆海岸线上,狭长的朝鲜半岛恰如中日之间的陆桥。历史上,朝鲜将中国汉字传到了日本,而倭国则一直想吞并这个邻居以为西进大陆的跳板。并非重弹邻国恩怨的陈年老调,身在汉城,目睹韩国人对历史的那份较真,和由此延伸的令人称叹的凝聚力,这样一个民族,他们所创造的这座城市,也许并不美丽,却让我在心里生出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