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吴国盛:无处可逃的现代人

http://www.sina.com.cn 2002-11-12 13:23   新周刊

  吴国盛,1998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副主任。曾出版《时间的观念》、《科学的历程》等涉及宇宙、时间概念的书籍,关注科学的未来和人类的命运。他在1986年就开始研究时间问题,比霍金在中国的走红至少早了10年。

  《新周刊》:在1996年出版的《时间的观念》里,您就详尽地阐述了在技术时代中,现代人的时间不再是自然律动的象征,而是机器单调重复动作的象征,而人就被绑缚在这个单调的动作上的观点,请谈谈在当时,您怎么想到去关注现代社会里人与时间之间关系这个问题的?

  吴国盛:我早在1985年左右就关注到了这个话题,花了10年时间来准备,到1996年才完书出版。在当时,国内并没有太多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直到最近几年整个社会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加速,我的1996年的学术著书才受到了更多的注意。其实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先于社会而行的。当时,我留意到这个问题完全是出于学术上的研究,在社会模式运作之前,其实观念已经完善,需要媒体的大众传播。

  《新周刊》:霍金的《时间简史》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的,他的观点对您有影响吗?另外,《时间简史》在最近几年特别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个现象的?

  吴国盛:我在《时间的观念》里的观念与霍金的观念几乎是相反的。霍金主要从物理学的方向考虑,主张时间只是人类的幻觉,宇宙是没有时间的;而我更多是从哲学方向考虑,认为时间是有方向的,有循环的过程,并不是虚无的。

  关于《时间简史》受到追捧的问题,我想这也有一个媒体对霍金本人的“包装”问题。首先,他是一位不错的科学家;其次,他是一个高度残疾人。这本身是一个“热点”。

  《新周刊》:刚才您说到了时间观上的“方向”,能谈谈这个问题吗?

  吴国盛:首先,古代社会里的时间观是循环的,比如古希腊的毕达斯拉哥说,不要打狗,我听到了我死去朋友的哀号;中国也有句老话,18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些都能说明古代人相信轮回,时间观是循环、周而复始的。

  其次,到了中世纪,基督教兴起之后,人们的时间观开始变成线性的。基督教里有末世审判一说,他们相信时间是有终点的,所以现代社会里西方人往往对时间有恐惧感,疲于奔命。

  我还是主张回复到“循环的时间”上去。因为事实上有“机械时间”和“有机时间”之分,机械时间就是钟表、刻度的时间,是牛顿、爱因斯坦一直强调的“无方向”的物理时间;“有机时间”则是生命自然枯竭的有方向时间。实际上,从我们的社会发展来看,“机械时间”也是有方向的——因为钟表、器械总有损耗,大机器时代里一切都处在衰退的趋势。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讲究工业再循环、再利用,就是为了避免我们的社会在极度增长后走向衰竭,要引导社会向一个循环的方向走。

  《新周刊》: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周围的都市人,把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从“空间自由”转移到了“时间自由”上去?

  吴国盛:“空间自由”是外在的,而“时间自由”才是内在的,一切真正的自由都应该是由内而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都市人关注“时间自由”,是因为最近几年国内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被逼得无处可逃,所以希望解脱。休闲是什么?把人放回自然的状态,这本身就有一个循环的意味。

  《新周刊》:弹性生活方式可以拯救现代人被时间、效率、制度异化的心灵吗?

  吴国盛:我认识的很多SOHO族,他们并不见得比上班族轻松多少。虽然什么时候做事或休息可以自己安排,但生存的压力、社会高速发展的压力始终在那里;而又比如写书的“隐士”,看起来好像“大隐隐于市”,但实际上常常与媒体保持联络,也同样怕自己被城市遗忘。我认为,现代人始终无法逃脱主流社会的节奏。

  不过就你们提出的“25:00”之说,应该寻找快与慢、自然时间与钟表时间之间的平衡点,它讲究的是一种内心的修炼,一种内心真正平静后能以静致动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25:00”虽不能改变社会的节奏,却可以拯救个人的心灵。(笔录/毛译敏)


新周刊网络版第141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