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来
11月中旬被所有老老F4迷翘首以待的《流星花园2》终于就要首播了,为了让《流星花园1》中已然历经波折、苦尽甘来的阿寺和杉菜再接再厉、合情合理地投入新一轮折腾,道明寺终于要失忆了--他的失忆也就和所有泛滥在通俗影视剧中的"失忆症"一样,突然发病又神奇病愈,剧情发展需要忘什么他就忘什么、需要忘多久就忘多久,毕竟,一旦主人公失了忆,从前种种就可以一笔勾销,恩怨纠缠也可以毫不费脑子地重复来过,再突兀的剧情、再离奇的设计和跳跃也大可不必顾忌"前言不搭后语"。
失忆的好处如此之多,难怪有人笑言:此类失忆症随心所欲地存在,足够救活几箩筐平庸、无能、想象力匮乏的编剧。
自欺欺人的记忆涂改
其实,"失忆症"的泛滥还远不止于此,好莱坞新一代的鬼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去年就自编自导了《记忆碎片》(Memento),影片的主人公兰尼一直都在把仅仅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那是一种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可是,在兰尼支离破碎的记忆中惟一清晰的却还有一桩最惨痛的事实--有人杀害了他心爱的妻子还使他失去了记忆,接下来他要做的事就是:找回记忆,找出凶手,为妻子复仇。有趣的是,当世仅存的电影大师之一大卫·林奇也在同一时间推出了自己近年来最棒的作品《失忆大道》(直译《穆赫兰道》)。在这部片子里,一个名叫丽塔的神秘女人在车祸中死里逃生,很自然地她失忆了,而接下来她藏身于贝蒂的公寓,还和她发生了一段恍惚迷离的同性恋情,说?quot;恍惚迷离",因为贝蒂的面貌渐渐地在丽塔的记忆拚图里和另一名吞枪自杀的女子重叠起来……
此失忆非彼失忆,如果说通俗影视剧里的"失忆"仅仅就是简单、便捷的救场灵药,那么,失忆到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大卫·林奇这里已然蕴含了太多丰富、含混的意味:
兰尼在《记忆碎片》中固执地对抗失忆。他将相识的人全部用宝丽来相机拍下来,注上姓名,也注上当下的判断"该人是否可?quot;。他甚至将一切最重要的信息用纹身的方法刺在身上,于是所有那些看上去不能被遗忘的人名、地址、话语--那些记忆的碎片就都化做文字符号,爬满他的手背、胳膊、胸口、大腿……惟其因为失忆,他选择了只相信自己,一旦某种判断或思想被他记录,他也就绝对不会怀疑;惟其因为只相信自己,兰尼也就对所有不符合自己潜意识判断的问题理所当然地忽略不计。整部影片由此更呈现为一个巨大的悖论:正是一个不断抹煞着真实记忆的人、一个真实记忆的篡改者反而在孜孜以求记忆的真实。--所有看过此片的人最终都被深深震撼了,因为,在兰尼交叉、闪回直如复调音乐的记忆碎片里原来只深深掩藏了一个事实:是他,就是他杀掉了自己的妻子。
《穆赫兰道》的记忆迷局则探寻到了潜意识的深层,一个失忆者不断闪回的记忆片断和亦真亦假的梦幻场景奇妙地交融在一起似乎只是为了更直接地烘托出所有重要的也惟一重要的心理真实。而失忆的丽塔也就像所有其它那些富于侵略性的人种,即便已迫使吞枪自杀也还把自己有意无意地乔装成永远、惟一的受害者,自私和欲望才是她全部的潜台词。
全面回忆和全面失忆
两段故事,异曲同工的结局,我们不会喜欢兰尼和丽塔,我们却会和他们一样疯狂迷恋着一整个过程的"记忆重?quot;。虽然他们的失忆终究被揭示为自欺欺人的记忆涂改,但"失忆"的欲念却显示出压倒一切的悲怆意味,毕竟,在这个背负着重重限制和无奈的年代里,被寻找的记忆总是包含着更多没有挤兑的美妙可能。
但是,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耽溺于回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迷恋着已经病态到这个程度的"失忆"?
20世纪初M·普鲁斯特写出了他洋洋几大卷的恢弘巨著《追忆似水年华》,闭上眼睛,含着一小块儿玛格丽特甜饼,普鲁斯特乐于遽忽间退回栩栩如生的昨日,昨日的世界也在他属己的重述中焕发了全部的魅力,和普鲁斯特在同一向度上创作的人至少还应该包括:宫崎骏的传统手绘动画片和维斯康蒂的《豹》。用一句话来概括,越是津津乐道、细致入微的朝向过去的回忆越代表着至少对某一个年代绝对理想化的认知和绝对肯定性的情感。
与之相对,"失忆"或许倒更贴切于大多数人在后现代社会彷徨失意的心态。因为不喜欢环环相扣变化而来的逻辑因果,所以渴望彻底切断和以往的联系;因为不能对任何一段过往报以毫无保留、毫无遗憾的接受,所以宁愿让一切过往也都动荡漫漶成类似"境由心生"的幻像。在这一点上,"失忆"也让人联想起荣格对于"集体无意识"的哲学、精神病理学分析。一组统计数字还表明,近年来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各类由不同诱因引至的"短期失忆症"发病率也是越来越高了,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影视文学创作对于"失忆"的想象和关注远非空穴来风。
王朔和王小波堪称华语小说的两杰,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体验过自己的"失忆"。王朔原著的《动物凶猛》是阳光灿烂下一段青春期的恍惚,围绕着女孩儿米兰只有随心所欲的记忆涂抹。承接着莫迪亚诺的《暗店街》(又译《寻我记》)王小波写了《万寿寺》,同样是因为失忆而寻找自我,现代人整个的生存处境、身份危机却曝露无遗--也正因为如此吧,历经着不同程度的自我泯灭、自我消失,现代人还将一如既?quot;失忆"下去,而"失忆"所指代的自我寻找也将注定成为永恒而悲怆的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