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录/毛毛、詹晨等
(被访者意见不代表本刊观点)
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着小小的地球村落,影响着社会的制度、大众的观念和人们的生活。从西化和东方传统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用天平去衡量我们接受两种文明的分量。先哲康德说,生活也是哲学。趋势也由此显现。
未来会怎样,在麦当劳里点一客炸酱面?有可能。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自己现在的"西化"生活吧!
结婚时,有教堂,也有喜宴
檬檬,女,北京,21岁,电视台记者,月收入5000元
我喜欢吃麦当劳,期待着每天上班的时候桌子上能有一束鲜花,喜欢看好莱坞的帅哥美女,我的头发天生有点卷,曾经有阵子想去拉直,后来又觉得这样更风情--嘿嘿,说得不谦虚点,外国女孩的卷发才有慵懒美呢。
我觉得西化应该就是"时尚"吧。那我自己就一点不西化--这全怪北京!北京是个太传统的城市了,我觉得自己现在比在大学的时候还要土……北京人其实很传统、很坚持自己固有的文化,比方我住的地方,是单位的房子,邻居有很多七大姑八大姨,她们会很热心地关心你的个人问题--家是哪里啊,有没男朋友啊等等,反正我要真有了男友,我绝对不敢带他回来过夜。呵呵,最多我去他家过夜了!还有婚礼,我期待在我的朋友圈子里弄个特完美的西式婚礼,感觉圣洁、浪漫的那种;在亲戚圈里再请酒,让我那一大家子围着我,好像我是每个人的孩子,感觉也会很温暖。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你就得学会中西皆通,来个大杂烩。哦,对了,我最喜西化生活"的,是他们自由,会听从内心最原始的愿望,不掩饰自己,我向往这样的生活。
我生活里的中西比例,应该还是7:3吧。
朋友都说我是出土文物
大成,男,北京,36岁,摄影师,月收入10000元以上
我这人挺怪的,我从事的工作完全是舶来的,但我的生活方式却很传统,朋友都说我是出土文物。我既不喜欢英文名字,也不习惯在中国里夹着外国话讲,我喜欢很纯粹的东西,要么中,要么西,什么都有算什么呢?
我的传统仅限于生活方式和内容上,在艺术领域我很欣赏国外的东西,比如歌剧,我就很喜欢,和喜欢京剧的程度一样,艺术不分国界,只要喜欢我就能接受,但在生活方式上却不能向西式妥协。我从不泡吧,更别提喝咖啡了,我不喜欢西式饮料,我喜欢喝茶,喜欢茶恬淡、清涩、回味无穷的感觉。我从不吃西餐,我觉得那是把厨房搬到了餐桌上,很没有饮食艺术,我好美食,仅指国内的8大菜系和若干地方小吃。我的早餐是纯中式的,而且经常变换内容。朋友间开玩笑时拥抱我挺喜欢的,但很正式就比较别扭,我不喜欢有点虚情假意、做作的东西。
我有15件中式服装,平日里、工作时和参加任何形式的聚会我都穿中式服装,这成了我的标志,好像有点个人品牌的味道,哈哈。
毋庸置疑,我的生活里中西之比肯定是10:0了。
无法量化的中西方融合
许正林,男,上海,42岁,文学博士、高校老师,收入不详
我们那一辈的人当中,传统文化的影响要远远甚于西方文化--哪怕其实我们当中很多人是熟读西方名著的。比方说,西方人讲究性格直白,但中国人讲究含蓄,我们大多很含蓄、谦虚而不喜欢直接和尖锐,不习惯西方人的拥抱、亲吻、耸肩等动作。
生活习惯上,我同样是"中式"占主流;语言词汇上倒是有一些西化,比方说,我们讲"拜拜"、"英特网"、都是直接引用了英语,但是有趣的一点是,我们说"上帝"就是指基督,而不像年轻人的"上帝"可能会是一个感叹词,更接近西方青年的口语。虽然我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但是我却非常喜欢看西方的经典名著。事实上中国很多现当代优秀的作家也是受其影响,如果单从学术上讲,中西方文化势均力敌,对我的影响也都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上,西方文化是占优势了。比方我们的交通管理、司法制度,年轻一代向往都市生活、对时尚的追求……都是深受西方影响的。
我的生活里中西方文化影响的比例?对不起,我觉得这个无法量化。
喜欢拥抱别人和被别人拥抱
JESSICA,女,上海,23岁,公关助理,月收入3000元
我的英文名字叫JESSICA,你们可以这样称呼我,工作上,生活里。我不太去茶馆,也不太去酒吧,倒是习惯于去咖啡馆,比如STARBUCKS,在那里我总是能觉得很舒服;但平常在生活里,我也很喜欢喝茶。很习惯拥抱这种方式,比较温和,又很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朋友,我喜欢拥抱别人;和异性,我习惯被别人拥抱。
在教堂里举行婚礼,是我从小到大一直的愿望,自打我知道有这种形式的婚礼。但我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我没有晚礼服,参加过的正式晚宴也是屈指可数。没有这样的场合,我就不会打算买类似的晚装。我可以接受18岁就独立的生活,但老实说,我现在仍然没有能够完全独立,主要可能是因为和父母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不独立所致吧。所以对未来的孩子,我会给他创造一个非常民主的环境,不会强迫他依靠我们,也不会强迫他独立。我喜欢西方人INDEPENDENT的态度,但老实说,我不能做到完全的西方生活方式。
在工作上,我可能很西化,但在生活上,我必然很传统,所以,怎么说呢,中西比例应该是7:3吧。
80年代才西化?!
KENNEN,广州,24岁,在读研究生,月收入不详
生活西化?!绝对不!先阐明我的身份,中文系的嘛,呵呵。我很少去酒吧或是茶馆,干吗要到那么吵的地方故做小资,散散步,看看碟,大概会更有意思。不喜欢白酒也不喜欢红酒,我喝的是大众化的啤酒和饮料,不喜欢打牌也不喜欢打麻将,平时我除了打字,几乎不打什么。早餐的时候,我通常不能正常起床,所以大多不吃,但仍然向往中式早餐,比如油条+豆浆。西餐?!没人请,当然不吃啦,在白天鹅里吃一个虾饺,够我吃一个月的早餐了。
关于电影呢,想也不用想,肯定是西片,但是欧洲文艺片太艺术,美国大片又只够消遣,我通常都只看一些大师的电影,比较过瘾,比如费里尼的。我才不希望在教堂的婚礼,像我这样又喜欢玩,又想少花钱的人,最好就旅行结婚,不要弄得不伦不类的。
我觉得生活西化,是要看经济基础的,没有那样的条件就西化不了;但在观念上我一点都不排斥西化,喜欢冒险,崇尚民主,不保守,想刺激,你觉得这些还不西化么?我的生活方式中西比是9:1,而观念则正好相反是1:9。
可乐、麦当劳不是好东西
高飞,男,广州,27岁,航空公司飞行员,月收入8000元
我没有英文名字,到酒吧喝啤酒,也喜欢喝纯中式的老火煨汤;比起国产片,我更喜欢看国外经典电影的DVD,偶尔,因为职业关系去新加坡和香港时,遇见喜欢的国外原版CD,我也会带一些回来。
但是我觉得,所谓西方,实际上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假如西方是指西方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文化的话,我认为西方的东西的确很好,我会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是,假如西方是指西方生活方式的话,我就会不以为然。比如可口可乐,有什么好的?口味奇怪不说,又含色素,对人体还没什么好处,我觉得喝茶就上档次多了,自然健康;还有麦当劳也是,热量高营养少,垃圾食品;还?quot;9·11"后,许多美国人其实都羡慕中国人,因为中国安全,至少中国不会有那么多吸毒、犯罪、恐怖行动的问题和麻烦……
在我的生活中,中西的比例大概是7:3吧。
我有一个很好的老外朋友……
Stacy,女,深圳,25岁,外资银行高级职员,月收入7000元
虽然我在外企上班、被每个人叫英文名、喝红酒咖啡、有自己正式的晚装、读有关西方的小说、看国外电影,但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会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行事,春节永远都是我最盛大的节日。
我有个很好的朋友,是个美国女孩儿。跟她在一起时,我是真觉得美国人过得好--那不是什么有没钱的问题。我朋友和我收入差不多,但她从来不会像我一样去考虑什么储蓄、保险、投资等理财问题;她每次一拿了工资就出去玩,到处游山玩水,全无负担。那是因为即使是她在中国,哪怕感冒了,她的医药费用也能靠社会福利解决掉--在西方发达的国家里,完善的社会保障才能让每个人去从容享受人生。
老外往往像孩子,过得自然坦率。他们高兴时会跳起来拥抱,我也会有这样的冲动,却不会去付诸行动。记得发生"9·11"时,我的那个朋友担心远在美国的家人的安全,我在办公室里拍着她的背安慰她,却被周围一些中国同事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想在我的思想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是2:8,但是在我现实的生活方式中,中西的比例却是8:2。
我穿着西装上班,像古人一样用筷子
周末,男,深圳,24岁,通信公司项目经理,月收入5000元
高兴的时候,我会拥抱别人,也喜欢被别人拥抱;朋友一起吃饭,我更习惯大家一起AA,偶尔我会送花给喜欢的朋友;如果将来结婚,我既不需要西式婚礼也不想要中式的喜宴,我希望能自己策划一个更浪漫、有创意的婚礼,我不想和别人一个模式。
假如有一天世界变成地球村,我肯定会选择一个有着"西方思维方式"的姑娘当女朋友--哪怕因为她的直白坦率开放可能会带给我不少麻烦。"东方思维方式"的姑娘可能太粘人,我更欣赏西方人处理感情时那种对个人的尊重,对对方生活方式、朋友圈子的尊重与理解,还有对距离的把握。我觉得西方人最好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体,而东方人太强调集体意识了。
我觉得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谈西化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东西早就一体。我仍然像古人一样用筷子,但我却只会穿着西装去上班。西化用在上世纪初西方文明初入国门的时候可能更恰当。
我的生活中,东西方式是融合的,没有比例,只能说更偏向西方多一些吧。
西化就是"比较潇洒"
LILY,女,南京,22岁,银行助理,月收入2000元左右
上班的时候,同事们都很顺口地叫我LILY;公司美国老板的中文说得狂好,所以我们别说英文,就连夹杂着英文的中文都不怎么说。平时想放松的时候肯定不会去茶馆,有谁会没事到茶馆去放松啊,而且我也不喝茶,没有这个习惯,在印象里,好像从来都是家里来了客人才泡茶的。
我有一个心愿,等到有了自己的卧室的时候,一定会挂油画,而且是装裱得很漂亮的那种。关于婚礼,小的时候,我会希望在教堂里,但现在都无所谓了,我反而会喜欢那种老朋友都在的自由派对的婚礼。我没有晚礼服,算上婚宴的话,我就算参加过正式晚宴,那次我穿了一套接近于晚礼服的连衣裙,呵呵。
我觉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就是"比较潇洒",但也许我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因为有太多的因素太多的人要考虑。我很传统啊,但是肯定不能跟爸妈比,中西比例大概是,8:2吧。
西化不在于吃什么喝什么
GONATHAN,南京,31岁,大学老师,月收入5000元
很少有人会叫我的英文名,一个很怪的名字GONATHAN,它来自一本小说《海鸥GONATHAN》。尽管我是教英文的,但平常的时候,除了BYE-BYE,DVD和SHIT,我基本不说什么英文,而且大家都是这样,说了反而要被人嘲笑似的。
比起歌剧和京剧来,我倒是更愿意看话剧,最近还看了一部很棒的话剧,赖声川的《我没有2个老婆》,非常搞笑,非常原创。我觉得看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是不一样的感觉;但可能是外国的名著多一些,因为能更多地体会到一些人类的基本感情,比如《战争与和平》,比如《白夜》;但说到电影肯定就是喜欢西方电影了,你告诉我国产电影有哪部好看的?
除了生日和教师节以外,西式的节日,我只过圣诞节;中式的节日,过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相比之下,中式的节日更热闹更隆重,而西式的节日可能也只是好玩。而且最重要的是,只有在中式的节日的时候,我才会抽空回家和家人团聚。
对于西化还是传统这个问题,我觉得,现在已经非常模糊了,中国人或是外国人,其实都只是自由而又不自由的都市人。非要加个比例的话,我愿意是9:1。
要是能天天吃西餐就好了
tracy,女,成都,32岁,自由作家,月收入不稳定
我的英文名字大多数时候充当我的笔名用来发表文章,在我的谈话里偶尔会出现一两个英文单词,这要看具体事物而定。在歌剧和京剧间我比较喜欢听歌剧,我觉得歌剧的声音很美,其实我对音乐不在行,我只是听着好听就喜欢。我喜欢好莱坞大片,娱乐性强,好看。
我喜欢去咖啡馆喝咖啡,成都这儿的咖啡馆很舒服,咖啡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味道很地道。可能与我在成都长大有关,生活里我可以天天喝茶,但天天喝咖啡就受不了,咖啡这样美味的液体偶尔享受感觉很好,天天享受就没意思了。我的早餐是纯西式的,我特别喜欢吃西餐,几年前在北京时我就常到Friday、罗杰斯吃牛扒,牛扒给我的感觉很纯粹,肉质丰厚,除了有营养还有我喜欢的奶油味,不像中餐汤汤水水的,环境也幽静,要是能天天吃西餐就好了,但是成都的西餐店很少并且不正宗,我很不喜欢。
在我20岁时,生活的中西比是7:3,现在则是5:5了,这与年龄有关,我现在更懂得欣赏、运用西式的东西。
成都的酒吧只卖外国酒
程君,男,成都,30岁,房地产开发公司营销主管,月收入5000元
我既没有英文名字,也从来不在中国话里夹杂着几个英文单词讲话。和朋友吃饭时我买单的时候多,旅游时我们则会一人交一份钱统一花,也算是一种AA制吧。我喜欢简洁、舒适的家居布置,只要协调,中、西风格我都能接受。
我休闲的时候喜欢去酒吧,成都的酒吧只卖外国酒,我喜欢喝红酒,仅仅是因为喜欢它的口味。早餐我只喝牛奶,这是从小养成的习惯,一个月里我会吃一两次西餐,我觉得西餐有营养,尤其是牛扒。我喜欢听成都的地方戏剧--川剧,听多了比较熟悉,外国歌剧接触少没感觉。我看外国电影比看国内的多,我觉得外国电影的大情节一般是虚假的,但小细节的处理很真实,中国电影则不是,大情节很真实,小细节漏洞百出。我有两套很正式的礼服,在公司年会、酒会时穿,大概一个月总有那么两次穿的机会。当外国节日来临时,我就和朋友们借过节的理由聚一下,很开心。
我的生活中西比是6:4。
专业上,我要尽量西化
栗子,女,武汉,24岁,在读研究生,收入不详
我觉得自己在生活里是个很传统的人。比方,我从小到大就是父母老师眼中的乖宝宝、好学生;我从来没有烫或染过头发;我衣服的风格一直也是干净素雅的;包括在感情问题上,我的男朋友也是从初恋一直到现在,都8年了,我是真觉得从一而终的感情很幸福。我很幸运。
从学生时代起,我的英文就出奇地好,上研究生,我选的方向是"国际版权贸易",因此不可避免的,我开始面对面地和西方人以及他们的书打交道。我觉得西方人的做事方式对我影响还是很深的,比方说前阵子我们和一家法国的出版社合作,老外做事的风格就是"在商言商",他们接到一部书稿,会客观地告诉你第几部分很有创意,而第几部分又需要修改;不像中方出版社一般要客套半天,说很多不着边际的夸奖对方的话,其实到最后可能根本不会出那本书。在这一类的事情上,尽管我很传统,但我还是会用西方做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我觉得这是更优秀、更有效率的方式。
关于我自己,中西化的比例我没什么明确的概念,5:5吧。
要鲜花,不要拥抱
吕锡锫,男,武汉,27岁,朗讯科技销售人员,月收入8000元左右
我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在日常的工作中,我觉得相比较于我的中文名字,英文名字更加正规一些,用得也非常频繁。而且工作、生活中,我讲话时也会经常夹杂一些外语词汇。至于是否会经常以西方的标准来衡量事物的优劣?怎么说呢,我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英文名字、英语词汇、西方标准都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休闲的时候,我想我更喜欢去酒吧,或是喝咖啡,喝点红酒。饮食方面,我喜欢中西搭配的早餐,但是经常去吃西餐,而且是非常正规的西餐。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喜欢西方的电影。我不喜欢拥抱,不管是作为施者还是受者。心情好的话,我会很高兴送朋友一束花,虽然这样的时候很少。
其实,毕竟我们是在中国的这种习俗和文化中长大的,如果不是我们从心理上抵触的,无可避免地我们都会或多或少的喜欢这里面的一些东西,遵从里面的一些规则。
至于中西比例,从生活的表面上看,比重差不多,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