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德
河南人惹谁了?地域之争
地域之争从来就有,堪称我们这个号称“地大物博”国度的例牌菜。2002年,一本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河南人惹谁了》畅销全国,河南人的地位被正式拿到书本上论述,让地域争议波及全国。如果说拿慷慨就义的英雄人物来说事纯属“戏说”的话,那去年年初让京津百姓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扎针事件”则实实在在地说明了人们地域歧视也是事出有因的。一年前,深圳个别单位曾爆出“不招四川人”的招聘启事,最后引得四川省有关部门亲赴深圳讨说法。此外,还有城市地位的京沪之争、足球上的连沪之争、西南龙头老大的川渝之争,紧跟《河南人惹谁了》之后,《湖南人凭什么》、《分析东北人性格》的图书也甚嚣尘上。小时候都说“爱祖国源于爱家乡”,而当不同的“家乡”开始打擂之时,除了看到区域竞争带来的进步外,也要警惕地域文化演变成类似川渝对骂或者妖魔化河南人的后果:这样带来的大众快感,会使一切都变得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大学生硫酸泼熊素质之争
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平时不看电视不出去玩只知道看书学习”的21岁大学生,仅仅为了验证“笨狗熊”的说法是否合理居然先后两次把硫酸泼到动物园内的6只狗熊身上。人熊的争论从动物保护落脚到大学生的素质乃至青少年精神健康教育的话题。学习优异但精神健康出了问题,而学校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的忽略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类似刘海洋被我们习惯上称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校园里还有很多,而学业之外,人文教育、精神健康教育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刻不容缓的课题。
王治郅被开除个人主义之争
这个一年前还被冠以“亚洲登陆NBA第一人”引起国人欢呼雀跃,并被时任美国总统称为“中国向美国最大一笔出口”的大男孩,今年,却在篮协的召唤与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尽管据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国效力”。
王治郅该不该回国参加集训,并出战亚运会?篮协在处理王事件时表现了鲜见的耐心和睿智,最后在公布“事实真相”后开除了王治郅,由此却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爱国还是爱篮协”之争。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价值与国家荣誉的天平上,一个缺乏判断力的男人最终证明了他还只是一个“大男孩”,仅此而已。
枪下留人生命权利之争
死刑执行前被千里之外的最高人民法院急令暂缓执行,这一发生在延安地区的戏剧性事件被媒体高度简缩为“枪下留人”。虽然最终27岁的陕西农民董伟在“枪下留人”令下达130天后倒地伏法,但维护生命的尊严和法律的严谨,与司法死刑权的下放却一并成为争论的焦点。已下放22年的死刑核准权到底该不该回收最高院?我国司法界目前实行的两审终审制如何向三审终审制转变?这些问题,在社会上和司法系统都引起广泛关注。
王铭铭涉嫌剽窃学术规范之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位年轻教授和充满前途的博士生导师,却因其著作《想象的异邦》被指摘“涉嫌剽窃”,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王铭铭成为一个“事件”,学术腐败与权利依附的关系就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
其实,学术界存在的积弊由来已久,此番“厚积薄发”已不仅仅是学术道德问题,其中对学术规范的强调中所折射出来的单纯以论文数量来作为教授们提升、加薪、晋职、分房的种种沉疴,第一次暴露在普通大众监督的阳光之下。从这个角度上说,王铭铭涉嫌剽窃之争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
未婚单身女性可以生子生育权之争
独身女性可生育子女吗?这个在以往几乎毫不含糊的问题,2002年却因吉林省出台的一纸地方法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9月27日,吉林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明确规定了单身女性生育的权利:达到法定婚龄决定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法规甫一出台,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反对者以伦理道德、单亲家庭、抚养赡养、人口膨胀等“未来问题”提出质疑,支持者则以“生育是妇女的基本权利”针锋相对。
其实,这里更引人深思的还有:个人,尤其是女人,可不可以把生殖与性、婚姻相分离?法律,应不应保障这种权利?
购房须知204条消费者权益之争
一个经常接受代理签订购房协议的律师,凭借自己几年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购房者必须和房地产开发商敲定的“204条约定”,秦兵就这样成为了新闻人物(他自己至今还因为“心悸受骗”没有买房)。“204条”也在开发商和购房者面前得到截然相反的评价。除了寥寥几家受访开发商表示“可以接受”外,更多的则是一种愤怒,认为“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绝不可能接受”、“水至清则无鱼”等等。与之相映成趣,普通百姓却仿佛握住了尚方宝剑一般,纷纷拿“204”条去和开发商谈判。本该由主管部门起草并惠及大众的文本却由个人率先推广,其遇到的阻力自然可想而知,在中国发育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204条”更多的只能是消费者的一种期望。
胡坚出书想上北京大学教育手段之争
为打开上北大的特殊通道,武汉市十四中学18岁的高三学生胡坚选择了出书做敲门砖,《愤青时代》面世后赢得了满堂喝彩,引来北大学者议论纷纷,而作者出书的动机却给北大出了一道难题。“文科偏才”是不是就一定能上北大?为什么那个时代钱钟书可以靠国学上清华,而今天他却不能拿着被社会一致看好的作品上北大求学?是谁的悲哀似乎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诸如胡坚给大学入学考试提了个醒:这样的专才该不该收下?而上大学的通道是否该越来越宽?
家中看黄碟被拘成人权利之争
“禁止在公开场所播放”的成人影碟,夫妻在家里看也犯法吗?延安万花派出所的警察认为是,于是他们夜入民宅身着便服将“拒不顺从”的张某夫妇当场“抓获”。可媒体搜遍了法律条文都找不到家中看黄碟(法律连“观看”是否违法都没明确定义)属违法的章节,而民警没有经过合法程序私自闯入民宅却属涉嫌干涉个人隐私的不当行为。忽视成人权利和个人生存基本空间权益的保障,保不定哪天就被人以“诛心之论”抓起来了,让人觉得生活得毫无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