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默非
“非常男女”是一种房子,是一个把开放式的简单厨房、餐厅、卧室、起居室和客厅合而为一的房间,附带一个小的卫生间和储物空间--不像家,更像酒店的标准间。
2002年5月份的时候,“非常男女”在北京一推出,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第一期几乎全部售出。我的一位朋友是个单身女青年,她买了那儿一套房子,不过不是用来居住的,而是用来投资的。而一个月后,房子尚未交付,就有另一个朋友的外甥女说“我想在非常男女租套房子”。
“非常男女”这个词汇,是开发商“制造”出来的,就像开发商们以前制造的SOHO一样,带点时尚标签的味道。不过这“标签”贴得更加细致:单身的男女青年;银子不够丰厚;对生活的要求简单随意,方便就好……此外,这还是个不错的投资项目。青年人常有,银子不丰厚买不起大房子的年轻人更是常有,对生活要求“简单随意,方便就好”不仅是现在年轻人的要求,也是未来年轻人的要求,甚至就是我们自己的要求。
不过,拥有了“非常男女”的人,不像买了SOHO或别的房子那样,从此有了一种拥有豪宅的优越感。
与“非常男女”相比,“第二套住宅”更容易让人联想到“有产者”,“第二套住宅”的意思是,你应该在大城市拥有一套房子,那是工作生活的重点。你还应该在风景优美的景区再有一套别墅,用来度假。这“风景优美的地方”指的不是“郊区”——相对于成都人而言,那可能是青城山,对北京人而言,那可能是山东日照的海边。
2002年8月,当厉以宁先生说出“未来小康的概念会延伸到拥有第二套住宅”时,很多在郊外贷款十几二十年买了“豪宅”,以为自己住进了富人区的人开始有些气馁--怎么第一套还没住安稳,就有两套房才算小康了?就像当年刚刚贷款买了房,就听罗伯特·清崎先生说“贷款消费是典型的穷人行为”。
毫无疑问,在2002年8月,很多人已经拥有了第二套甚至第三套住宅。其实买两套甚至三套房子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早就有人如此实践。问题并不在于有多少贫困的下岗职工是否买得起房子,而在于买得起两套房子的人,如何去消费和使用这样两套房子。
北京最早的富人区是“华侨村”和“建外外交公寓”这样的地方,据说当年进入华侨村的地下车库,你会感觉“大奔就像面的一样”。然后风水轮转,转到了“国贸国际公寓”,或者机场路上“丽丝花园”。再之后,像“贡院六号”这样的地方开始隐秘地出风头了,据说那几栋楼的价格,每平米至少8000美金,像刘永好这样的富豪就住在那里。
如果说最早的华侨村是因为住在那里的是有钱人而成为富人区的话,那么到现在我却有点不明白:同样是孤零零的几栋楼,贡院六号何以卖那么贵还有人买——内里再怎样豪华,“社区环境”却并不好:既不是离普通市民的居住区域很远,也没有专门的花园;而内里的豪华,倘使是如传闻中那样,墙壁里的石灰中也掺进了金粉,老实说我觉得也没多大用处。
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既有彼德·梅尔写书的小山村,也有阿荷乐这样的味道十足的小城镇,还包含了因电影节和广告节以及以富人区闻名的戛纳。戛纳海边的别墅是著名的富人区,据说网球明星张德培在那里有一套价值千万的别墅,而在他看来,自己的别墅与周围的富豪比较,比如说比尔·盖茨从未去住过的别墅,则干脆像一个“村屋”。
与法国的戛纳、英国的切尔西、美国的好莱坞相比,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区。富人们散落在各个富人小区里,不太成气候。这让很多与富人住在一起的人有了一种“准富人”的沾沾自喜——与富人们住在同一区域,享受同样的社区服务比如说在一个游泳池里游泳,自己的房子也不比富人们的小多少……惟一不同的是,你的房子背了几十年贷款,让你心力交瘁,而富人们虽然也贷了款,但随时可以“一次性付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