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群
不知多少年以后,2002才会被中国篮球重新提起。其实多少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被提起。
2002年是中国篮球历史性的一年,却不是确定中国篮球历史走向的一年。历史上大部分事件的性质界定都是后人做的,因此2002年不界定也罢。
中国篮球不会忘记2002,从这一年的6月6日开始,到11月22日划为一个完整的段落。6月6日是《达拉斯晨报》女记者裘迪·弗雷德发表文章《王治郅有可能对抗政府或叛逃》的日子,11月22日是姚明第一次作为休斯敦火箭队首发队员上场参赛的日子。这期间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都互为关联,无论哪个剧作家都无法编出如此环环相扣的剧本。历史,从来就是如此引人入胜。
2002年中国篮球的大事可划为若干版块:王治郅不归;姚明当选NBA“状元秀”;中国男篮兵败印第安纳波利斯;中国女篮夺回亚运会冠军;中国男篮兵败釜山;姚明在NBA出人头地。
尽管历史学家们在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上仍有重大分歧,但我们不妨把这些事件一律看作“必然”。于是每一个事件都变得有了因果关联。如果不是王治郅不归,姚明就会顺顺当当地成为“状元秀”,他与国家体育总局篮管中心的谈判也会简单得多,同时,中国男篮尽管不一定能打进前八,至少不会在争夺第11名时输给从未输给过的安哥拉队;如果不是中国男篮在美国世锦赛上一败涂地,也就不会背负如此大的压力开赴釜山,那么原本有二三十分优势的决战不会急转直下,变成了加时赛,然后把冠军拱手让给韩国。
相对而言,姚明成为火箭队的首发,并决定火箭队胜负的命运,是迟早的事。只经过短短10场比赛就有如此出色表演,与其说姚明进步神速,不如说他给灰暗的2002年添了一抹亮色,并且预告今后10年会有一个中国人时常登上NBA的新闻头条。但反过来说,如果姚明早到美国20天,他单场拿30分和16个篮板也许不是必等到第10场,首发不必等到第11场。至于中国女篮,她们从江苏世锦赛到釜山亚运会,就像演了一出独立的单本剧,但由于大结局与中国男篮兵败釜山同时上演,更突出了娘子军的夺冠不易和洪常青们的懊恼。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王治郅事件的干扰,中国男篮军心涣散,加上外线缺少王治郅这样的重要球员,才导致在印第输得离谱;由于输得太离谱,男篮兵发釜山之前背了太重的包袱,又由于对手太过弱小,才导致在釜山决战时发挥失常。所有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王治郅事件。
事实上这一事件更重要的不是细节本身,而是它所处的背景和环境,它给中国篮球带来的后果不单单是失去一个亚运会冠军,而是失去了一个改革的重大契机。王治郅事件只有两个解决办法:毁掉这个人,或者改变我们的机制。现在的选择是前者。
我们有了三个进军NBA的球星,NBA对我们而言不再是三个简单的字母或者球迷追逐的偶像世界,而是一套实实在在的商业和职业机制,50多年的发展使它形成了无法打破的规则。王治郅事件的内因,便是这套规则与我们国家的篮球现存机制发生了冲突。我们有了好的球员却没有科学的训练竞赛规则,长年集训虽然已经作古,长期集训的思想却仍然牢不可破,不分主次的锦标主义仍然牢不可破。当NBA已经侵入到我们门口时,我们还不思改变,再这样下去,中国篮球只会变成为NBA输送人才的育苗基地。
即使姚明在NBA已经出人头地,他的发展也决不可能和美国的NBA明星一样顺利。他任何一年的季前集训都是无法保证的,现在他的首发时间已经被推迟,适应时间加长,以后还可能比别人更疲劳,比别人更容易受伤,这一切的起因,便是王治郅不归。
好在姚明已经站稳脚跟,他只要在NBA打球,就等于在美国的土地上为中国竖了一块大广告牌,广告牌上的大字是“改革、开放、聪明、勤奋、力量”。这些东西是一块金牌换不来的。
因为这块“广告牌”的竖立,2002年也应该被中国篮球记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