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反恐国际"拉登还活着?!"

http://www.sina.com.cn 2003-01-20 16:15   新周刊

  文/令狐磊

  也许就是因为2002的粤语发音——“异灵灵异”注定成为这年的主题,关键词便是:恐怖与反恐。

  恐怖主义剧情化

  去年的“9·11”事件后,各式全球观察家便处处提醒我们“如何看清这个世界”,实际上,对地球上的每个普通人来说,观察家的工作显得是如此的苦口婆心——2002这出恐怖连续剧是世界上最须严肃对待而且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的时事肥皂剧。

  一切剧情与背景自“9·11”启幕,纽约市长朱利安尼在英勇非常地充当着1号男主角赢取《时代》杂志2001年度封面人物后告退。总统布什顺应美国人心地接过恐怖与反恐长跑的接力捧,并有望乘势夺取这本时事殿堂杂志的2002封面人物大奖。布什实在是今年说“反恐”二字说得最多的人。年初猛推“邪恶轴心”概念惹来全球轩然大波,年中主战伊拉克萨达姆海湾引来战云密布,全年四处演讲游说缔结国内国外反恐阵营……布什在恐怖剧中的演出显然非常投入,甚至吃块饼干都会噎着。当然,布什发现很多表面上要与美国站在一起的国家都是左右摇摆的,这种波折发生得很剧情化。

  其中便包括2002年两起影响最大的恐怖主义活动:“10·12”印尼巴厘爆炸案与“10·23”俄罗斯人质事件。印尼总统梅加瓦蒂是“9·11”事件后第一个访美与布什握手的外国元首,回国时带回美国5亿贷款的她肯定没想到,1年后第二起恐怖袭击就顺带给带了过来。最恐怖爆炸发生在最天堂的旅游宝岛巴厘,这集恐怖剧的背景绚丽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在此之前,印尼屡被观察家认为是“国际反恐战线最弱的一环”,印尼政府在亲美与软弱的反恐态度间的模棱两可不可不说是让恐怖袭击偏偏发生在该国的一个重要原因。巴厘爆炸案无疑是恐怖连续剧中有着最优美布景的一集。

  “俄罗斯人质事件”则是最具剧情性的一集。车臣恐怖分子在上演舞台剧的文化宫中劫持观众威胁政府停止对车臣军事行动,俄军方动用特种部队潜入现场解救了大部分人质,整个事件历时58小时,惊天事件恐怖时刻,亦令俄罗斯总统普京终于断然向恐怖主义宣战。

  当然,如果就美国人自己来说,人心惶惶的始终只会是发生于本土的恐怖之事。连环枪击案让美国所有警匪肥皂剧的编剧们心寒:这种本来应该设计在电视剧中的剧情原来真的会发生在身边。美国安全部门建议国人出门在外走路时可考虑以S型方式前进,以加大被人瞄准枪击的难度。这种连环是恐怖连续剧中最环环紧扣的一集。

  真正恐怖的地方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地区,这儿每天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沙龙意图以强硬的方式迫使阿拉法特控制巴地区的恐怖力量,但他的“恐怖打击计划”明显惹来更多巴勒斯坦人的“反以起义”,而且到了难以终止的地步,这里是永不落幕的恐怖片场。剧情还延伸到以境外,针对犹太人的恐怖活动发生在肯尼亚,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旅馆爆炸飞机遇袭,这种剧情颇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编剧构造之效。

  2002最漫长的肥皂剧

  如果你发现这种环环相扣的2002恐怖连续剧有着明显的美式叙事风格,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应对时局,我们早已在美式叙事结构中难以脱身。

  爆炸流血是2002恐怖的一种,但对更多身处和平环境中的人来说,飞行恐惧症更为普及。每年都会有飞机失事,比较以前2002年每次失事更为引人瞩目,于是便有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恐惧飞行,实在是“恐怖”二字深入民心之故。当我们意识到,“恐怖”与“反恐”成为挂在人们生活中嘴边常用的流行语——那这两个词便已经不仅是一个时政词汇那么简单了。

  我们的“恐怖”流行由现实所来,更由传媒炮制。在广州街头,一些不负责任的报贩的2002年版卖报口号便是“拉登炸毁美国空军基地”、“伊拉克摧毁美国大使馆”般的悚人听闻,每天都有自由创作属于报贩的恐怖头条在街头声音传递,这是“恐怖”之害抑或是传媒流毒之害?当然,一部意图制造影响力的电视剧从来便离不开传媒力量的制造。

  我们的大无畏报贩也许在挑拨离间这些介入反恐及恐怖主义的国家之关系,实际上,每个国家在应对恐怖主义的困难时或心存芥蒂或各怀所思,甚至是同床异梦。在欧洲,英国仍然在“伟大的传统”中百年不变,对他们来说,与穆斯林(占人口3.3%)为邻,并非一件需要特别考虑的事情,如此友好的交融氛围,英国人对“圣战”二字显得是如此的陌生;法国则在右派的恐怖中渡过了大半年,真正的恐怖主义对他们的国民来说都显得无足轻重了,确实,从来没有一个新闻警告说恐怖主义要炸巴黎,这儿实在风平浪静,他们最觉恐怖的事情的也许是光辉的卫冕冠军法国队在世界杯上的竟然1球未进惨痛出局;一如德国的新闻杂志《明镜》、《明星》时不时在封面演绎他们的元首故事,德国继续在维系政局的不平静,多次传出恐怖分子就在德国进行地下活动甚至是操控“9·11”,这只能是在施罗德的头条下略添佐料而已。

  在亚洲更是如此,日本显然更致力于本国的通货紧缩,韩国则沉醉于世界杯上的四强地位,印度对恐怖主义的理解似乎还未能超越他们对火车脱轨的理解,菲律宾和西方媒体眼下的“铁娘子”在美国的旨意下倒是在反恐事业下努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非洲继续呼唤遥远的财富,肯尼亚因为恐怖活动刹然成为反恐的第一战线,其实非洲各国都可能成为恐怖冷床;北美的加拿大人在质疑自己是不是太像美国人了,美国人则在“9·11”周年纪念中集体接受国家意识教育;南美人除了恐怖的经济危机和恐怖的毒枭问题,似乎再没有太多在这个反恐剧集中露脸的机会。

  是的,每个人都会有他对恐怖主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如此的参差不齐。年初自驾机撞上大楼的佛州少年以这样的黑色幽默与遗书表达对本·拉登的同情;一个“美国塔利班”青年沃克10月出庭受审,此事轰然一时,Slate网络杂志专门辟出漫画专题,引发美国人的集体反思;而“9·11”周年纪念仪式终于成为感染更多的人投身于恐怖战的动员大会。

  恐怖主义、反恐怖主义成为2002年地球上最漫长的肥皂剧,恐怖泡沫四处飘,扎破一个又会有另外一个冒起。所有的地球人都不得不浸泡其中,看不出谁是泡沫制造者,也许,“与之共存,便是“我们必然的宿命”。


新周刊网络版第145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