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六
在GOOGLE中搜索,有关余隆的条目达3220条,可他对此毫无概念,因为他从来不接触电脑。时至今日,余隆用最传统的方式写信,从纸质传媒上获取信息,甚至做报刊剪报--可能只有带PDA功能的手机让人觉得他与现代科技总算是沾了边。
余隆用他特有的偏执维护着他那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原始,却效率颇高。起码就他目前的成就而言,让人难以去质疑他处理信息和有效工作的能力。
艺术VS商业
余隆,当今国际乐坛上杰出的中国指挥家之一,1964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随其外祖父、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教授学习音乐。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及德国柏林高等艺术大学,在世界包括澳洲、欧洲及亚洲担任客座指挥,与世界著名乐团及歌剧院有广泛的合作。1992年余隆出任北京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同年参与创办了首届北京新年音乐会并连续三年担任指挥;1998年起余隆担任他参与创办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2000年,余隆参与创建了中国爱乐乐团,并担任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
这是一份还没有写完的余隆简历,所有的故事都与音乐有关,却在后半段加入了经营和组织的内容--这似乎一向被艺术家所不容。
"每个艺术家可以有自己的个性,但只可以在展现自己的时候才用得上。要想令所有的人在坚持共性的同时保持个性,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到一个合理的秩序。
从1992年创办北京新年音乐会开始,余隆就在寻找这种所谓合理的秩序:"现在有不少奇怪事,比如,我们有一流的作曲家,但他们却很少有新作问世;我们的乐团不能算少,但却不能经常演出;国外有许多演出经纪人看好我们的市场,可真正优秀的海外同行却极少进来。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可能是缺乏合格的音乐演出活动的组织者。"
每天工作15个小时,没有娱乐,音乐指挥家余隆令自己更像一个身兼数职的高级白领,成为中国当下响当当的音乐经营第一人。
也难怪,记者与他预约时间采访及拍片,两周之内的3次通话,得到的答复不是刚回来就是马上要赶飞机。
激情VS理性
余隆基本上认可外界对他的28个字评价:生活规律、不喜嘈杂、讲究细节、一丝不苟、实际实干、不温不火、有条不紊。
做指挥的余隆和组织音乐活动的余隆是不一样的风格,激情与理性,他精于此间的转换--这显然不同于那些固守内心世界的艺术家。
"我这人从来不做极端的事,用不温不火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我的性格,你发没发现我在台上和台下不是一个人,当你在台下时,你必须很公平地做事情,当你在台上时,必须倾注所有的激情。必须调和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责任。我惟一的成就感在于没有让我的事业落入俗套,我兢兢业业地把它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事情很多人能做,保持高标准的状态很难。做成事情一定要心无旁鹜。如果每个人都对自己做的事情尽职尽责,这个世界就会美好许多。"
有些时候,余隆会从武侠小说中寻找精神的愉悦。令狐冲被他定义为理想主义的化身,那种善良、率真,特别是给予与宽容的气质令人痴迷。"不应该失去对生活的感激、感动,哪怕很小的细节。很多时候我会和女儿一样为很小的事情感到开心,我很怕失去这种童心般对生活的挚爱,这是本质的东西。如果丧失这种感觉,就会变得麻木冷漠,责任感会越来越淡漠,社会会变成一种非常颓废的状态,这是我从艺术里得到的非常好的东西。我至少知道我自己应该爱什么,应该为什么奋斗,由此派生的东西让人变得丰满,人的质量是自己努力出来的?
"我这人非常矛盾,很多人愿意和我做朋友,觉得和我交往很开心,可是我又经常会心事重重。"在余隆看来,即使是享有极大精神自由的艺术家,也必须服从规则,有严格的自律,他认为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于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余隆的日常工作,而且自认为得心应手。
在内心的博弈中生活,并非一定是痛苦的选择。有一个余隆非常喜欢提及的故事:"有一次我在德国的海滩和朋友散步,海滩上全是大石头,你必须踩着一个石头到另外一个石头,他走得很快,我在后面追他,然后我就看着他,怎么追也追不上,最后我就干脆不看他,只看自己脚下的路,一个一个石头踩过去,我就追上他了,所以,人不要太在意旁边,而应该看自己脚下的路就可以了。"
余隆的新绅士答卷
Q:最喜欢穿的衣服款式
A:没有最喜欢穿的。但所有的西装都在国内外定制
Q:最喜欢的休闲方式
A:读书
Q:女性评价你最常用的三个形容词
A:不知道
Q:心目中最理想女性的基本特征
A:知书达理
Q:新绅士最应具备的几个关键词
A:宽容、给予、责任、勇气、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