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中国艺术教育的死穴

http://www.sina.com.cn 2003-03-10 17:35   新周刊

  中国艺术教育体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要知道,中国缺少的不是职业工匠,而是为整个社会带来艺术品质和城市生活可能性的艺术家。老旧的学科设置

  从学科设置来看,国内的艺术教育仍以"美术"教育为重、"设计"教育为轻,在很多方面也还能够看到"俄苏模式"遗留的影响,各学科内容陈旧、更新缓慢,分类细致却又壁垒森严。以大的科系为例:国画系就下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专业,还不提单立的书法,所谓"专业性"已然强无可强。学生们镇日沉溺在各自专业的高墙堡垒中,各科系之间也交流寥寥。

  被预先剥夺的选择权

  事实证明:模糊专业之间的界线对每一位艺术家充分体现自我和发现自我都有最直接的好处。但是,对大多数国内艺术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选择权,他们开掘自我潜能、体认自我特质的过程却是注定被预先剥夺了。从备考到入校,他们多半得在一个茫然选定的极窄专业上苦耗到底……

  人文素养的匮乏

  学院教育历来标榜"基本功",即技术、技巧等"基础"的训练。一个客观的描述是:从美院出来的学生,几乎个个都有着扎实的基本功,能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但是却机械、僵硬,缺乏个性和灵性,对泛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大抵缺乏触类旁通的兴趣和能力。而有人更惊呼道:现在的美院学生几乎都不读书了!

  没有"通才"的悲哀

  对于"通才"的概念,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似乎都全无意识,以非通才不可的建筑界为例,国内建筑界十几年来的现状就是:工学院基本垄断了建筑教学,虽然他们的基础课中肯定会有相当量的美术,但却无一例外地僵硬而又模式化。缺乏人文素养的建筑师注定只能变成缺乏创意的职业工匠。至于美院的建筑学系,则更多地偏向另一种过分单一的抽象性、实验性。

  缓慢的"现代化"

  整个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起步都相当晚,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视觉经验,在教育上的整体观念也是宁可保守不愿冒进。不要说利用现代艺术的创作经验拉动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与国际接轨,就是相关的介绍也极其有限,学生们多半要靠主动搜寻才能获取信息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前卫艺术"才常常走到了一个怪异而突兀的位置,有点儿像还没学会走就急着往前跑……

  武断的"英语决定论"

  著名画家陈丹青曾经怒斥国内从美院招生环节就开始的"英语决定论",在他看来,从招收新生、录用才俊到晋升教职,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地考核外语并以此作为决定性的裁判依据极不科学。他还强调:虽说推行外语教育是为便于同所谓国际"接轨",但以人文艺术学科论,此乃大谬……一群在中国本土却满口英文或日语的中国艺术家,那绝不是中国文化的福音,而是一场荒诞剧。就连日本也已经在数年前就废除了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

  急功近利的"实践"

  只有一种"实践"在各大艺术院校里进行得如火如荼,那就是什么挣钱干什么,怎么来钱快怎么干。艺术批评家朱其一度这样形容:在某些学院的雕塑系,老师就是包工头,学生就是打工仔,教室就是加工厂,而所有那些恶劣、粗糙的城雕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向社会。有人可能会说:包豪斯当年也就是用对外接活儿的方式养活自己的。可这里却关乎一种根本标准的沦丧,在包豪斯的标准里,以包豪斯之名出品的就是独创的风格和荣耀,在所有这些国内急功近利的谋划里,惟一的标准却只有:钱、钱、钱。

  我们为什么没有包豪斯?

  文/捕风

  在1923年的包豪斯展览上,由本校师生设计、建造的霍恩街实验住宅首次露面。这栋住宅就建在魏玛包豪斯学院门边的菜地上,看上去简简单单、方方正正却和当时所有的建筑大不相同,在校长格罗庇乌斯的推介信中也不无自豪地写道:最经济的花销,借助于最优秀的工艺手段;最合理地布置空间的形式、尺度与交接点,从而获得最大的舒适度和美感。

  同样地,由包豪斯各作坊负责完成的房屋内部设备的设计也极其完善而富新意。家具、陶器、灯具、地毯、电暖炉和瓷砖全是学生们的大作,沿用至今的橱柜式有着不间断操作台面的"整体厨房"也诞生于此。

  这些都让人联想到1919年《包豪斯宣言》里响亮的宣告: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

  "建筑"为集成,包豪斯追求着一种对艺术创造的全新态度,它既不愿遗世独立又不愿孤芳自赏,既致力于美术素养又分外看重工艺和技巧,还一直力图突破学科界限,让所有互不相干的知识、手段共同作用……

  通才教育的胜利

  在包豪斯的天地里,学生们第一次回复了文艺复兴时期天真而又兴致勃发的状态,正像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才诞生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全能人物达芬奇,包豪斯的学生也几乎都有了对各个艺术门类触类旁通的卓越能力。包豪斯?通才教育"其实是基于以下观点:它认为,艺术是教不会的,不过工艺、手工技巧和其他知识却是教得会的,既然如此,包豪斯干脆把"初步课程"作为教纲的基本组成,课程涉猎广泛,只为了让富于艺术天分的学生自由、尽兴地探寻自己真正的天赋之所在。

  这还让人联想到国内的艺术教育界一直以来一个颇具代表性的问题:建筑系究竟应该如何归属?其实正像包豪斯把建筑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建筑师的诞生也就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通才教育"的胜利。

  所有人都承认建筑是一门边缘学科,建筑学在最早的与美术"混为一谈"之后,也发展出三种情况:一种更靠近工程,一种更靠近美术,还有一种相对独立。在今天的欧美,欧洲更多地是把美术学院校里的建筑学保留了下来,美国则更多地是做为独立学科设在综合性的大学里。但有识之士们也大抵公认:只有具备了宽厚、扎实的人文功底,具备通才"的目光和胸襟,"建筑"才可能第一次符合它"最高综合"的原意。

  说回包豪斯,在包豪斯立意于宽泛打底的初步课程之后,学生们就可以选择进入各门各类的作坊训练,所谓"作坊训练"是指每个作坊由负责艺术品质的"形式大师"和负责传授技能、工艺的"作坊大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艺术实践。"能做到也能想到,想到的就能做到"这应该是一个准确的描述,但是同样以建筑为例,著名建筑师张永和就感叹过:眼下国内许多搞建筑艺术的人对新的建筑材料、实用的建筑技能几乎经常是毫无认知……

  1907年,一个名为"制造联盟"的组织在德国正式成立,"制造联盟"成员贝伦斯就颇具前瞻性地写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技术成就变成一种成熟的、高级的艺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人类的文化中亦具有深远的意义。

  每一种艺术教育从来就不可能独立于当时当世的社会大环境和国家机制,但无论如何,包豪斯是在一个变革的时刻,选择了一种慨然大气的态度,且不说它如何影响了具体到视觉艺术范畴中的历史演进,单单是它选择的魄力和对这一选择的坚持就已然能够呈现出足够多的意蕴。我们只是期待,如何才能诞生属于我们的包豪斯。


新周刊网络版第147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