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宁静之都布鲁塞尔

http://www.sina.com.cn 2003-03-13 16:04   新周刊

  文/陈侗

  布鲁塞尔,这是我在欧洲旅行当中除巴黎外到过的次数最多的城市。而且,每一次我去那里都只有一个理由:为了见作家让-菲利普·图森。怀着如此明确的目的去布鲁塞尔,这可能会使得对它的认识不会像尾随着导游的旗子那样来得快捷,但好处是所有的感觉都可以通过反复的行走得到验证。在布鲁塞尔我很少坐车,而且直到最近我才知道它也有它的地铁。我对它的城市布局一点概念也没有,我只熟悉充满了图森家整扇窗子的伊瑟娜池塘。每当我意识到那刚刚让我适应的生活很快就要离我而去时,我就想,也许我应该买一份布鲁塞尔市区地图,不然的话,关于这座城市我能说些什么呢?

  我以前曾说过布鲁塞尔像一个村镇,或者还是想象中的某幅勃鲁盖尔风俗画的现代版,至今这个印象也没有因为次数的增多而改变。尽管每次都由不同的朋友带着我从一个坡路上下来又爬上另一个坡路,其间还闪过一座座冷酷得像冰柱的现代化建筑,但总的来说,除了人头拥拥的"大广场",布鲁塞尔的宁静几乎遍布了整座城市。于是我想,我每次在巴黎的同一个车站坐同一班次的长途汽车来布鲁塞尔见同一个人,大概就是为了让这种宁静的感觉保持得更久一点吧。

  让-菲利普·图森是非常懂得在他的作品中制造这种宁静气氛的。读过他小说的读者一定还记得那些年轻的主人公勤于走动--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都是为了寻找一处安静的思考的场所,甚至连加油站的卫生间也不放过。不过,当我们发现图森没有一次将故事的发生地放在布鲁塞尔,而是频繁地在巴黎--威尼斯--巴黎之间拉动一个等边三角形(《浴室》),或者将东京作为爱情的记忆场所时(《做爱》),我们就有些困惑了:布鲁塞尔的生活难道是被图森换上了另外一座城市的标签吗?因为图森似乎对布鲁塞尔有着更多的了解,而布鲁塞尔似乎也向他承诺过不会破坏他的宁静生活,所以他会用汉语对我讲"布鲁塞尔,很好"。我很在乎图森的这个简单的表白,因为这里面好像隐藏着他那不易被人觉察的世界观。然而,一座好的城市在作品中的缺席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是朴素的家乡观念在鼓励图森做出尽管是空泛的但也不无肯定的判断?

  通过在布鲁塞尔度过的那些不紧不慢的日子,我更加知道,了解一座城市并不需要掌握它的全部。百科全书在介绍一个国家或它的首都时所罗列的那些数据不是用来武装旅行者的头脑的。旅行者用的是双脚和双眼。我相信,那种踏在地上的感觉在布鲁塞尔是无法用文字去形容的。布鲁塞尔尽管是用两种语言--法语和弗拉芒语--支撑起来的比利时王国的首都,但它并不像巴黎那样着意于去渲染它的来历,它只是精确地给出了每一条坡路的角度(至少在我的眼中是这样),这甚至是照相机无法捕捉的。因此,过多地描述城市的记号--例如标志性建筑、人文历史和特产--将会妨碍一个人对它的整体的记忆。也许是让-菲利普·图森十分熟悉这一点吧,他领我体会的布鲁塞尔一如他的小说,充满着极少主义的素净和冷清,完全是在我们一同点击着路面的砖石和推开一扇扇门时,由声音、光线和气味折返回来的。这里,没有巴黎那种文化的张扬与自负,一切都是静悄悄的,似乎除了爱情,没有什么不是在地下进行。如果没有图森的引领,这座城市在我眼中就真成了死气沉沉的,从外部很难相信它曾经产生过埃尔热的丁丁和乔治·西默农的梅格雷探长。埃尔热和西默农,这两位尤其像我们的现代文明的祖先,给我们的想象编织了一条条的bande(带子),而他们作为创造者则被我们的大众文化机器剥夺了身份。至于让-菲利普·图森,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安详地走在尤如巴黎后花园的布鲁塞尔的坡道上,也是因为他能够在这里实现他的真正的逃避。他在这里写书,然后送到巴黎去出版,再回到这里,就像大多数比利时作家所做的那样。这既可以被看成是最大程度获得成功的策略,也可以说是为了不过多地惊扰这个城市。布鲁塞尔,它不需要时尚和运动,它宁愿将想象和激情收藏在地窖里,正是在那里,产生了勒内·马格里特式的超现实主义,人们应当知道,这与西班牙的达利式的超现实主义是多么地不同。


新周刊网络版第147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