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晶晶
当一位文学青年走进书店,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翻开大师泰戈尔的《飞鸟集》时,突然发现书里每一页上都充斥着卡通人物配图,不知道他会不会立刻有把这位文学泰斗与几米们归为一类的下意识?同样几行短短的文字,同样“窝心”的画面,泰氏文字的深刻隽永被几米门徒们温情脉脉的笔触粉饰得面目全非,让人哭笑不得。而这一切并非假设,某出版社已经把该系列的书推向了市场;更“猛”的是,还有颇具“创意”的业界人士甚至放言把《辞海》也弄个“插图珍藏本”出来——看来,漫画偏执狂们要针对的不光是文学爱好者,简直要撂倒所有懂中国字儿的人呀!
出版商肯定会说,我们是按市场规律办事儿!如今已是读图时代,而漫画更成为读图时代的“大哥大”了!说者言之凿凿:君不见近年来书市上但凡打上漫画、绘本标签的图书总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且这类书往往能拿下畅销榜的前几位。无论是专业性很强的哲学经济类还是乏人问津的食谱环保类,但凡配上漫画,不能起死回生也能普及到最广泛的人群中去。
漫画书的红火年代
如今买书的卖书的对读图时代这个说法基本上已是滥熟于心,如果要追问插图书一派繁荣景象的源起,估计多数人都会想到早几年前“老照片”、“黑镜头”之类图书的一夜风行。那简直是一场风暴,几乎全国人民的怀旧情节都被“刮”了起来,估计但凡成了像的“老”照片都在那会儿被书市存了档。读图时代的说法于是应运而生,当然,那时的“图”主要指的是“影像”、“照片”。
其实这一切真正的始作俑者却是1998年的《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这套从台湾引进的原版图书通过图文并貌的方式介绍当时的流行思潮和风云人物,全套6本,包括《国际互联网》、《后现代主义》、《凯恩斯》、《女性主义》、《史蒂芬·霍金》、《遗传学》,为了推广这套书,策划人钟洁玲首先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
可能影像更迎合了当时大众的心理需求。等到“镜头”、“老照片”终于在几年后走入末势,类似“泛监成灾的‘老照片’不能不说是一种畸形的发展,也可以称作对‘读图’含义的摧毁性消解”的批评开始频见于大小媒体,最主要是书商们已经做到“残”。但大众读图的胃口已然被吊了起来,面对这块肥肉,出版商更是不愿轻易撒手。同样是台湾制造的朱德庸们和几米们的漫画这个时候的大举兴市,咸鱼大翻身之余,还颇有些兼负历史使命的意味。很快的,他们都以一种新的、轻巧的、可爱的面貌替代了旧的、沉重的“影像”,在读图时代的“历史舞台”上唱起了主角。
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朱德庸都市漫画系列从1998年至今已累计发行200万册。由三联书店出版社推出的“几米”绘本从今年2月至今已有令出版方出乎意料的战绩,其中的《向左走,向右走》已发行10万册,而《月亮忘记了》也已达到8万册。——这还是早几个月前仅仅两家出版社的统计数字。
同样是漫画,为什么是他们俩的作品能有这样的燎原之势?“成人漫画”这个答案无疑让局势变得明朗了。顺着这个思路,史努比、加菲猫、丁丁历险记等经典成人漫画的新版全集的全面上市已属情理之中,发展到《飞鸟集》的卡通绘本出书、“漫话歪说四大名著”的招摇上市也都能见怪不怪了——谁让(成人)漫画这么火呢?!
另外,漫画与电视的结合是它变得更普及更强势的重要原因。毕竟电视比任何一种媒体都更具有侵略性。
或是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拍成动画片或电影电视剧;或是先有了影视作品,而后出版漫画。前者有《东京爱情故事》、《千与千寻》、《蜡笔小新》、《史努比》、《老夫子》、《蜀山》《流星花园》、《粉红女郎》等,这其中境外的作品占多数,这类作品多是先从影视剧热播起再延伸至漫画原著的热卖;后者数量相对较少,如与韩国同步发行的《我的野蛮女友》、《麦兜故事》等。
我弱智我快乐
“一一捡拾往日情怀,才发现有那么多可爱的东西被遗忘了,忙碌又盲目的粗糙生活,磨去了许多棱角,忙得甚至连自己都顾不上关心,却又不知忙了些什么,这样常常会让人恐慌,总感叹青春苦短,却发现青春是这样被浪费的,所有努力想揪住青春尾巴的人都会很心痛!几米在这里像一块柔软的地方,让我们暂作小憩,把那些莫名其妙的工作都暂时扔掉,把面对老板和客户都必须保持的笑脸也扔掉,不管自己看起来多么地不职业,我一定要休息。这个时候的几米是一个借口。”相信这样的感受能引起很多视几米读物为时尚的白领人士的共鸣。
“如今的读者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不愿意去做深入思考,而更愿意去看那些让人轻松、一看就懂的东西。”某书商如此总结成人漫画热销背后的读者心态。
于是现在甚至连漫画都不提了,干脆叫“绘本”。漫画在《新华字典》中的定义是:简单而夸大事物特征的绘画,多含有讽刺的意义。讽刺的东西其实是轻松不了的,绘本就容易多了,用图画说故事,甚至不看文字也可以读懂。
在这一点上几米就很有自知之明,他一直强调自己的作品不是漫画,而是绘本,或者叫作图画书。他甚至因为自己的作品被误认为“漫画”而被评为最佳儿童类读物而颇感尴尬。
而那些被几米“传递的城市伤痛”所击中的读者们放工之后却以“放松”、“解压”、甚至“疗伤”的名义拒绝一切文字所能引起的思考,坐在浴缸里、马桶上和躺椅中只愿接受最浅显简单图画的洗脑。
偶尔为之也就罢了,就怕这些主儿一朝零嘴吃成主食之后,一脸弱智还自以为单纯,只要听说某某学历比自己高的人也看“史努比”,便如找着靠山般一通暗喜。
朱德庸说话了:快乐到底是什么?思考越久,越来越不快乐。只是变成一个理论。是否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人生的杂质就越来越多,本来能直接得到的,却得不到了……”这句话听到某些人的耳朵里就能被翻译成“我弱智我快乐”。
据现代出版社副社长吴小平回忆,国内最早出现漫画热始于台湾蔡志忠的《庄子》《菜根潭》等古典文献改编系列,内容是古典的,形式却简单明了,“营养”丰富,目的是将古人的思想文明传达给今人知道,画得幽默独到。那个时候人们热爱漫画尽管也有图轻松的心理,但毕竟对象是古典名著,还有对文化的解读再吸取的愿望。而如今,读书更多的是为了休闲,享受成为阅读的主要目的,说得严重一点,受众正在逐渐接受消费时代的享乐的平面化、意义的深度消失和纷乱场景的拼贴意识。传统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意义,已经遭遇彻底的解构。
有专家认为2002年是人们偷懒、低智、灵魂亟待抚慰,内心窘迫并走向极致的一年。这可以从“几米成人绘本”、“摇滚书”、“咖喱派”等“视图绘本”构成的强悍的“视图冲击波”中得到明证。“读图”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正在排斥和挤压“读书”的“深刻性、抽象性、领悟性”。读者们由于“生活的压力”和对文字的“本能反抗”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权利。有人将这总结为“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而几米不过是今年的一个读图时代的极致的符号。
就怕没胆不怕高产
卖书的自然不会管弱不弱智的问题。不是要看漫画吗?经典的出完了,那就给文学诗歌、言情小说、菜谱旅游、经济哲学的都配上漫画出;几米忙不过来,咱还不兴培养几个画得像几米的?不就是素描几个小人儿嘛!
估计使出这些招的书商们肯定从日本漫画的经营中没少受过启发。
谁都知道日本是漫画的高产国。那里漫画书刊的内容涉及很广,除了推理侦探、言情志怪、科幻未来之外,历史、法律、文学以及外语教科书也都有相应的漫画书籍出版。
问题是“外国的东西到了中国总不免走样”。丰厚利润当前,书商们终究很难平抚浮躁抓狂的心态,学艺不精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关键的是本土还没有出现比朱德庸、几米更出位的漫画家(丰子恺等属于传统漫画大师),更别说像手冢治虫、查尔斯·舒尔茨等这样的大家了。有出版界人士认为,虽然本土也有漫画家在进行创作,但这些创作者缺乏个性,文字没有大的突破,而且模仿的痕迹过重,因此他们的作品很难在市场得到喝彩。和国外不同,目前成人漫画的作者大的顶多30岁左右,小的还在校园,生活积累少、知识积淀不够、缺乏趣味性、想象力不足是他们的弱势。既然培养漫画家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赚钱又是分秒必争的,于是伪几米们便被拨苗助长地安置到了“生产第一线”。目前成人漫画的高产基本上是以牺牲质量来实现的。
就凭这样的漫画创作水平还敢涉及专业性、知识性、思想性要求很高的文学历史经济等领域,出来个把个《辞海》插图珍藏本、《飞鸟集》卡通本就算是情节轻微的小case了,而那些原本几十页的言情小说被漫画充水到几百页,斗大的字配上跟内容毫无关联的漫画,看文字觉得费劲,看插图更是不知所云的书也能上畅销榜,就只能说明已经有一批人关于漫画的启蒙干脆从对次品的认同开始了,听到这样的结论唯一乐不可支要开香槟庆祝的就是那些幕后操手的书商们了。 漫画(绘本)热力链:
(SOSO/辑)
蔡志忠
他通过漫画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学作出了史无前例的再创造,被译成24种文字,36种版本,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像蔡志忠这样带有都市情调,人生哲理的漫画正是中国漫画界所缺少的.幽默捧腹的图片,讽刺的话语形成了蔡志忠风格.这远远比那些图片花俏,内容肤浅的日本漫画更容易受到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的欢迎。
代表作:
《大醉侠》、《肥龙过江》、《光头神探》、《西游记38变》、《盗帅独眼龙》、《自然的箫声·庄子说》、《智者的低语·老子说》、《御风而行的哲思·列子说》、《仁者的叮咛·孔子说》、《兵学的先知·孙子说》…等,洋洋洒洒近百本创作。
朱德庸
“女人爱财,男人好色”是朱氏漫画的“永恒主题”。其风格可以用醋溜这个词概括,这不仅是因为他画出了《醋溜CITY》《醋溜族》这样的漫画,同时也因为他的整个风格给人一种酸溜溜、甜腻腻的感觉。这种醋溜风格代表了当前流行文化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模棱两可、浅尝辄止。如今白领阶层或者说中产阶级的消化能力已经越来越弱,他们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也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他的漫画正好投合了许多白领读者或者说小资读者的口味,小资不喜欢麻辣,只喜欢醋溜。在他的漫画里,形体的丑和精神的丑结合成了一体,而且作者又不加判断和批判,所以丑就成了真丑,毫无美感可言。应当说,这种审丑观念,在小资群体里有一定的市场。所以他的漫画还是有人爱看,而且还会长期地流行下去。
代表作:
《双响炮》、《涩女郎》、《醋溜族》、《醋溜CITY》、《粉红涩女郎》
几米
成人绘本的首创。几米的东西基本具备了流行文化所必须的元素:简单美好的画面,偶或伤感而自恋的情绪,再衬以现时稀有的天真心态,这种带着典型城市温情的特质自然能赢得小资、白领、城市上班族的追捧而成为时尚。
代表作:《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记了》、《森林唱游》、《黑白异境》、《地下铁》、《照相本子》、《1.2.3.木头人》、《布瓜的世界》(2002年作品)
敖幼祥
台湾少儿知识漫画的开拓者。又被称为台湾漫画界的“大哥大”,业内人士多尊称为“大师兄”。与蔡志忠、朱德庸、几米一道同属新生代台湾漫画四大代表人物之一。1980年凭一部《超级狗皮皮》在漫画界脱颖而出。1982年创作的第二部《乌龙院》一炮打响,红遍台湾二十余年,成为原创幽默漫画的经典作品之一,并带动了台湾本土漫画的蓬勃发展。
代表作:
《超级狗皮皮》、《乌龙院》、《漫画中国成语1-10》(2002年10月由漓江出版社首次推出《漫画中国成语1-10》,该作品创作历时10年时间,获台湾多项漫画大奖,无数次雄居畅销书榜,丛书共收录1000余则中国成语。以幽默的漫画情节,轻松地带出中国成语的正确读音、出处及用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