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像叶公好龙一样热爱Jazz

http://www.sina.com.cn 2003-03-13 16:38   新周刊

  文/捕风

  去年底,原本想大大操办一番的北京爵士音乐节因为拉不到什么赞助所以自娱自乐的变成了"2002北京爵士音乐家大聚会",聚会依然是在老根据地CD吧,人也还是那么些老人。有"中国爵士乐之父"称号的刘元一如既往的感慨:中国除了爵士乐的时尚,还是没有什么真正的爵士乐……

  的确,这些年里开始号称爱好爵士乐的人一茬接一茬地冒了出来,大上海的百乐门也找出了80岁的郑德仁老先生说是要重整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里吉米·金领衔16人BIG BAND的声威--虽然在刘元们看来:当时也罢,现在也罢,所有那类单纯的演奏都还远没有触及爵士乐真正的灵魂。至于那些和时尚纠缠不清的爵士乐爱好者,可能就连他们自己也分不太清他们到底是姿态性地迷恋上了爵士,还是当真从骨子里爱上了某种只能和爵士乐共生共长的姿态,他们太眩晕于和他们的自恋相互催眠。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就因此呈现为:当爵士乐进入中国的年头越来越久,当新鲜感过去、时尚感过去,我们对爵士乐的认识反倒愈加迷惑,而爵士乐在国内的位置也越来越显出几分特别的尴尬。

  亲历的一场"爵士时尚"

  2000年我在广州,那时也算是爵士乐在这座城市里最初的丰盛,或者换句话说,我亲历了广州小资们开始恋上爵士乐的一个高潮。

  一度,在天河区岗顶那片初具规模的碟店里,所有稍好一些的打口的、台湾版的、刻录的爵士碟都是顶稀罕的东西,动辄五六十元的价位还让人如获至宝。小黄的店多少因为Chet Baker(1929-1988,西海岸爵士乐坛的明星,以小号和中性嗓音闻名,一直深受小资宠爱)的缘故而叫"chet·缺","四眼猫"也做出了他们的第一张《村上春树爵士印象》,设计精巧的图文册子配CD。听说是从台湾版村上原著的《爵士群像》里挑拣了文字,而刻CD时为找齐曲目亦大费周章。阿高开的"麦田吧"名噪一时,爵士乐和所有因此而弥漫的村上式气氛都是招牌。那以后好久,但凡北京上海来了朋友总是会打听那张村上爵士碟和麦田吧。而我至今也坚持认为从菲茨杰拉德从塞林格从村上春树出发去听爵士绝对都算一个不错的起点……

  接下来的爵士热愈来愈像是一场时尚的追逐,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起到的作用简直算灾难性的推波助澜。此后,爵士乐就像那部戏里的旗袍泛滥到大多数人根本不再管自己听到了什么或适不适合,只要沾了爵士的边儿就狂热上身。谈论爵士乐和以能够谈论爵士乐为荣的人空前地多了起来。另一种很具体的尴尬或者说欢欣就是:爵士乐的CD资源空前繁盛,价格也直线下降,以往的"奇货可居"大都变成了混在一堆堆大路货里的层出不穷。麦田吧倒掉了,"四眼猫"做了第二张碟。新碟干脆就叫《挪威的森林》,没有多余的说明,只在背面绘了张蛊惑性的草图名曰"和直子一起走过的东京",摆明了只想再玩个噱头挣点钱。模拟村上笔调拿纯粹拿爵士乐调情的文字一夜之间也蹭蹭地长了起来,似乎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在孤独漆黑的夜里听着爵士乐盯着自己的香烟袅袅升起是多么的富于回味……

  已然被视作爵士乐时尚之代表人物的小资将他所有关于爵士乐的评点和呓语汇集成了《克莱因蓝》,书中最清醒的段落这样写道:"爵士乐的名望更是几乎可以与古典音乐相媲美了--瞻仰超过了迷恋,虚荣心或说心理附加值远远超过音乐本身的意义,就像巴黎的高尚时装那样,已经不是让自己听的,而是让别人听到自己在听的?quot;

  非常非常奢侈

  再说回爵士乐的现场演出,广州最持久的爵士乐演出一直就是淘金路的take five酒吧,一支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乐队和老外们间或的客串。但即使是在爵士乐最热的那段时间里,看现场的人也不见得多,而当take five毅然把演出搬到了豪华冰冷的亚洲国际大酒店39层高处的分店,一切也就更像是某一类时髦的布景。

  北京和上海情况同样好不到哪儿去。北京的"爵士乐集萃"连办7年,看上去发展了不少爵士迷,可是当它因故停办时真正牵肠挂肚的还是极少数人,就连一直以来活跃在北京的爵士乐队也从不外乎刘元乐队、莫瑞龙三重奏和杜银蛟乐队。上海曾被誉?quot;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可上海的爵士乐除了几个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整体上就一直停留在四平八稳的伴舞音乐阶段。在迷笛音乐学校教授爵士吉他的自由音乐人龙隆这样形容:中国爵士乐的演奏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甚至比中国足球和世界足球之间的差距还要大……而刘元也承认国内玩爵士乐的人即使在数量上也是少得太过可怜,平均下来"每一亿人中大概只有一个人做爵士乐"。在如此情境之下,我们要谈爵士乐的精髓也就显得颇为奢侈……

  可望而不可及的"即兴"

  爵士乐的精髓当然在于即兴的魅力。当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已然超越了各种单一的音乐文化形式发展成为某种直指精神范畴的音乐,它也就最能体现音乐家的灵感和创造力。在这个被爵士乐手们自由驾驭的天地里,既有个人独奏、小乐团,也有类似交响乐团的大乐队编制,强劲的节奏、复杂的和弦体系、高超的演奏技巧还都能因为音乐家各自不同的喜好、文化背景和生活的体验而带出不同的反映和表现。惟其如此,爵士乐才被公认为当今世上惟一能与古典音乐相提并论的东西。

  即兴演奏的爵士乐通常被称"热爵士",在"热爵士"的演出现场观众是很难自持的,因为总有变幻多端的"轮奏"(一首乐曲先是几个人合奏一条旋律,随后各独奏者先后即兴演奏根据主旋律发展的变奏,每奏一次称一个"轮奏")、各式各样的"花活儿"和不同乐器的音响来轮番抓取你全部的注意力,撼动和释放你内心最深处的激情,而无论台上台下在这时也有了异乎寻常的精神交融。著名乐评人孙孟晋曾经恰如其分地形容过这种感觉,"爵士的功能自然有迷醉作用,但一旦触到了灵魂,就是适度的穿越"。

  正如所有的摇滚歌手都认为:没有现场就没有摇滚乐的生命力,大多数评论家也都认为:只有热爵士的现场才能最好地传达出"即兴"全部的妙义和真谛。而只有领略到这样的"即兴",人们也才可能真正理解到:爵士乐首先是一种全新而曼妙的生活态度,其次才是某种技巧高超的演奏形式。而对于大多数既没有现场、又远离扎实的听觉经验的国内爵士乐爱好者来说,他们也的确就只能暂时拥有叶公好龙式的对爵士乐全部的想象。

  崔健:我需要补充技术

  《新周刊》:你是何时开始喜欢爵士乐?能不能回忆你第一次听到爵士乐时的感受?

  崔健:我听爵士乐已经十几年了。我觉得爵士乐就是一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无底洞,你对它的欣赏,完全没有止境,你可以不断发现音乐的美好,音乐的神秘。这是用语言说不出来的东西。

  《新周刊》:"即兴的表现"是爵士乐的核心,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这和你的摇滚有何不同?

  崔健:我们的摇滚里面有即兴,而爵士乐里的更为规范一些。我觉得这种东西是一种反差,作为一个好的爵士音乐家,要掌握相对好的技术,然后才能发挥出好的即兴。

  《新周刊》:你在《自由的风格》中曾经表达一种愿望,"强调把自己应该说的自由表达,而不是想说的就一股脑儿宣泄,原则是不伤害对方,不破坏气氛,也不能违背平等。现在最在乎的是技术,最喜欢的是现场……",你现在还有这样的愿望吗?这是爵士乐带给你的变化吗?

  崔健:这方面在爵士乐比较明显一点,因为爵士乐里面需要的技术成分更多一些。它不像摇滚乐把各种东西都融进去,它是表现技术的同时表现内容,对于做音乐的人来说,我认为我在音乐的表现上是最薄弱的,所以我需要补充技术。

  《新周刊》:你说过,"真正优秀的音乐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这包括爵士乐吗?说说你所了解的中国爵士乐现状?

  崔健:包括!在北京、上海,还有深圳有一批很年轻的人在玩爵士,这些人不多,但是很年轻,我觉得这就是希望。

  《新周刊》:你认为目前中国最好的爵士乐现场演奏在哪里?

  崔健:在北京、上海有一些比较引人注目的地方,像bluejazzs,CD咖啡,以前还有三味书屋。

  《新周刊》:根据你的了解,中国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的爵士乐生存环境如何?

  崔健:北京、上海从创作来说是比较积极的,从市场上来说上海比北京更好,因为上海听爵士乐的需求量更大一些,广州和成都我还是不太清楚。《新周刊》:你始终站在外面为爵士乐摇旗呐喊,为什么没有深入其中呢?

  崔健:我觉得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练习,要站在其中的话不是光说就成的。《新周刊》:有一种普遍的认识,如今"爵士乐在那些思想开放、具备一定文化和艺术品位、追求生活品质和情调的青年人中非常流行"。你认为是这样吗?据你所知,爵士乐在中国的听众究竟是什么状态?

  崔健:当成一种品味本身是一种好事,但是如果把爵士乐当成品味走形式就很无聊。爵士乐是比较庄重的一种音乐,从中可以找到很严肃甚至像宗教的一种东西,不像人家说的茶余饭后去欣赏,去找一个场合去显示自己的身份。我觉得这里面有很深的一个东西,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爵士乐,可能是有很多的原因,一般的是太神秘太远,还有爵士乐可能还没有表达出来音乐里面更深奥的东西。在中国目前的阶段,观众不接受有很多的原因,其中包括爵士乐的效应,古典音乐和爵士乐之间的过渡,没有完全形成。中国的流行音乐有很多假的东西,有很多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造成了人们对真正的即兴音乐距离过远,距离过大。我觉得爵士乐中有很多深奥的东西,但是先不要吓唬观众,应该先把最基本的设施,最基本的场合做出来,这是第一步。这次爵士音乐节能走进大众的生活之中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笔录/江小鱼)


新周刊网络版第147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