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游戏大师希区柯克的忠实影迷,我喜欢《无间道》更多是从道义上支持中国编剧们的智力游戏,尽管这智力游戏实在有点低级。且不说毒枭和卧底们用手机发短信传递毒情的大笑话罢,单是一个警局的资深卧底竟然只由一个低级警司单线联系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卧底能做十年,好歹也说明工作做得不错,狠立过几把大功,不可能没有晋级、嘉奖,不可能十年如一日做着同一件工作,何至于像梁朝伟一般灰头土脸,暗无天日,仿佛获罪发配一般。如果警局真是这样赏罚不清的警局,早就被刘德华这样的黑社会大佬全面夺权了。
不过,一部电影能够让我们饶有兴味地探讨细节,已经从侧面说明编剧在情节推进上动了些脑筋,这在香港电影中极为罕见。香港黑帮电影以前也玩游戏,不过是升级游戏,而不是需要观众开动心智的游戏。比如说《赌》字头的系列片,一局比一局更加引人入胜的牌局;或者《英雄》系列的,一场比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枪战……是预设好的升级程序,观众无需动什么脑筋,结局早在意料之中。即使是杜琪峰情节设置令人称道的《暗战》,也只不过是一个预先被设定为"高大全"的人物的通吃游戏。《无间道》情节虽不复杂,但是其发展可能性颇多,能引起观众的参与感,堪称香港第一部具有悬疑意味的类型大片。
悬疑,是华语片中非常不发达的一个类型,两岸三地都几乎没有此类影片制作发行。这一方面跟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不发达有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华语片的工业化程度不高,编剧一职在电影界份量不重,无法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
说实在话,中国的电影远未进化到那种需要编剧们来操心的好时光。不管是在香港还是在内地,电影当然还是导演的时代--导演看中了一本小说,导演看中了一个本子,导演打算启用某一个编剧……导演决定一部电影的一切。所以每部电影的本子都有被导演或监制强奸的可能。电影市场充满风险,因为它只靠一个人的经验吃饭。据说在好莱坞,据说而已,一个好剧本能让一个编剧立马身价大增,乌鸡变凤凰,同时相应拥有一定级别的电影界身份和权力。中国的电影,不管是内地还是香港,都不可能有这样的秩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编剧一般采取先给某位名导演做苦工以博名气,然后再靠这名气去骗人的致富办法;再有就是守着自己的本子不肯轻易给人,坚持自编自导。没有人会在编剧这个没有前途的职业上坚持下来。
这种状况在香港显得尤为奇特。本来,香港电影的基础在两岸三地中最好,编剧鬼才辈出,而香港又是黑帮片或曰犯罪片的一大源地,悬疑之于犯罪片,就如一对孪生兄弟,密不可分,不知因为怎样的商业逻辑,悬疑片在香港竟然并未发展,这方面的编剧力量也不成气候。且看好莱坞一部部悬疑大片推出,香港的黑帮片却在很长一段黄金年代里都跳不出恩怨情仇的动作片、枪战片圈子,弄得自缚手脚,作践人力,可惜了一段好时光。
目前国内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因为一两部高成本大制作电影获得了市场成功,就以为高成本大制作才是电影工业振兴的捷径。这种逻辑其实还有一个反推的过程,那就是,假如某一部高成本大制作电影出了问题,它对电影带来的灾难就是毁灭性的。即使不谈这种毁灭性打击的可能性,在电影环境和电影市场尚未疏导完善的情况下,高成本大制作除了把电影的拍摄权集中在更少的人手里,我看不出有什么更直接的后果。
电影工业体系的健康程度应该以编剧的工作活力为标尺,尤其是悬疑推理片编剧的工作活力,它需要严密的构思,严密的执导,引人入胜的表演,它考的是电影市场的耐心和容量。大家都说韩国电影有活力,活力在哪里?就在于像《爱的肢解》这样精密的悬疑片竟然也诞生了。一个让耐心的编剧都有饭吃的电影市场必定是一个成熟有活力的市场,也即是一个电影人人人有饭吃的市场。对于一个有活力的电影工业来说,短暂的票房胜利并不值得夸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