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流行:二维名片上的360°生活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3-03-19 17:01   新周刊

  文/令狐磊

  最能呈现名片可以是物理的360°空间的,恐怕是香港杂志人施养德先生的"超级名片":厚厚一叠十几张组成,里面彩色印刷了施先生的"养德堂"创办经营的一系列杂志封面,阵容庞大得可以让人确信这张名片背后实在有着太多的故事空间,这张"超级名片",实在值得全场起立鼓掌三分钟。

  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个性张扬,是的,名片本来就该显示个人主义的趣味与张扬。在你决定名片的开张、头衔、颜色、内容构成、图案、其他特别元素等细节时,其实名片已经360°地呈现着你的个性。也许你不能清晰地为自己设计人生,但起码地,每个人应该是自己名片的设计师,自己掌握自己的名片样子。

  从递上名片开始,以360°的无限可能让和你交换名片的人对你刮目相看。

  我见过一张按信用卡设计的名片,有一道黑色磁条,让人拿着就有刷卡的冲动;我见过一张仿照扑克牌的名片,黑A,让人觉得他是赌王在世;我见过一张故意做得像打卡机用卡片一样的名片,让人觉得这个人对时间的刻骨铭心;我见过一张类似酒店房门牌的名片,让人拿着就有开房的兴奋……一切都在形式与构思中超乎想象。

  当然,这个世界有不少人觉得交换名片都是一件世俗之事,但问题是只要你想明白,俗的不是名片,俗的是人。是的,我无法告诉你,做一?名片癖"是否时尚,因为它视乎你的生活态度与选择的记忆方式。一如我们所推崇的"个人品牌"运动,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保持自己对自己品牌的经营模式。

  但,我可以告诉你,一切的时尚流行元素都可以聚集在薄薄名片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元素都经过了个人的选择,最后才成为印刷的物理体。名片是视觉设计传播中最显而易见的"产物",如阿根廷著名平面设计师巴布罗·康斯特说的,"无论是传播者也好,接受者也好,我们共享着的不光是物质空间,并同样共享着视觉空间,并且我们都同样是自身产物的见证人。"

  我尝试在《新周刊》编辑部中模拟一个"名片癖"的搜集过程,找来他们因各种采访、社交活动中集来的厚厚名片本,以具备回忆感和设计感为标准选出比较有意思的名片,附上他们对名片的记忆描述,成为这么一组名片大检阅,同时检阅我们360°生活空间--各种尺寸形状代表着主人的风格喜好、各种鉴别于眼球进入大脑又会变色的色彩、各种浮现于脑海又可能会迅速忘记的logo头衔、各种交换名片时的氛围环境细节存于纸面或者荡然无存……

  二维的名片上有着360°生活空间,它可以是你的生活日志,只要你是个坚持搜集千奇百怪名片的癖友。

  IDEA WORK 100之44

  施养德名片

  来自养德堂施养德先生的名片,里面是施先生创办、经营的一系列杂志封面集,包括:建筑杂志《AD》、建筑设计杂志《ARCH》、艺术杂志《artention》、生活杂志《名家》、《中国时报周刊》、《COSMOPOLITAN(香港中文版)》、《优美杂志》、女性杂志《ELEGANCE》、男人杂志《君子(香港版)》、厨艺杂志《方太世界》及《方太108》、《方太世界大家庭》、《玛莉嘉儿》、《PENTHOUSE阁楼(中文版)》、银行金卡会员杂志《PREMIER》、赛马杂志《跑马双周刊》及《TRAVELLER中文版》等等共34个封面。这张一切由杂志封面说话的名片,既是杂志人本色张扬,更是一个值得称道的绝妙IDEA WORK。

  1.名片:雕刻时光咖啡馆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不记得是哪次拿的了,从1998年到现在,去过太多次,每次都忍不住要拿几张。

  交换地点:雕刻时光收银台前自取

  记忆:当它还在北大东门的时候,每逢放电影--其实是老板庄仔在一部破电视机上放从台湾带回的艺术片的录像带--门口总是横七竖八地停满了自行车,晚上7点后去就只能坐窗台或去里间看书。如今搬到理工大学南门,奶茶、咖啡、蛋糕的味道都没变。虽然没了电影,却总是客满,平均每两张桌上就有一台笔记本电脑--中关村的精英把这里当作了星巴克。雕刻店里总是有一只猫,名片上那只好像叫阿不,在搬家前就死了,又肥又懒,我抱过,还亲眼见过它大模大样吃客人的蛋糕。

  2.名片:搜?张朝阳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7月,SOHU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新闻发布会后

  交换地点:广东省亚洲国际大酒店

  记忆:中文一面没印职务,英文一面却是学位加职务,叫人不由得胡乱猜想有什么其他深意。另外一个关于张朝阳和名片的深刻印象是在他的北京办公室里,宽大的办公桌上有一半被一小叠一小叠的名片覆盖,显然,他使用人际关系的频率不低。

  3.名片:新浪茅道临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7月

  交换地点:广州花园酒店

  记忆:《商业周刊》曾经把中国的一些新兴网站统一命名?quot;明黄一代",现在它们大多已经大势早去,当时没有名列其中的新浪却到现在也格外喜欢这种黄色。背面机构联络方式似乎要格外强调自身的国际特征,不厌其烦地出现在每一张新浪员工的名片背后。

  4.名片:智威汤逊唐锐涛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12月24日

  交换地点:上海嘉里中心32楼,唐锐涛的办公室

  记忆:当晚就是平安夜,但是这个犹太人显然对这个节日毫无兴趣,所以,那些在座位前挂着一只大棉袜的员工们难免要失望了。

  5.名片:张天昺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7月

  交换地点:广州某度假村,某次上百人的聚会中

  记忆:他递给我的时候,特别强调这次来广州,本来是私人旅行,只带了私人名片,所以我猜想,他当天起码有几十次反复做同样的事情:先递名片,再告诉一次对方自己的工作单位和职务。

  6.名片:尔冬强艺术中心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实在想不起来了

  交换地点:上海,在里面逛了一圈出来时候拿的

  记忆:在上海找一个地方是需要这样的名片的,即使你打出租车,即使你带上当地的向导。由此可以看出,上海的艺术多希望自己被找到。

  7.名片:ONLY成园园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也想不起来了

  交换地点:北京

  记忆:每看见类似的有关品牌的名片,立刻反映到脑海的,不是当时迎上来的笑脸,而是该品牌的橱窗或是价位。唉,真是对不起他/她。

  8.名片:文汇出版社肖关鸿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12月

  交换地点:上海香樟花园

  记忆:我问肖先生文汇出版社的名片是不是都可以用自己的签名,这位上海人笑了:"只有我才可以如此。"看来在公司名片上显露自己的个性也是有条件的。

  9.名片:张天爱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9月

  交换地点:上海虹桥路,天艺工作室

  记忆:这张名片一点都不会给我老上海的感觉,因为采访中发现,这位国际名媛只能说粤语和英文,而她的普通话,几乎叫我绝望。

  10.名片:琼耳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想了想,还是想不起来

  交换地点:上海新天地,自取

  记忆:专卖工艺品的店里摆放的全部是用螺丝等工业用品设计的作品,灵感、冷静,看得出设计者女性的聪慧和灵气。后来,听人说起,知道她是法国华裔。

  11.名片:老上海茶馆张剑明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8月

  交换地点:上海城隍庙的老上海茶馆

  记忆:当摄影师要为张先生夫妇拍照的时候,他坚持要拿一张大大地印着店名的纸,好为自己的店做广告;而太太口中说是不允,转头却去楼下化妆了。

  12.名片:汉源书店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想不起来

  交换地点:上海绍兴路,叫店里的服务生拿的

  记忆:算是上海最有名的书吧,去喝咖啡的一定比买书的多。卖的书也没多少种,比起主人的藏书来,看头也不大。上一次去闲坐,出来的时候碰见旅行团,断断续续听见导游介绍说:"……新开的……时髦的咖啡馆。"

  13.名片:黄达冲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9月

  交换地点:《新周刊》杂志社

  记忆:名片上的漫画几乎可以当黄先生的照片用,只少画了两个创可贴,就贴在心口上。我心里只奇怪:难道他每天都穿这一套衣服维持形象?抑或有N套一模一样的衣服如这漫画上的一样。

  14.名片:陈侗

  收藏者1号: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10月

  交换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

  记忆:几个月前,收到陈老师惠赐他的新书:《巴黎的漫游》,想起一个同事背后描述他的外貌,不禁笑了--他说陈侗越长越像鲁迅了。要说起陈老师的严肃劲,这个比喻可真是入木三分。

  收藏者2号:捕风

  交换时间:忘记了

  交换地点:广州

  记忆:我在广州遇到陈侗的机会还算挺多,所以才记不清具体是在什么时候交换名片的了。那是一张在我看来"只能是陈侗名片"的卡片,名片形式与设计上同法国午夜出版社在泄��霭娴哪切┬∷捣饷媸峭耆�囊恢拢�残碚庵置��系那炕�餐��撬��×Υ�シü�幕�械囊徊糠帧?/p>

  15.名片:NUAGE餐厅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夏天

  交换地点:北京后海NUAGE餐厅

  记忆:正在对越南心驰神往,却在后海遇见了它。连服务小姐穿着的衣服,都是专门从越南买回,更不要说菜肴味道是多么正宗。不过这叫我更加神往湄公河了。

  16.名片:水边吧江南藜果

  收藏者:张向东

  交换时间:2002年4月

  交换地点:广州石牌路,江南藜果租住的家中

  记忆:采访他使我变成了演员,因为正好有个做"飘一代"记录片系列的摄制组在他家拍片,心里暗呼糟糕,一定会被未来的观众视作SB,于是尽量少说。水边吧的黄酒倒是难得,特别是就着蘸芥末的青瓜。

  17.名片:曼联贺本恩

  收藏者:夏楠

  交换时间:2002年10月15日

  交换地点: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饭店

  记忆:曼联中国官方网站在当天正式开通,会议持续了两个小时,之后,曼联业务开发董事贺本恩先生,按预先安排接受了《新周刊》的专访。当时记者云集,摄影灯频频闪动。贺本恩先生在匆忙中与我们交换了名片。第二天,他即与博比·查尔顿爵士一行离开上海,回到英国。在采访中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人,有的人可以成为一生的朋友,而有的人只会擦身而过。

  18.名片:南北东西生活馆

  收藏者:令狐磊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

  交换地点:店内自取

  记忆:当时下雨,偶然进了这家"南北东西"。进门就发现这家店铺的员工好热情,"现代品味复古情感"的生活风格也挺让人接受,于是就扫了很多货。出门时拿了这个店铺名片,想的是以后多点来,后来,我并没有这样做,生活如同东南西北般奔忙充满不确定的因子。

  19.名片:《号外》Peter Wong黄源顺

  收藏者:令狐磊

  交换时间:2002年10月11日

  交换地点:香港《号外》编辑部

  记忆:睹名片如睹杂志封面,这便是《号外》出品人黄源顺的名片。干净简约的一张名片,一如令我印象深刻的《号外》编辑部,从地板到天花都是柔柔的嫩白色,Less Is More。尚记得那时,Peter对我说,他们正在强调体验精神,EXPERIENCE。

  20.名片:《时代》Neil Gough

  收藏者:令狐磊

  交换时间:2002年10月10日

  交换地点:香港铜锣湾一美国餐厅

  记忆:Gough是《时代》周刊驻香港记者,因为是摄影师马岭的朋友关系,让我拿到了这本全球殿堂级杂志的名片。Gough一如胡润,都是精灵老外,女朋友也精灵,来自新加坡的华裔,是时代姐妹刊《财富》的摄影师。还记得Gough笑着评价《时代》,"我们的杂志太烂,只想着钱。"

  21.名片人:VENDLET总经理Heine Buus

  收藏者:Lala

  交换时间:1999年秋

  交换地点:上海某交易会现场

  记忆:对我而言的第一张外国人名片,而那时我是这个外国人的现场翻译。在当时的趣味取向下,整张卡片上,我只对那两只小脚丫异常的感兴趣;于是BUUS先生很耐心也很郑重的告诉我,这是他们公司的标志,代表了一个丹麦医疗器械公司对每一个病人的关爱。

  22.名片人:季风书园

  收藏者:Lala

  交换时间:2002年秋

  交换地点:季风书园复兴店

  记忆:我是在这个推门风铃响,四壁皆书的小书屋里拿到这张卡片的,这里据说也是小宝先生最喜欢的一个分店;这张没有人名,没有设计,没有特别的名片,却因为我喜欢买书的缘故,所以对我有了最大的用处。

  23.名片人:王文渊

  收藏者:Lala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

  交换地点:上海"非洲艺术沙龙"

  记忆:采访过后,我们交换了名片。他告诉我,这个可爱的小老头头像是上海著名漫画家郑辛遥帮他画的,名片上的漫画要比照片来得让人接受一些,是我拿到这张特别名片后的想法。

  24.名片人:LA VILLA ROUGE(小红楼)

  收藏者:LALA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

  交换地点:徐家汇公园

  记忆:小红楼里,烛光摇曳,楼梯和高脚凳里似乎都有故事。保留这些声色场所的名片,一向是自己的习惯;一是下次再来时不至于找不到地方;二是证明自己去过了这么小资的地方;这个一抹朱砂色的小红楼卡片也毫无例外地留在了我的名片夹内。

  25.名片人:湖南卫视杨晖

  收藏者:李冬莉

  交换时间:2002年夏

  交换地点:深圳华侨城

  记忆:搞活动时,这张卡片的主人是我的同屋;这个昼伏夜出的电视人,直到活动现场我才第一次看到。这张卡片,我很喜欢它的淡雅设计,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第一眼看到它,就想到了五四运动。除了收藏的因素,我保留下来这张卡片还有因为觉得将来会有继续合作的可能,这可能也是名片的一个主要社会功能了。

  26.名片人:上海精文周加华

  收藏者:李冬莉

  交换时间:2001年

  交换地点:上海

  记忆:我习惯于保留下(我认为)比较重要采访对象的名片--职业习惯。这是一个一看便知道是搞艺术的人,我们在活动现场认识,并交换了名片。这张名片挺不错的,代表了他和他公司的形象,一种里应外合的艺术气质。

  27.名片人:化妆师小江

  收藏者:李冬莉

  交换时间:2002年

  交换地点:北京

  记忆:我很喜欢这张名片。你能看出和摸出这是张用不同纸质制成的名片,透明简单流畅,名片也似他的性格。年初的时候,我在中央戏剧学院旁的一个酒吧里认识了小江。当时,我去采访,而他去看一个朋友的纪录片。保留这个陌生人的名片,就是表示我觉得,这是一张会变成朋友的名片。

  28.名片人:奥美梁爱娜

  收藏者:李冬莉

  交换时间:2002年夏

  交换地点:广州中信

  记忆:记得当时在一个特别大的办公室里,看到特别多的员工,同时从一个特别职业的经理手中接过这张卡片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摩登时代》。拿到公关公司卡片的大多时候,我都是先塞进包里,也许都不会仔细看一眼;因为太多了,也因为这样的交换名片不过是个程式。但这一张却有些不同,在色彩和设计上,它很别致,热烈的红色,简单的外表,只有你翻开,才能看到里面丰富的内容。

  29.名片人:自由歌手阿郎

  收藏者:李冬莉

  交换时间:2002年

  交换地点:广州

  记忆:那天瓢泼大雨,我都很惊奇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职业精神,去采访这个歌手。这是我惟一的一张有照片的名片。如你看到,他把所有有信息的东西都放在了自己的名片上,包括照片,包括各种头衔,包括歌词,你能想象得到,作为一个还没有名气的自由职业者,他需要在名片上就尽可能地完成自我包装。

  30.名片人:苗寨民族工艺周娴

  收藏者:龙竞雄

  交换时间:2002年春天

  交换地点:广州淘金路

  记忆:周是个典型的贵州女孩,个子小小,眼睛大大。因为是开在淘金路的缘故,她的店里总有很多的外国人。她的那张名片挺特别,但在我看来不是能代表这个店风格的卡片,蓝色仅仅让我想到蜡染,却不能代表贵州,代表苗寨的风格。

  31.名片人: D-MOP Zoe

  收藏者:龙竞雄

  交换时间:2002年

  交换地点:中国大酒店

  记忆: D-MOP是个很IN的香港牌子,据说王菲和郑秀文很喜欢在那里买衣服,据说它是一些摄影师御用的摇滚牌子;Zoe是个很IN的女孩子,那天看见她的时候,她穿着自己牌子的一件皮衣;所以在我的想法里,这张正面紫红背面白色的名片还可以更前卫。

  32.名片人:例外马可

  收藏者:龙竞雄

  交换时间:2002年

  交换地点:广州

  记忆:我和马可是在她们的制衣工厂里遇见的。在我看来,越是相对成熟的品牌,越是显得简单,"例外"是这样,马可和她的卡片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这样。

  33.名片人:耐克TIKI YU

  收藏者:龙竞雄

  交换时间:2002年

  交换地点:上海

  记忆:我喜欢这样的名片设计,色块鲜艳,设计简洁;在有些凌乱的工作间里接到这张名片的时候,真的眼前一亮。很多企业的名片,完全没有什么设计,也完全没有什么风格,这种与企业VI(识别设计)一致的名片真的不多。所以,这张卡片在我的名片夹里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印象最深的,我总是能一下子就想到这个简单的橙色和白色。

  34.名片人:沈也

  收藏者:未来

  交换时间:2001年秋

  交换地点:杭州

  记忆:这是个一看样子就知道是艺术家,一看名片也知道是艺术家的人。当时,有些艺术家把联系方式抄在了我的本子上;有些在我的手机上输入他们的号码;有些递给我他们的名片,于是,这个用巨大字体印着自己名字的卡片迅速地跳入了我的视线。

  35.名片人:派易机构BILL

  收藏者:未来

  交换时间:2002年底

  交换地点:广州

  记忆:在我这里,有两张他的名片,这张是最新的。去年的一次媒体聚会上,他递给我了这张卡片,正面是内容,背面是广告;像极了他现在所做免费派发卡片的缩小版;名片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是坦然的笑容而不是通常的搔首弄姿;所以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反感。

  36.名片人:珍妮花比菲

  收藏者:未来

  交换时间:2001年

  交换地点:广州

  记忆:金发蓝眼的乡下妞,就是这个2001年的佛罗里达柑橘小姐Jennifer给我的第一印象;她冲我们热情的笑着,拿不标准的中文告诉我们,佛罗里达的柑橘有多么好吃;她派发名片给我的时候,我觉得那张卡片就像是她给我的纪念物一样。一次性的名片说明我们以后必定都不会再有联系。

  37.名片:胡润

  收藏者:夏楠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

  交换地点:广州中国大酒店

  记忆:胡润是一个很清爽的英国小伙子。他与我们见面的第一个动作便是交换名片,然后说,中国人的名字分不出什么性别,不像英国,男的会叫Tom,叫Kate的肯定是个女的。接着他洋洋自得地讲到自己的中文名字,出自一位台湾人之手,亦谈到自己在中国文化上的入乡随俗。

  38.名片:王志纲

  收藏者:何树青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1日

  交换地点:广州南沙高尔夫球会

  记忆:他在挥杆打球,与他的搭档谈笑风生,也许他对成绩不如对打球的乐趣看重。绿草地,小溪流,阳光,朋友,运动,真是好享受!当然,他不会忘记与"抱着炸弹睡觉"般的企业家球友谈生意的。

  39.名片:方振宁

  收藏者:何树青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20日

  交换地点:上海博物馆

  记忆:在以艺术和建筑的双重名义开设的"城市营造"论坛上,方振宁一会儿坐在主席台上发言,一会儿在观众席上跪地用数码拍照,会后不忘与日本建筑大师用日本语交流--他不只是艺术评论家这么简单。

  40.名片:陈幼坚

  收藏者:何树青

  交换时间:2002年11月20日

  交换地点:上海博物馆

  记忆:在餐桌上米丘引荐的,他名片上的密密文字是竖行从右到左,很中国。在若干小时后,从他的演讲示范案例中知道了他的厉害:他竟用繁体汉字制作过准点写字的钟,极富创意。(笔录/张向东詹晨何树青ROCKY)


新周刊网络版第148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