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磊
调查显示,中国有四成人一回家便找遥控器打开电视机,另有三成多的人在头三件事情中作这件事情。不管是电视引领阶层趣味还是阶层品位决定电视,不同的阶层特征所带来的欣赏趣味在按下遥控器的一刻开始呈现。
香港亚洲电视在2001年《百万富翁》收视所向披靡的时候,受大量以前从不看电视的香港知识分子加入观众队伍的启发,曾信心爆棚地要做知识型电视台,以此对抗以"师奶"俗肥皂剧统治香港观众多年的无线电视(TVB),在这一背景下,有黄霑积极参与的"三个光头佬"、"知识就是力量"及"全民大测试"等知识型节目一时有"方兴未艾"的新气象。而其实,知识分子长期被大众化的电视忽略的同时,知识分子们也对电视嗤之以鼻。在电视批判大师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笔下,电视正在扮演的真理裁判者角色,电视导致科学场和艺术场内的混乱,往往是犬儒主义的电视人,还有他所不齿的--如今,用美好的情感,制造的却是'收视率',--正在成为电视业界的基本行为准则,都恰在如今日趋分化的阶层趣味中显示着电视的矛盾:通俗而却又试图清高,迎合商业逻辑而又不敢抛弃新闻场标准,企图控制大多数的阶层而又玩风格。
对中国现在划分的十个阶层的提法(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在通俗化与细分化道路上左右奔忙的中国电视不得不面对这些阶层观众的趣味需求。
【电视机】
中国有了些钱的家庭今年都在谋划添置"等离子"电视,他们似乎觉得这种价格在上万的电器挂在墙上显然是上层社会的档次表现。但实际上,上层社会对电视并没有要求,他们完全可以无视电视的存在,的确,比较起小提琴、名流Party、红酒香槟,呆在屋子里闷看电视无疑是被上层社会遗弃的某种征兆。幸好,对长虹、TCL们来说,真正对电视机有要求的人恰好是中国现在家庭的主流,他们对换电视机有着换手机一样的热情,随之,对拥有电视机的数量欲望亦同样与日俱增,有个意图成就"成功人生"的家伙告诉我,他的理想是在沐浴间也放上一套等离子电视影音组合。电视机对这些人来说越来越像是一个家具的更新与升级的问题。一个明显的区分阶层的标志是,中上收入家庭从不会为电视机购置防尘罩,而贫下收入家庭总会在购置电视机后首先张罗此事。
【遥控器】
据说外国人都奇怪为何中国人用电视遥控器总爱加一个遥控器套,我们自己分析估计有以下几点:1、遥控器是样神奇而伟大的东西,所以要以敬神的态度来保护;2、怕坏怕摔,中国人的家里总是小孩总多,小孩不看重遥控器;3、认为没了遥控器就没了电视机,中国人经不起失去;4、怕沾油,中国人热爱在餐桌上按遥控器看电视。遥控器套显示着阶层的档次,这是大多数正在小康中的家庭的标志符号。
遥控器上0-9的数字中设定的电视频道也显示着每个家庭的阶级趣味,是的,因为遥控器所限,每个家庭选择的电视频道中其实只有十个可以一键完成。当然,现在遥控器上增加的"跳台浏览"功能,这成为单身者的最爱按钮,他们热爱在疯狂的转台中完成电视观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频道中瞎逛的人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正如小资、波波一样在增长中,而他们又恰好正是消费的新势力,增强节目特色优势、培养惯性收视与增强电视节目宣传力度亦随之成为电视台的当前的苦恼问题。当然,幸好(还是不幸?),中国不爱转台的家庭也非常多,这大多是中等收入家庭,因为他们并不在真正地看电视,因为他们在打麻将。
【电视台】
近年来,追捧凤凰卫视的中国知识分子无异都犯了精英主义的毛病,他们大都热爱这个在清晨就来早班车施展资讯轰炸、在中国各地进行史诗般的地理纪录、在午夜来三人行帮助催眠的电视台。深圳有一家地产代理公司的经理就曾向我描述过,那个凤凰台标旋出来的效果实在让人迷醉,还说他们公司的LOGO能不能也仿照这个效果来一下旋转再旋转?我更见过一个关心社会百态的家伙在上联众打牌的同时,打开凤凰的网站收听网上视频"锵锵三人行"广播,仿佛与他对战的三人是滔滔不绝的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除了广东,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仍然在中央台、地方台、城市台中选择其最爱电视台,由于观众细分工作的滞后,他们的人像仍然模糊。
【肥皂剧】
"肥皂剧"在香港又名叫"师奶剧",拖沓、温情、呢喃。守在电视机前的,除了劳累的家庭妇女无非便是热爱整天开着电视的中下层收入家庭。
"肥皂剧"在香港又名叫"师奶剧",意即给家庭妇女们在结束一天的劳累之后(时段在7:30-10:30)得到家庭的惠赐而享受的电视剧。中国大陆现在拍的电视剧也没有过多地在肥皂上弄文章,但仍然不失此词的特色:拖沓、温情、呢喃。很多地方电视台在电视剧的播放策略中,有着普遍盛行的一招:一晚连播几集,让观众泡肥皂剧一泡就是几个小时,整体收视显然不低,特别是那些自办节目不多的电视台,此招更显迫切。在此长时间肥皂泡沫下,其实可以显示守在电视机前的,除了劳累的家庭妇女无非便是热爱整天开着电视的中下层收入家庭,他们甚至凭此省下了租碟的金钱。由于题材关系,肥皂剧中也偶有蔓延到整个社会造成大规模文化讨论的作品,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和《性与城市》等,全城效应如《性与城市》更可成为大批城市欲望男女发生日常话题的源泉。至于,蹦蹦跳跳僵尸剧,又是给哪个阶级的人看的呢?
【体育节目】
体育频道是中国目前做得比较到位的电视频道,因为播映权很容易就可以拿到,观众也很稳定很容易满足。意甲、英超、NBA是中国观众最爱,当然这些体育节目都是中下层观众的醉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对抗的激烈程度、普及率、器材简易都与阶级品位成反比。是的,我们发现一个开杂货店的小店主看高尔夫直播赛事的几率会比打出"老鹰球"的可能会低得多。中国人热爱足球全民化与足彩的蓬勃开展不无关系,中低等收入者无疑成为此间投机的主力,这一切都会让足球(足彩)节目成为体育节目中收视第一位的原因。保罗·福塞尔的说法是?quot;越是身体剧烈运动的体育项目,越降低你的层次。网球、高尔夫球甚至保龄球要比拳击、冰球和职业足球赛更高雅。"这个标准用于大部分不懂网球的计分方法的中国人同样有效。
【游戏节目】
太多中等收入主流家庭夜生活的沉闷刻板让游戏节目成为近年来的电视节目大热,中层、中低下收入家庭绝对是各类游戏节目的忠实观众,这些节目无一例外地邀请一些与坐在电视前的统一阶层的人同样衣着打扮、会在同样的笑话场景前胡笑一通的观众在现场做笑声背景。他们还通常是来自同一单位企业,以企业形象的工作任务穿着可以为电视屏幕增添色彩的大红大黄大绿统一服装登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制造游戏参与感。至于游戏节目主持人,按保罗·福塞尔的说法是?quot;这类节目主持人越丑陋,对贫民的吸引力越大。"中国人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估计比他们会高,但以此想来,长脸、小眼睛、一边摸着耳朵傻笑的李咏,老问"你确定吗"长相极像小学老师的王小丫,站在李湘旁边比刘德华的鹰鼻估计还高一倍陪着傻笑的家伙,无一不经过中国电视台的精心而科学的挑选。
【天气预报】
中国"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能得第一,似乎是佐证中国仍然是一个"看天"生活的"农业大国"的最有效证据。而且,全国统一看"天气预报"反映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人的生活趣味、方式大致趋同。热爱看"天气预报"或爱屋及乌地爱上天气预报主持人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问过这样的话"杨丹主持天气预报我感觉是大才小用",凤凰的佳佳采用娱乐新闻的播报方式播天气预报,并在全球天气中使用背景流行歌曲,更是引来大群打工妹来信要求点歌。
【夜间节目与早间节目】
夜间节目与早间节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状态,夜生活的人少有能有雅兴在清晨时分爬起来为了陈鲁豫而赶"早班车",反过来亦然,早起的人也不会过问有个叫窦文涛的人每天凌晨的时候在节目中口若悬河。作为电视改革标志性事件的《东方时空》清早播出在近年逐渐走出观众主流视线外,虽《东方时空》多次进行针对性改版仍未见改观,有传播学专家分析,早间节目的收视主力军--城市中层,正在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挑战,与此同时,资讯爆炸时代更让他们陷入信息搜集的漩涡中,《东方时空》浓缩人生精华"显然不能与浓缩鸡精一样提起城市中层的兴趣。如果从阶层的品位趋向来分析亦然,比如说,现在城市青年们对那些有着忙碌的夜生活夜夜笙歌不到凌晨两三点不筋疲力尽入睡的人总是面露羡意,这群人正是城市青年生活的偶像。
【主持人】
像沈冰这种忽然闪亮亮相成为城市白领、有志球迷或无心观球的非球迷的心头爱主持人,这种闪电走红的个案日后恐怕将会越来越多。同时,像张越这种知心大姐的形象会继续深得中下层收入家庭妇女的信赖,像李霞这种晃头晃脑的MTV风格VJ也会在年轻人观众中受宠,而像《美人关》主持人野芒这种能调动全场女人兴奋点的形象自然会被所有中产阶层男人切齿同时深得中层女人的心……除了正档新闻播报,其他节目的主持人将不得不应对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观众口味的不同。
【电视广告】
没有那种人群比贫民更爱看电视广告,特别是中国当前的电视广告,"今年不收礼,收礼只收XXX"、"大宝天天见"和"真金不怕红烈火,XX DVD"都能挂在他们的嘴边成为口头禅。香港在午夜时段的电视广告会集中于安全套、啤酒、方便面甚至是针对年轻人市场的信用卡等产品,与黄金时段的大众产品广告截然不同,显示出电视广告对收视人群有着非常针对性的阶层分析。而这一点上,国内电视台及广告商仍然满足于滚动播出的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