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晨
培训既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职业人的新生活状态。但培训并非一本万利生意,它同样需要核算成本和投入。说不准什么时候,你也许就遭遇了"无效培训"甚至"伪培训"。
"今天你'pei'了吗"?别误会,这不是在股市里赔钱的"赔",而是培训的"培"。在"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就永远休息"的今天,职业培训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培训既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职业人的新生活状态。
去凯旋华美达做过培训的Lisa,神采奕奕地讲着三日收费五千的管理培训经历,"课间的点心很好吃,老师讲得很不错,同班都是公费的"一个星期以后,她又不无困惑地回顾这段管理培训经历,"记得当堂老师侃了很多东西,但是想想好像很多东西真的要用又都用不上。"并不值得奇怪,Lisa只不过是众多把昂贵学费扔进数百亿培训市场的人中的一分子罢了。
在培训市场火爆的背后,是"培训绝对是一种投资,可以带来巨大回报"的理念,而这种观念也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企业和职业人士所认同。据说,IBM在中国一年的培训投入就是1000万美元。对此曾有人提出减少培训支出的意见,但当时IBM表示:"如果我每年不花这些钱去培训,可能一年只能有4亿美元的收人;而现在,我们在中国一年的收人是8亿美元。"
调查表明,1991年全国培训机构是以政府类型组织的技能培训为主,数量仅4000余家,而2000年全国各类培训机构达到38000家。2000年中国的培训市场是100亿元,2001年是300亿元,2002年更是达到了500亿元之多!如此的数据,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也意味着更多培训公司的分化组合,名牌培训机构将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培训为学习?为文凭?还是只为名利场的交易?在培训产业如此火爆的今天,人们不禁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直面这个在几年之间以成倍速度增长到五百亿,并越来越多革新了职业人群生活观念的培训产业。
名利场生存
"它依山傍水,远远望去,好似一艘远航的巨轮,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培训基地有各类客房百余间,大小会议室11个,餐厅可同时容纳220人就餐,并设有豪华宴会包间,歌舞厅配有一流的灯光,音响;保龄球馆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另外,基地内还设有桑拿、室内游泳池等设施。"--这是一个培训基地的广告语。而在这样的描述里,你依稀就能看到培训产业的名利场光环。
奥德克培训的Jerry带记者看他们的教室时,不无自豪地说:"你现在看到的这些小教室都只是用来教英语的,而我们其他所有的管理或者潜能培训都是在宾馆或是度假村里进行的。"像名利场一样而不是像学校一样地培训,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学习方式的传统模式被打破了。
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这直接由培训生源所决定。不完全统计表明,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年龄以26-35岁的专业人士和管理者居多。其中中高层管理人员最多,约占一半;其余的则是企业一般职员。
所以顺理成章地,参加培训的人士的学习环境也要求向舒适的生活环境标准靠拢,而这其中大量的公费资助培训也使得这一要求更容易实现。比如在Lisa班上的40人当中,就有32人都是公费培训的经理人。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培训的地点越来越像度假村,培训的人群越来越高层。这个培训的"名利场"也自然培养出了它自己的一套观念方式,更多的人将培训看作是一种社交活动:在这里交结更多的同行精英以便将来交流,认识更多的名流以便将来合作;很多还未创出名气的小企业业主更是乐此不疲地穿梭于这些培训班之间,社交的功能远比学习的功能要大。
要奶酪,不要文凭
为了个人升值,也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很多国企或是外企的管理人士,都会自觉地去要求参加这种培训,而这也正是培训行业存在的意义所在。
2001年底,斯宾塞·约翰逊的一本《谁动了我的奶酪?》开始从中关村向中国其他各个行业蔓延。一时之间,各种各样的"奶酪"出现在书摊和培训机构的课程推荐里。文凭重要还是奶酪更重要些,培训给中国传统学习的价值观念出了一道难题。
有个准备出国的朋友说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在国外,报考大学时,学校都会把最近一次培训或者说技能培训挺郑重其事地放在申请表填写栏目中,而中国的研究生表格中则从来没有过这方面的单独栏目。"
一张薄薄的文凭从来都是中国传统式教育的目的和有用工具,但培训偏偏打破了这种教学方式。
"培训发的都是培训机构的证书,有些发的是国外大学的结业证书,看起来好像又是个洋学历,其实含金量根本没有多少,"曾经为通用等大型企业做过培训的Rick这样形容道,"培训机构如果做得像个卖证的地方一样,反倒毫无意义了。"
事实上,许多外企里的培训文化要比同类企业丰富的多。广州的培训师Bill举了一个简单例子。某个大型外企的一个普通员工每年就有两三千美金的培训费用,而一个主管级员工的培训费可能是5000多美金,这在一般的私营或是国企中是不多见的。而除了固定的培训预算以外,外企在培训态度上也表现得异常积极。
相比之下,很多国企在培训态度方面就表现的过于被动。Bill一说到某些听课时"叉着双手像个大爷"的国企学员,就有些愤慨,"他们只会找一些诸如培训的东西太过理论等理由。有时为了摆脱培训过程中的'麻烦',第一个赞成制定计划的人可能也就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它的人。"Bill这样说道。
谁来培训培训师
在一次所谓的"魔鬼训练"中,一位打着美国研究员、大学客座教授的所谓"保险大师"跟培训学员们玩了一个这样的游戏:谁上来跪着叫他一声阿爹,就赏给他100元--这就是去年发生在广东湛江一堂培训课上的闹剧。
从讲课费一小时1000元到1万元,在如此高利润的刺激下,那些没有太多底气的江湖培训师们就是这样借?quot;集中营"或是"魔鬼"的名头,进行着"伪培训"。在业界某些培训师中流行着"会侃就能教"的观点,所谓"把架势端出来,就能大胆地唬钱"。
"口才的优劣完全不是衡量培训师的基本标准。"北京的培训师黄先生说:要是培训师真的只要会天马行空地神侃就可以,那怎么没人请最能侃的北京的士司机去做培训呢?
培训师培训学员,那么培训师自身的培训由谁来执行呢,他们的资格又怎样认定呢?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中国培训行业里的培训师,基本可以分为学院派和企业派。学院派主要是指在大学管理学院里较有口碑的教授,而企业派则是指那些有过多年企业实战经验的培训师。在人数上,后者占优势。但是,由于开办培训课程的企业只需要拿到营业执照,而培训的资格认定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所以国内的培训师的资格并没有硬性的指标,也谈不上什么资格和考核的问题。
实际上,很多没有资格的培训师,就是以炒作某种培训的方式来做"伪培训"。据说,很多"伪培训班"用自己的员工作"托",其自己的员工"扮演者"就接二连三上台"分享"自己的体会。曾经有个多次听过课程的学员,问及一名"扮演者":怎么每次都是这些套话?该扮演者竟一时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与此相关的一个笑话是,在广州奥德科的课堂上,就曾经有个大学教授,因为无法"抵挡"学生的五十多个连续问题,而被轰下了讲台。
有效监管和总体环境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伪培训"的泛滥的重要原因。
在一直做兼职培训师的Mike眼里,每个合格的培训师都应该有一个标准,首先要有相关专业的高等学历,然后要至少有7年的企业多个部门的相关工作经验。而真正衡量培训师优劣的还是培训师自己能否"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思想。
"一个优秀的培训师之于培训就像指挥家之于乐队演奏,他是一个核心。他们不但有自己精通的专业,关键是还具备培训所需的专业技巧。一个培训如何从热身开始,如何组织小组讨论,如何穿插游戏活跃气氛,如何重复学习、加深印象,如何总结、结束培训都有一些艺术和技巧。
警惕无效培训
在你根本无法预计你会得到怎样的回报之前,你愿意用培训的方式给自己投一次资么?
1999年的时候,Jack去北京某著名高校参加了高级经理人管理班,每个月有10天的集中学习,一共上半年课,仅仅学费就要4.6万元。但只上了1个月的课以后,他就实在受不了那种冗杂而不切合实际并且毫无案例的课程了。Jack回忆说"我是冲着那块牌子去的,但是着实感觉上当受骗了。"这个砸了钱却又没有结果的培训,就是培训行业里的一个培训顽症,即所谓的"无效培训"。
美国的一位培训师说,培训的规律是:70%可能只是无效培训,只有30%才是真正的有效培训。这也印证了中国关于培训方面的一句古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而实际上,目前有一部分企业看别的企业引进培训,自己也盲目引进,不管谁来培训,只要热闹就行。
"应该说,如果能在培训过程中更多地给予培训者一种文化和素质上的善意影响。这种培训就是有效的。"北京的培训师黄先生说。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无效培"的往往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些培训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在台上讲,却毫无互动或是考虑过教学效果的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总是带着老式的观点去看待培训--老师就是应当比他们厉害,所以只是被动地接收,这等于什么都没有学到。
专门从事培训的北京万国学校副校长宋昊分析:"有效的培训肯定对提高被培训者技能有益,而无效培训是教育和技能相脱节的。培训,最关键地是教会员工如何学习,而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
培训不是假大空,培训也不是去度假或是旅游,培训是一种积极改造自身思维和生活工作方式的途径。"培训即生活,生活即培训",越来越多的人将它当作是新型的学习、社交乃至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许就像Jerry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都是一个火把,那么你经常需要用培训去点燃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