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怀旧文化车轮战:上海下台,北京开唱

http://www.sina.com.cn 2003-04-16 12:03   新周刊

  文/玛法达

  2003年一开年,北京的文化界再次唱响了城市怀旧的头场。1月,在王明贤、张永和等重量级的建筑师的策划下,有众多王牌摄影师包括知名画家参与的"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月坛北街上的六箱建筑交流中心举办,主要是将北京城门、城墙、城楼的历史照片用当代的形式重新加以展示,并对其中已经消失的城门、城墙进行数字重建。在展出的现场,有一面墙专门空出来留给北京市民,邀请大家在上面填充自己存有的图片和记忆。展览免费开放,并力图在以后的1个多月里,推广成一次全市人民共同参与的活动。

  怀旧的北京

  这场缘自于北京城25片旧城保护的新规划的忆旧,在北京的文化界存在已久,舒乙、冯骥才等文人学士都曾是呼喊的主力;2003年是北京冲刺2008年奥运会的大作之年,一系列城市建设的大破大立在所难免。作为计划之中又势在必行的事,正如六箱建筑交流中心的执行经理蔡峰所讲的:怀旧,只是以中立的姿态,让大家去感受和怀想。到了2008年北京的规划将趋于成熟,整个城市形态也将趋于稳定,今天的破立都将成为过去,如同过去的历史成为今天的记忆。同以往或愤怒或哀伤的情绪相比,如今的人们面对城市记忆平静了许多。这一点,从此次展出的形式和众多参观的群众留言即能看到脉络。

  除此以外,1、2月,北京电视台《荧屏连着我和你》节目连做了4期怀旧系列;中央电视台的《朋友》栏目也为传统相声连作了2期节目;在三联\风入松等知名书店的显要位置,黄永玉重画的水浒和众多经典老书的重印再版,不时印入眼帘......就连米兰·昆德拉的新书《无知》也写了个怀旧的主题,赶了趟"巧"车;北京最时尚的聚首之地--"老而弥新"的后海,今年的声势也是无人能及......一时间,从文化到商业,从专家到大众,整个北京城四处弥漫着怀旧的气息。

  据说因为嗅到了这股怀旧的味道,有地产商打起了兴建北京"新天地"的算盘,让北京的怀旧气氛像上海一样,通过具体实物的刺激,长盛不衰。

  城市怀旧的基本模式

  近些年怀旧在中国是见怪不怪,像感冒一样,隔一段时间要病发一次。说是打发贫乏的生活也好,说是怀古寄哀思也罢,总之,都属于常备项目。

  怪的是,一个人的怀旧算是"感怀当年",打个喷嚏即可发生;一群人的怀旧那就叫"追忆历史",基本属于某一时尚风潮转换期的典型征兆;至于一个城市整体陷入的怀旧情绪则完全堪称"创造奇迹"。

  也正因为是规模庞大的怀旧"奇迹",城市怀旧的内容固然层出不穷,基本形式和内涵却相当有限。从零敲碎打到集体出击、从时尚演绎到文化传承、从物质追忆到精神怀想……北京的城市怀旧轨迹(除了细节上的微小偏差)由此同1、2年前的上海怀旧风并无二致:

  在北京,寻根的文字层出不穷、体现老北京风味的小吃开始落户名店、代表老北京特色的服饰涌上街头、所有那些演出老北京剧目的剧场都开始高朋满座……至于当日的上海,一样是铺天盖地的旗袍店\老家具\旧上海的老歌\老挂历......包括高潮和落脚点也都是一样的,都是"传统+西化"的版本。惟一不同的是,把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换成了北京的老胡同。

  就这样,经过时尚产品的挑头、文化产品的跟进,整个城市能够调动的物质环节纷纷上阵,不断膨胀、相互刺激和满足的欲求逐渐融汇成一个怀旧大卖场,贩卖的内容无非就是:旧上海/老北京。

  下一个,谁怀旧?

  2003年的上海不再是一个怀旧的上海,在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之后,现今的上海是一个生机勃勃、直冲向前的上海。那股子浸入骨髓的怀旧情绪也自然而然地化作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陪衬,它止于怀旧而致力于给更多的外来者提供梦想。

  与之相对的北京,经过了2001、2002年的激情燃烧、城区也扩建到六环,此时此刻重温所剩不多的物质回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怀旧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综观上海和北京的城市怀旧潮,共同的背景都是大城市的新形象转型,积极的成分更多一些。在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一破一立之间不但存在着历史和未来的博弈,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现时的精神风貌。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城市怀旧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催生了一大批文化产品,缅怀历史打捞传统的同时又给城市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它也创造了一大群"文化战士"或者说对城市文化传统最坚定的捍卫者。在这整个过程里被开启的还包括一种可复制的怀旧模式,它隐讳而强大,可供紧接而来的下一个城市模仿然后出新。

  所以,北京的怀旧风会刮多久,会刮向哪里?有没有更深意义的延伸内容出来?看看上海的今天就知道。当北京越来越近地接近2008年,世界级大都市的刺激有淹没一切的可能。现在,不过是接受刺激前的短暂缓冲,将能够保留的保留下来,供给刺激消失后的下一次缓冲。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城市怀旧的风潮下,何以上海比北京先成气候?又是时尚和经济实力的反映?那么,下一个怀旧的城市会是谁呢?是刚送走罗大佑的广州还是重新整顿气势的西安?但不管是谁,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不会是深圳。

  在深圳,只会有怀旧的时尚,不会有怀旧的城市氛围。因为归根结底,一个怀旧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

  北京上海怀旧元素对照表

  北京胡同VS上海弄堂

  走长安街和逛南京路都不是怀旧,穿胡同走弄堂才叫怀旧。怀的原因不仅仅因为他们是这个城市独有的,还因为他们都属于正在消失的。

  北京四合院VS上海筒子楼

  同北京的四合院相比,严格地讲,上海筒子楼除了那股子艰难的生存气息,并不具有建筑学上的意义。

  北京天桥VS上海石库门

  逛天桥、看杂耍是老北京人生活的乐趣,如今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都只落下以实物忆风景的局面,失去了社会学的内容。

  北京马褂VS上海旗袍

  这是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北京的长袍马褂是定了型的印记,在每一出茶馆老戏里必唱无遗;而上海女人的旗袍则成了整个中国的畅想。

  北京后海VS上海新天地

  作为炙热的人气聚集地,一样包含了各种代表城市形象的元素,一样融会了众多东西方风格的场景,一样演绎了一场流行和怀旧纠缠的时尚速递。

  北京解放前VS上海30年代

  同上海局限在30年代风光岁月里的怀旧不同,北京的怀旧风刮的很是宽泛,主要的基点落在了解放前未扩建的老北京城上。

  北京古色古香VS上海洋味十足

  北京的老北京体现的都是中国的味道,同样是20世纪30年代的旧场面,北京是城门城墙城楼,上海是舞厅酒吧雪茄。

  北京记忆展览VS上海怀旧PARTY

  作为文化重地,北京的怀旧形式以文化市场的卖力为主,而上海,各类重现旧风光的PARTY更为抢眼。

  北京旧书新卖VS上海忆旧文章

  逛逛两地的当红特色书店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异,北京三联书店里触目可及的多是一些老书的重新包装;上海的季风书店中却比比皆是追古思今的忆旧文章。

  北京男作家当道VS上海女作家领舞

  不得不承认,王安忆\陈丹燕\程乃珊三个上海女作家为它的怀旧之风出了不少力,这样的娘子军在北京并不多见,连写《寻找老北京》的老外都是一位男士。而且,致力于挖掘老北京的作家尚未出现。


新周刊网络版第151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