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
在三毛最喜欢的季诺漫画《娃娃看天下》里,有一个十分关心时事,天天都听收音机,满怀正义感而为全人类忧愁的小姑娘--玛法达,当地球上有哪个角落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玛法达就只有举着一块橡皮在地球仪的那个部位一通猛擦,任何"正义感"和所谓的"正当性"在她那儿都变成了被预先悬置的问题,对她来讲,最直觉的反应就只有:拒绝一切战争!
如今,云集在世界各地的反战人群基本上也就和这样单纯却坚定的玛法达一样,而他们手中的橡皮似乎也就是在各种形式和层面上愈渐沸腾开来的反战文化。
"怀疑一切"的精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反战文化一度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潮。而在此之前的战争文艺里,个人英雄主义、至高无上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正义感一直都还可以统领一切。
二战之后的雷马克写了《凯旋门》,海明威写了《永别了,武器》,是他们把人们对战争的反思第一次推到了最根源的地方,也就是说:战争的本性就是灭绝人性,战争的残酷也就在于可以在任何时候为着最抽象的意义牺牲最鲜活的生命。个体生命的尊严感也就是在任何一种形式的战争里必须无条件地响应号召、变成炮灰……
反战文化的内涵,也由此不再是简单反对某一次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它反对的根本就是"战争"这样一种最极端的暴力形式。二战时期,征对法西斯的暴行,盟军的抵抗更多地显示出了正义感十足的悲壮。但是,经历了朝鲜战争和越战,经历了无数因民族文化冲突、因国与国利益纠纷而引至的流血战祸,所有的现代战争却越来越显示出所"战争意义"的缺失,显示出所有那些政治性煽动的虚妄乃至欺骗。
在很多美国人的记忆里,越战永远都不会遥远。当58000名美国士兵战死疆场,越战也就引发了迄今为止最波澜壮阔的反战青年文化运动。在这场席卷全美的青年运动里,反战主题和摇滚乐有了最完美的结合。1965年当越战爆发,披头士的唱片一夜之间就在美国狂卖二亿张,随着战争的日益升级,以鲍勃·迪伦、琼·贝兹为中心在全美三十多个城市,在巴黎、伦敦等世界大都会也都掀起了反战歌曲的热潮。接下来,奉行非暴力的佩花嬉皮士带着天真、丰盈而极富感染力的友善,游走在世界各地。到了1969年,在那一届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有至少四十万年轻人虔诚地聚集,他们和所有那些为反战而高歌的摇滚英雄一道空前狂热地祈求着"爱与和平"。
莫里斯·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一书中不无精到地回顾说:"60年代留给后人的不是一场群众运动,而是指向军事和政治领导者的一种深刻的怀疑态度,特别是在战争与和平、官方的谎言和腐败上。"也正是这样的怀疑主义巩固了反战文化的基础,奠定了反战文化的精髓,那就是:用怀疑来剥除一切对战争的矫饰,甚至抵御包括"爱国主义"在内的各式庞大名目的诱惑。
"反战文化"的流行化
据英国BBC电视台的统计,最近两个月以来,随着美国和伊拉克关系的日趋紧张,全美乃至全球反战的示威和游行都呈直线上升趋势。在上个月的华盛顿、旧金山以及西雅图这类大城市就有近千分之十以上的民众参加了反战示威。
越战时期很多经典的反战歌曲如今都重新回荡在反对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示威队伍中,在反战示威的人群里,也可以看到很多越南老兵和前海湾战争老兵的身影。在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反战示威里,有相当一部分反战文化的符号是被不断重复和一再强化的,一如鲜花、笑脸和马丁·路德金。一位曾经组织过越战时期反战的美国人就不无感慨地说道"现在和越战时期不同了,那时我们还需要给出反战的理由,现在我们只需要用示威的方式将所有的东西强调一百遍!也许,我们真的可以阻止战争的发生。而在越战时,我们却早已陷入战争的泥沼……"
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也使得反战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回应。很多关于反战的主题网站都预备了大量的报告、传单、照片、海报以及乐曲可供下载,网上论坛也成为反战言论的最佳集结。总部设在伦敦"独立媒体"(indymedia.org)网络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汇集了青年们关于反战的新闻、评论和相关文化链接,每天光新闻报道就有数千条之多。
另一方面,在上世纪60年代末越战时盛行的传统的反战形式,如讲座、演说、现场诗歌朗诵等都大为流行。在中学、大学校园和许多时髦场所随处都张贴着各类反战集会的海报,街头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反战涂鸦。就连一些电子商务网站也乘机做起了反战的买卖,新兴设计的反战招贴画、一早就被公认的反战文化符号纷纷被印制在杯子、T恤、文具、台历上,四下售卖。而书店、音像店也借机推出了反战书籍、反战音像品的专题促销。
惟一的起点和终点
对于那些一贯坚持反战立场和人文关怀的艺术工作者来说,眼下的状况还多少有点滑稽,因为:反战在美国,在所有其它那些敏感的欧美国家已然像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表述和日渐时髦的标榜。就连那些从来就只会满口嘟囔着"baby,oh,baby!"之类无病呻吟的流行偶像都会跳出来在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貌似漫不经心地来一场"反战秀"。
当有人终于忍不住拿今天的反战文化潮和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那一场相互比较,一种被迅速流行化的"反战文化"也就此显示出新的危机--这已是一个解构的时代,反战文化也不免被解构与糟蹋的危险,当它终于变成了一种流行或现象,它真正的丰富内涵往往也就被缩减为几句并不真正触及深层的空洞叫喊。
1970年8月,意大利著名的反战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齐采访了巴西红色主教埃尔德·卡玛拉。埃尔德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埋藏着法西斯的种子。有时,它永远埋在那里,有时它却会发芽。"的确,战争是不需要胚胎的,它就生长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而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和意识去改变自身的内在结构,那么就永不可能要求外部结构真正的改变--也就是这段话,揭示了反战文化真正且惟一的起点和终点。
反战经典之电影篇
文/捕风
1、《西线无战事》
本片荣获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被誉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以简明精练的手法写活了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男主角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鲜明地表达出反战主题。这是透过一个德国士兵视角描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此之前并没有人这样深刻地描述过战场上经历的精神幻灭……在德国,该片曾被禁映长达20年之久。片尾,男主角曾试图伸手捉住一只蝴蝶,但是炮弹落下,一切沉寂,只有报告上不动声色地写着:今天,西线无战事。
2、《残暴的人》
被誉为德国新四杰导演之一的施隆多夫1996的作品。片中的主角亚伯是个绝对的和平主义者,他的思维中没有丝毫暴力的阴影,他甚至无法应付来自孩子的恶意报复。战争中被俘的他由此也能跟敌对方友好相处,但真正的冲突性也就发生在一群将被训练为战争机器的德国童子兵和亚伯之间,亚伯永远也无法将这群孩子带出武力和仇恨。结尾的部分,战争在一个深夜里打到了学校门口,孩子们做着最后的殊死抵抗,在一片炮声和硝烟中,亚伯顽强地肩负着一个孩子突出重围……亚伯希望他们可以真正走向自由。
3、《现代启示录》
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干脆把战争描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黑暗之路,一条不归路。科波拉用了近乎"实况纪录"的冷峻影调不动声色地表现着一种荒诞感,影片的风格也由此走向夸张和华美,以强烈的表演色彩、铺张的叙述方式呈现了千百种战争所引发的疯狂。片中的科茨上校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人人都想从疯狂之极的世界中得以解脱。在科波拉看来,世界上的恐怖与杀戮从来没有消湮。
4、《全金属外壳》
库布里克在《全金属外壳》里先用前半部分详细描述了一群海军志愿队员在失去理性的教官的带领下所经受的残酷的野营训练;后半部分则是这些已被彻底洗了脑的士兵们在战争中的经历。一切都悲惨而令人心痛,战场上所有那些荒诞可笑的细节也就此显出莫名的况味。当战斗间隙两次穿插了越南妓女向美军士"拉客"的情节,在诸如讨价还价、生殖器规格的争吵里,被无限放大的就只有战争本身的荒谬。
5、《生于七月四日》
《生于七月四日》是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野战排》,最后一部是1995年的《尼克松》),这部片里斯通用相对平实的语调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充满爱国激情的运动员罗,自愿参军,奔赴越南。战争生活却使他日渐陷入迷惘和混乱,战后半身瘫痪的他在一段噩梦般的放荡生活之后,也终于选择了用余生--坚定地反战。"我爱美国,我爱美国人民,但是,我不爱美国政府!"当罗把反战和无政府主义并置,战争的神圣性也就得到了新一重的消解和质疑。
6、《广岛之恋》
原著杜拉斯,由阿伦·雷乃导演的《广岛之恋》讲述了弱小的个体经历如何对抗历史和战争的横行无忌。片中的法国姑娘因为爱上德国士兵而被关入地窖,还亲眼目睹情人的惨死。几年后的她又在一片废墟的广岛遇上了一位同样饱受战争创痛的日本男子。此时此刻。爱情的本能也终于无力对抗昔日的梦魇,她最终选择了离去。战争的阴影就是这样深重而无形地给个体生命打下了残酷的烙印。
7、《第二十二条军规》
这是根据约瑟夫·海勒同名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而来,而和约瑟夫·海勒齐名的冯古内特也有一部《第五号屠宰场》被改编成了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影射了整个战争中被颠倒过来的黑白,被完全混淆的理性和非理性关系。虽然电影版很难涵括全书的丰富内蕴,但总有一些画面让人过目难忘,比方说,男主角在目睹了战友血肉模糊的死法,就赤裸着身体蹲在一棵树上,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鸟而在战场上消失……超现实的画面暗示着全部的存在的荒谬。
8、《无主之地》
年轻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的这部处女作分外巧妙地把波黑战争浓缩为一个克族士兵和一个塞族士兵的个人对峙。在个体的层面也就揭示了战争的起源所在。而人们心中盲目的仇恨,惟其盲目,所以有着不可救药的可悲。在一个又一个戏剧性的高潮里,我们还逐一反思了现代战争所有的参与者,从冠冕堂皇但效率低下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到自负而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总之,这是没有任何说教成分,将最黑色的幽默与最尖刻的讽刺混合一起的冷静展示,在充满反讽的无奈情绪里,战争直指荒谬。
反战经典之音乐篇
文/malahula
1、《Blowin'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
"要独自走过多少的远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白鸽要飞越多少海洋,才能在沙滩上安息?炮弹还要再呼啸几时,才能真正销声匿迹?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还要抬头张望多少次,人们才能看到蓝天?当权者还要再长几只耳朵,才能听到人民的哭声?还要有多少人死去,我们才会真正醒悟过来?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随风而逝……"。鲍勃·迪伦的这首歌和他的《A Hard Rain's Gonna Fall》(大雨将至,)、《Masters Of War》(战争的主人)、《Knockin'on Heaven'door》(敲开天堂的大门)一道被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的"反战四部曲"。迪伦自己也成为当年反战运动的一面旗帜,就是近年来老了的迪伦也都一直会应邀出现在某些意味深长的反战场景中。如今,在西方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中已经出现一?quot;迪伦学"(Dylanology),他的歌词也被当作诗歌入选了美国许多大学的文科教材。
2、《Give Peace A Chance》给和平一个机会
1969年,列侬与大野洋子结为夫妇,也发表了他的第一首个人热门歌曲《给和平一个机会》(Give Peace A Chance),这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反战歌曲,也充分彰显着比其它人都更为积极明确的姿态与勇气。这也是列侬关注现实、不断推进爱与和平的梦想的开始。1970汇聚在白宫之外和校园之中的反战青年们就曾一遍又一遍齐声高唱列侬的《给和平一次机会》,而满怀对一个新世界的希望和信念。披头士正式解散后,列侬陆续推出了《Imagine》、《我不想当兵》(I dot't wanna be a soldier)、《战争结束了》(War is over)等歌曲,反战的主题一直贯穿始终。《我不想当兵》是最直接的,整首歌也只有4句歌词:我要向母亲说,我不想死、我不想起飞、我不想哭。
3、《The Unknown Soldier》不知名的士兵
历来内幸而沉溺于个人精神世界的The Doors在1968年7月推出了他们的第三张专辑《Waiting for the Sun》,这当中一首《The Unknown Soldier》第一次成为了The Doors最著名、也最直露的反战歌曲。其实,Jim Morrison就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但写这首歌时他已经毅然与父亲断绝了关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Jim Morrison一面在歌曲中痛斥战争对年轻生命的肆意挥霍时,他的父亲一面继续高升海军少将,并在太平洋指挥着一支海军航空兵。The Doors的《The end》后来还成为了大导演科波拉反战巨作《现代启示录》中的经典配乐。
4、《Sunday Bloody Sunday》血色星期天
U2一直就在用音乐呐喊:要和平,不要战争,而在北爱尔兰首都Belfast的一场演唱会上由Bono首度公开献唱的《Sunday Bloody Sunday》就标志着他们终身以煽动反战情绪为己任的开始。在U2的歌声里同时凝聚了纯感官的共鸣,也一直勇于触碰万众关心的政治议题。他们的第三张专辑《War》和1983的《Under A Blood Red Sky/腥红天空下》都被誉为惊世巨作。最富戏剧性的场面之一发生在1998年4月,对北爱统、独分持不同立场的两大党终于签署了一个和平协议,U2和Ash也共同举办了支持该协议的演唱会,U2除了激情翻唱列侬的《Give Peace a Chance》,Bono更和两大党首携手唱起了《One》,"we are one/but we are not the same /we get to carry each other/carry each other/one",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撼动人心!
5、《Tommy》汤米
The Who作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青年文化的代言人之一。他们是以最狂野的现场演出著称,在演出过程中疯狂的捣毁乐器也是由他们开创的。同样是在激动人心的1969年,The Who合唱团推出他们第一部大型的摇滚经典歌剧《Tommy》和同名音乐专辑。《Tommy》是借着一个叫汤米的小男孩的成长经历在剧中传达出反战、反对一切传统教条的主旨。汤米在一次大战后出生。他的父亲在战场上失踪了没见过他,他的母亲在战后也交了新男友,汤米是自己长大的孩子……音乐中就充满了对一个饱受身心创伤的男孩深切的怜悯。1975年时Ken Russel将其拍成电影搬上了大银幕。The Who还有两句令人难忘的名言,充满"60年代"的趣味,一句是"我想在变老前死去",另一句是"不要相信30岁以上的人"。
6、《The War is over》
民谣歌手一直是活跃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支创作力量。菲尔·奥克斯在1968年就写出了一首非常深刻的反战歌曲《战争结束了》,与之相类的还有另一位民谣女歌手琼·贝茨。她一直是反战的积极参与者,还在1972年底亲身深入河内。另一位乡村歌手梅尔·蒂利斯的歌曲《鲁比不要把你的爱情带进镇里》,也用清新中透出忧伤的曲调描写了从越南战场归来的老兵们的困苦,这首歌后来屡屡被翻唱。顺便还要提及的是国内最早被大家熟悉的美国乡村歌手约翰·丹佛,《我们制造武器干什么?》是他为数不多但颇具影响力的反战歌曲之一,表达了他对朝鲜战争和越战的质疑。
7、《Bornin the USA》生在美国
勤勤恳恳的摇滚老将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从警察乐队到多年单飞一直都乐于为民请命,他的歌曲中也一向不乏政治因素。《Bornin the USA》是他最被广泛传唱的发展歌曲,歌词大意是说:他有位朋友参军,现在人已经惨死他乡,妻子却还在苦苦守望……现在,他的手里还正拿着这家人的合照……
8、《The Wall》《迷墙》
Pink Floyd的《迷墙》主题是丰富的,Waters的创作概念既透出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又充斥着对未来、对明日恐惧颓废的心态,而其中的反战意识更唤起了当时广大人们对越战强烈的不满。这也是Pink Floyd事业发展的顶峰。在The Wall发表的四年后,即1983年,乐队又制作《The Final Cut》,依旧是Waters个人偏执狂式的黑色主题的延续。其主题更明确地被宣称为是: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阵亡者的安魂曲。这实际上也是Waters题献给他在二战中阵亡的父亲Eric Fletcher Waters的纪念。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Waters1992年发表的个人专辑《Amused to Death》,在这整部唱片里不仅贯穿了其固有的反战意识,还更加强烈、犀利地批判了现世的混沌和污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