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思坤
"我这个人其实很难写。"从那些关于李志恒与实力媒体的报道中,我看到的确实只是一些浮在人心之外的事实表象,关于企业,关于他如何辉煌的业绩以及他的治人之道,只让我看到一个CEO的工作片断。而我相信,这个不止一次向采访者提及自己多么难写的人的心中,一定是深藏着他对自己洞悉人生世事且能成功掩藏内心的骄傲与自得。
当然,他有足够的资本为自己骄傲。1996年,这个被誉为"台湾媒体策划第一人"的男子,经过在欧洲总部的一番游说,以极小的投入在大陆一手创建了实力媒体,而那个时候的中国大陆,几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媒体研究和媒体购买。如今,在中国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前50家公司中,至少有30家与之亲密接触,而当初43个人的公司已经发展到近500人且还在不断的壮大中,每年的营业额超过50亿,实际利润过亿……如他所言,他是一个让老板完全放心的人。不仅如此,他自认为是一个让员工放心,让家人安心和让客户信任的人。对于肩上所扛着的种种责任,他举重若轻并沉醉其中--是的,他喜欢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安全。
应该说,眼前的李志恒并不是一个能让人过目不忘的人,相貌普通,声音喑哑。而作为一个曾经做过媒体如今又每天和不同的媒体打交道的高层领导,面对我有关媒体业务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敏,毫无疑问是相当职业的,这时候的他,语速很快,目光专注。而一旦话题转向内心,他却变得迟缓起来,语速放慢到有时近乎喃喃自语,抬眼盯住远处,仿佛和心一起努力寻找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曾经学文学的他非常注意遣词造句,他在意于语言所能传达感情的精确度和语义的逻辑相关性,更有趣的是,他还不时地为采访者预置话由,并期待着对方按照他的方式去提问。而当采访过程并不能完全如他所愿时,他竟能于采访的间隙直率地提出来,要我一再追问。我不禁哑然失笑了,他在享受我给他机会"思考以前从没被问过的问题"并为此而滔滔不绝的同时,还不忘要控制我的思想和行为。我甚至怀疑他说他管人的最大诀窍之一就是"给人空间",当然,我更倾向于另一个解释就是,他太自信了,太相信自己是个强者。尽管他一直擅长于在感性的率真和理性的深谋远虑之间寻求平衡,而那毕竟只是一个内心较量的最终结果,其间的过程并不总是完全受控的。
一切都是因为有人
李志恒的头发很有意思,黑白相间,据说得自于父辈的遗传,然而,相对于一个43岁的男人来说,怎么也算是"华发早生"。他说他喜欢现在这个样子,没有想过要去把它完全搞黑或者完全搞白。这合乎他的性格,他不仅内心充满矛盾也喜欢矛盾,喜欢在矛盾的两极中寻找平衡。
在李志恒传给我的个人简历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平衡于理性和感性之间,文人出身却自视更像商人。"中国的儒商们往往喜欢向人展示自己儒雅的一面,说自己更像一个商人无非是自信于自己的职业化,或者,至少这样会显得与众不同。无缘见识现实状态中的李志恒怎样专注于做一个商人,在我们不到三个小时的谈话中,我倒是深切地感受到他身上典型的文人气质。他淡定乐观的外表下,有一抹深层的感时伤怀。在谈论起一些人与事时,他投入的表情甚至让我不时想起"悲天悯人"这个词。
对事理性,对人感性,是李志恒对自己的评价。"对事,我常常很快就能做决定。因为不做决定就无法行动,不行动就不可能产生经验,没有经验你就不可能学到新东西。但是,对人,我的决定从来都下得很慢,因为我相信人是不断地在变的,你应该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一家如此大规模的4A公司,他们居然从来没有主动炒过人。这里不得不提实力的另一个佳话,即这里的所有员工是没有任何上下等级差别的,打扫卫生的阿姨和其他所有人一样,只要工作出色都可享有出国休假的福利。
"以人为本"的主张放在实力不像是一句口号也不像是为了作秀,而更多地像是李志恒的一个情结。他说,他喜欢研究人,喜欢和人打交道,管理不是别的,而是管人,离开了人,管理者就什么也不是。我想,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的贫穷使得他能够以平常心和平等心去对待所有的人。他喜欢看到别人的优点,就像他喜欢说This is life,并将所有人生的无奈归于这句话的名下,而他却可以因此而腾挪出一颗无比宽容和敞亮的心。他网罗了很多被认为是"奇奇怪怪"的人,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他得意于自己的慧眼。如何人尽其用,为每个人提供最好的舞台,是李志恒经常要琢磨的事儿,而他的工作是"给他们当观众,为他们喝彩",他深信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不断的肯定的。他爱才惜才的心情溢于言表,我禁不住为他担心,这过度的"宠爱"将如何应对那些不可避免的错误。"我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错误而开除人,那是公司必须交的学费。我关心的是他会从中学到些什么。而我们也确实曾有过员工因为失误而损失掉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当然,这样的事情不多,否则我们也活不到今天。可是,说句实在话,这些钱搁在我这儿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他来说却会是心里的一个刀痕,你说到底是我需要安慰还是他更需要安慰?"
看着他诚挚的眼睛,听他说这番话,我真的觉得有几分感动。而他向来是一个愿意不断地制造感动的人,为员工,为妻子,为女儿,也为自己。
我总是觉得时间紧迫
李志恒有三个玲珑可爱的女儿,分别是12岁、8岁和5岁。每个女儿出生,他一定会给她们录像,一定会上街买当天的报纸。他用录像来记录女儿们的成长过程,如今给大女儿的录像已经拍了一百多卷,他说,等到她18岁的那一天,这些将成为他给女儿的一个礼物。有时间的时候,他会不停地编辑这些影像,奇怪的是,每一次的编辑让他惊觉的竟是时间对自己的无情剥夺,而那影像中其实往往根本没有自己。
他的确是个对时间过于敏感的人,连他选择定居的城市--北京--都和时间有关。在他的眼里,北京不仅是一座会下雪的城市(冬天出生的他喜欢雪),更是一座四季分明的城市,他喜欢来的时候绿叶满枝去的时候却满目苍凉所带给他时间的流逝感,他喜欢不断地有东西在提醒他:时间紧迫。北京有这样的禀赋,而上海却不是,他认为那是一座年轻人的城市,而他已经不再那么年轻。
他收藏关于时间的种种印记,一张ticket,一条珠链……他将这些纠缠着记忆的时间残片装在一个盒子里,也将他的感时伤怀藏在内心最隐秘的角落。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他坚韧,他用11年的时间去追求他最爱的女人,而他们历经十几年的婚姻仍然让他觉得历久弥新;在一个颂扬日新月异的社会里,他怀旧,他抽了15年圣罗兰香烟,因为其中记录了年轻时的他把它推到亚洲市场的辉煌战绩……
然而,如此怀旧的一个人却行动如风。他的工作日程永远排得满而又满,我们的第二次见面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4点,而那一天除了公司开会,他竟然安排了6个约会;他从不把今天的工作留到明天,哪怕再晚他也要处理掉平均每天两三百封e-mail;他奔忙于北京、上海、广州、台湾以及香港之间,他说,早上醒来,他常常会问自己,我在哪里……
一个不停与时间赛跑的人,总想创造出求胜的奇招,我想,不断变化就是他企图挣脱时间束缚的诡计。李志恒求变的举动有时近乎疯狂:员工被不停地从一个team换到另一个team,有时候北京团队的十几个人会被突然挪移到上海……员工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断变革的环境,在李志恒看来,要想在变化飞快的中国市场上立足,自己没有飞快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就这样,李志恒像是一张被时间之箭拉满的弓,对岁月和故事的追怀只能增加他向前冲的勇气。
没有人真的了解我
我问他,长期这样,不觉得累吗?This is life--还是那句话,但无奈显然超过了豁达,自认为不是一个平凡人的他却渴望着平凡人的生活:不必要做不喜欢做的事,不必要见不喜欢见的人,和家人在一起,陪孩子一起成长……可这一切,对他来说近乎奢望。
在香港成长、在台湾受教育的李志恒来到大陆,有着比谁都更强的适应力,他已经完全能够自由地流转于传统的人情文化与现代的契约精神之间,去配合,再去开拓。有时候,他甚至沉迷于"江湖",实力用于激励员工的四条原则:诚实,不断学习,团队精神以及相信永远有更好的办法,他都喜欢用一个很"江湖"的说法予以定义--四大"帮规"。他被人称为cowboy,而他也十分得意于这个称谓,他的侠肝义胆换来的是"至少有不下二十个人愿意为我两胁插刀",但是,令他伤感的是--"没有人真的了解我"。因此,面对我的问题"你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吗?"他显得难以回答。
他将之归结为:高处不胜寒。因为作为一个领导,有太多的秘密不可以去说,有太多的人心需要他去揣摩,有太多的话他要去辨别真伪……所以,他孤独。可是,作为一个领导和作为一个男人,他要时时处处让人觉得安全,觉得有依靠,他甚至不能说他孤独。他说,他总在研究别人,在想着怎么样给别人爱,他细心到甚至能够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他关心的人的小动作。可是,他却不太能接受别人给他的爱,"对我来讲,被爱好像比爱要难得多。"说这话的他微蹙眉头,有一丝挣扎飞快地从眼中掠过。我想,在一个自视强者的辞典里,是只有给而没有拿的。
我注意到他喜欢戴墨镜,问他,他说是?quot;喜欢戴墨镜的人多半是一个observer,喜欢在黑暗处观察别人,而这样让他觉得安全,因为他不会被别人看到。而且,他多半喜欢扮酷。"他笑,"你不觉得我很酷吗?你在分析我的潜意识。是的,我是一个observer,而且我喜欢扮酷,并且要让所有的人知道我很酷。"末了,他加上一句:"其实有多少人真的希望自己完全透明呢?"
面对面
《新周刊》:实力媒体从去年9月开始由媒体转向传播,即整合营销,你是怎样判断市场时机的?
李志恒:应该说,整合营销有一个全球化的趋势,我们把它带到中国来,是符合世界的潮流,是给我们客户的福音。目前的状况是,一,人们的生活日益多元化,他们的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接受的资讯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二,广告的本身发展也经历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无限有效到现在受众对它的排斥和免疫。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给品牌铺路,而是如何有效地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投入感。所以,我们通过赞助活动,通过演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到达消费者。
《新周刊》:其实整合营销在国外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而国内的一些4A公司也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做"品牌管家"之类的说法,你觉得实力胜算的把握在哪里?
李志恒:概念是早有人提出了,可是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们的长处就在于我们对消费者的研究和了解,同时我们又熟悉媒体。现在的消费者市场越来越细化,没有一个笼统的需求,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分析他们的需求。
《新周刊》:这样的工作看似市场调研公司做的。
李志恒:对,研究方法永远只是一个工具,而数据可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你怎样去解释和分析。
《新周刊》:你们由媒体购买转向营销传播,这其中是否也有媒体代理利润摊薄的原因?
李志恒:全世界的企业都面临这个问题,你看冰箱彩电为什么降价?我们也一样。我们搞集中购买就是为了扩大规模,增强价格竞争力。但是我们也遭遇了国内媒体三级价格制度的不公平竞争。而我们只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支出就是人员工资,我又不想降低他们的工资,也不想无谓地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这样的话,我们就只有不断地扩大规模。从1996年到今天,我们的员工已经增长了近十倍,但是,我们的利润并没有增加十倍,所以,我的压力还是挺大的。
《新周刊》:我看到贵公司内部人员的一篇论文,把实力Zenith的这个Zen解释为禅,你同意这种解释吗?
李志恒:Zenith最早的得名来自于欧洲总部,是"顶峰"的意思,但实际上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一个音,听起来好听,不像中国人这么在乎它的意义。《新周刊》:那你作为实力媒体的中国创建者,你是怎样创建它的意义的?李志恒:我想还是"顶峰",我会要求我们一切都做到最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为他们带来最大的获利率。
《新周刊》:要求最好的结果会不会让你们觉得累?
李志恒:如果你在做你感兴趣的事情,你会觉得累吗?我们都不觉得累。当然,这里也不排除有个别人他不小心推错了门,进来了,他可能是会觉得累。但我们的共同目标是,要把实力建成一个伟大的公司。
《新周刊》:什么意义上的伟大?
李志恒:第一,它能够让所有的人都happy,就是它的员工happy,它的客户happy,它的投资者happy,它的供应商happy,还有它的社会happy。第二,它special,它能够在行业内起一个模范的作用,让别人向它学习。
《新周刊》:你2008年以后的计划是去办一个教领导学的学校,为什么是2008?
李志恒:一是,我想留一些时间给自己给家人,我现在已经6年时间没怎么和他们在一起,6年,已经太长了。另一方面,我认为2008奥运会是最大的一个project,我一定要亲自参与,干完了以后,我想不会有更大的事情引起我的冲动了。第三,我也确切地知道我自己的极限在哪里,要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作为一个CEO,很多人知道什么时候要往前冲,可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往后退。所以,我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培养接班人,让公司不断地发展。
《新周刊》:为什么要办学校?
李志恒: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人不知道怎么当领导,我要专门教那些像我一样的孤独者怎样当领导。而我一向认为我是一个太幸运的人,我得到了太多,人不能光想着自己,我愿意为这个社会,这我的祖国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喜欢当老师的人常常是表现欲很强的人,你是吗?
李志恒:(点头)我是。
李志恒实力媒体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曾工作于台湾麦肯光明、李奥贝纳及精信;1996年,创建中国第一家专业媒体代理机构--实力媒体,为宝洁、诺基亚、可口可乐等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媒介服务;1998年,实力媒体赢得中国第一届最佳媒介代理;1999年,在他的策动下台湾实力媒体成立;2001年,出任实力媒体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带领实力媒体从专业的媒介代理走向整合行销传播代理,并再次荣膺亚太年度最佳媒介代理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