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白
造物主说,给你的就不要浪费;尘世中的人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市场给出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答案:二手经济。
如果你问:"在二手市场上能够买到什么?",你得到的肯定是一个反问:"在那里你有什么买不到?"从一张小小的邮票到一栋高耸的大厦,从上世纪甲克虫老爷车到刚刚面市的奔4电脑,从球王贝利浸着汗水的球衣到美国的F16战斗机……你都可以买得到,甚至能"买"到"二手男人"(离过婚的男人的美称)--如果婚姻也是一个市场的话。
所以,全世界的二手供应商们很想联合做这么一个广告:"二手,老少咸宜,男女咸宜,贫富咸宜;二手,永远不会让你们失望。"在如同美国大片一样展示了精美繁多的二手产品之后,末了还深情地加上一句:"相信我,没错的!"
二手不等于贬值
在美国硅谷讨生活的中国学人中传唱着一首自嘲的歌曲:一进硅谷,双眼发毛。二手旧车,东奔西跑……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如此自卑,在国外买卖二手货物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了。
有一个英语词汇就很能说明这一点,"Garage Sale",给它起个中文名字还实在不大容易,因为它是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尚无类似交易。直接翻译就是"车库卖东西",意译则是"车库贱卖",而经常光顾这里的中国人为了说起来顺口且中国人易于理解,就戏称之为"丐垃圾"。想"Garage Sale"的人通常会在当地周末报纸上登一则小小广告,并在车库或过道摆放好打算出售的物品,这样,一间临时旧物小商店就算成立了,只等顾客上门就可开张。有些物品虽然是旧物,但仍然有使用价值,有些其实是全新的,只因卖主用不上,便想便宜地让给能用上的人,所以价格有时候就成了可有可无的事儿。在Garage Sale几乎能够买到所有生活用品,服装、电器、园艺工具、书籍、儿童玩具等等,应有尽有,而且绝非"垃圾",因为如果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人们是不会拿出来卖的,只会把它们扔到垃圾箱里。
其实,一件旧的东西是不是垃圾并不是拥有者主观就能决定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这里互相增减,对于卖者来说,一件用品在手里的使用价值降低,就会产生一定的交换价值,与其不用,不如卖出;而对买者而言,因为自己有了对某件用品的使用需要,就会产生购买的欲望,价廉物美,何乐不为?
时间也并不是物品价值的追命杀手,不同使用价值的物品在时间面前所遭遇到的情况也不相同。一个古董的使用价值极低--谁会用一个唐朝的瓷碗吃饭呢,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其交换的价值就越高;而使用价值高的用品,比如电脑,时间越长,随着其使用价值的降低,交换价值几乎丧失,说不定白给人都没人要,但如果电脑转换成为"非使用品"(比如苹果电脑的早期经典产品),那就价值不菲了。
面对稀缺性进行选择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而价格是稀缺程度的度量。供求决定一切,所以,二手并非意味着贬值。一张成本不到一元的黑胶唱片,因为它不可再生、没有替代品,厂家并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而加大其产量,所以,导致它在市场上的价格可能是数千元呢!
学学孔子的二手经济学
"什么是成本?"芝加哥学派的阿尔钦教授常常在博士论文答辩中微笑着提出这个天真质朴的问题。当时许多一脑门儿智慧的准博士被问的要么目瞪口呆、张口结舌,要么云里雾中、不知所云。成本就是你所放弃的东西。换句话说,你选择做某事所引致的成本,就是你为了做该事所放弃了的其他事物。
而当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苦口婆心向学生传授边际效用时,此时的学生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答道?quot;在经济学中是狗尾巴摇动狗身子。"名师出高徒,学生进一步阐明,摇动需求理论中价格与数量这个狗身子的是边际效用那条狗尾巴。
阿尔钦教授说,成本就是放弃;萨缪尔森教授说,边际决定需求,需求决定市场;而二手产品商(他们可不都是小角色,不仅分布在全世界的家庭车库、拍卖行、网络中,还活跃在股市、银行和军火市场中)则说,成本是会沉没的,就看你怎么打捞了。
就像日益变得聪慧的经济学学生一样,二手货也从一个"不值钱"的代名词完成了经济社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蜕变。
中国古时候有个楚国人丢了东西,却一点都不悲伤。别人都很疑惑,他解释说,已属沉没成本,注定只应忽略,后悔何用?况且楚国人失,楚国人得,东西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又何必悲伤?孔子听说后感慨道,"如果把楚国两个字去掉就好了";而另一位大智慧的老子则说:"把人字也去掉就更好了"。对于物质资源,我们虽然还达不到"老子经济学"思想的地步,但能够得到"孔子经济学"的精髓,也是二手经济的幸运了。
"不懂得放弃就不懂得收获",这句很像是三流诗人蹩脚诗句的话,其实也是一个经济学道理。一台新买的电脑价值2万多元,花费了你几百份鱼香肉丝和生力啤酒或许还有欠女朋友的无数鲜花的代价,但新鲜劲儿还没过,新一升级款式的电脑价钱才1.8万,而且还打出广告说你的那款电脑"加上2000元就可换一台",真是窝火啊。于是你决定在这一年中不买新的电脑,直到你至少收回部分投资。
这样一思考,经济学家就发笑,因为过去的决策是已经"沉没了的成本",这些成本不可能在原地得到救赎的。如果有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被收回,具有理智的人只能忽略它。德国人就曾经弱智地忽视了原子弹已经被美国费米的科研团队抢先研制出来的事实,自己仍抱着已经沉没掉的成本死死不放,这甚至导致第三帝国的灭亡。所以,你现在应该问自己的惟一一个问题是:那台新款是否值得你追加投资,如果是,就买;如果不值得,就不买。
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一件东西一旦有了所有权,就几乎注定有了沉没成本。还没开的新车只要有了交易的手续,市场上就会给它打个七八折,幸灾乐祸的买主才不理会原车主在一旁顿足捶胸呢,哪怕你方向盘都还没有握热。二手货因为有了沉没成本,其边际成本自然就降低了很多。买了一辆新的汽车你要考虑是不是再买一些配套的音响、装一个漂亮的自动窗,而二手车的购买者的预期期望要小得多,"既然是二手的,实用就行,实在不行,扔掉算了,反正也不值多少钱"。
打捞沉没成本其实很简单,就是算大账不算小账。聪明的德国政府1马克就卖了4万人的一个大型企业,既解决了企业的经营困境,也化解了失业等社会问题;而美国国防部则把淘汰的旧战机卖给其他国家,既赚取了国防经费,又省了保养维修的开支……这些都是"二手供应商"的典范。有了这些聪明的卖家,不知乐坏了多少精明的买家呢。
永远是一桩不平等的交易?
一对夫妇带着小孩去看电影,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如果小孩啼哭不止,就可以退票。当电影开始之后,夫妇两人感到极其乏味,于是对望一眼,"把宝宝弄哭"--从而机智果断地挽救了"沉没成本"。
如果美国生产飞机有比较优势,而法国生产葡萄酒有比较优势,那么,二手货相对于一手货物的比较优势则来自于它本身特有的自然禀赋明显,在交易市场中,这些比较优势就化成了"狗尾巴",从而带动了整个二手交易这只"狗"的生机盎然。
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是以一定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对二手经济来说,就是在自身条件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找到最满意的二手货。
但就像经济学家所说,完全开放的交易信息和完全竞争的交易模式只存在于经济学课本之上。市场上二手经济的信息可没有"电影院事件"中这么透明,所以其交易起来也很特别。相对于需求而言,消费者的偏好更多决定了二手货的价格。在二手市场上花费几百元买到价值上万的二手货在市场上屡见不鲜,所以信息在二手交易中更是弥足珍贵,拍卖行、二手交易网站等等的存在,正是人们愿意为购买合适的二手货物而自愿付出一定的信息费用的一个例证。
购买二手货物的价格隐含了二手货物的质量信息。二手车的价格越低,其买到次品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但这也正是二手的优势,考量自己的眼光和运气,自己承担风险,其中的乐趣和实惠都靠自己来掌握。二手货物的搜寻信息成本相对来说要更多一些,但额外的搜寻成本导致了最终买到真正物美价廉的东西的可能性上升。
经济学有个案例说,陈先生拿了一把旧式的摇椅到跳蚤市场去卖。他愿意以100元的价格卖掉它,如果价格低于此他宁愿不卖,但是他希望卖到200元;李太太到跳蚤市场来,计划买一把这样的椅子。她希望只付100元,但是准备最多付到200元。他们两人讲价、谈判后,最终以150元成交。但是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都不高兴。陈先生抱怨卖价太低了,李太太则抱怨买价太高了。
对此,斯蒂格利茨评论道:"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这种抱怨是自相矛盾。如果某人自愿地同意做一笔交易,这说明他认为:这笔交易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做这笔交易至少也比不做这笔交易要好"
所以,我们可以遵循斯老的高见说,二手交易和所有交易都是一样的,"永远不平等,但可以双赢"。都"双赢"了,我们还能奢求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