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白
对于社会资源和商品的合理配置,除了"看不见的手"是不是还需要"看得见的手"?如果效率和公平是市场经济的两只兔子,那么是不是追赶其中一只就意味着放弃另一只?
日前,国土资源部的一系列举措让人们的目光再次关注到了地产界。人们还在忙活着分析、揣测"别墅类土地供应叫停"的紧急通知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随后举行的全国"关于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会议就发出了明确的信号:房地产市场将伸出土地调控之手。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地产理性年"敲响了晨钟。
国土资源部利用司有关人士解释道,从保护资源和满足中低收入者购房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停止别墅类土地供应;而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则表示,房地产确实已经过热,但相对于其他相关的政策,限制别墅用地的政策不应更早出台。
市场经济就是"配置资源"的经济,但正如经济学著名的那个假设(已经在市场经济中被实证为定理)一样,"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社会资源和商品资源皆是如此。道路是稀缺的,纯净水是稀缺的,火车票是稀缺的,住宅是稀缺的,甚至王小丫和崔永元也都是稀缺的。怎样在市场经济中兼顾到效率和公平,让人人行皆有其道、住皆有其屋、喜欢皆有王和崔,似乎总让人感到"此事古难全"。
资源的悖论:是否意味着成本的浪费
"有位头戴鸭舌帽、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站在一座两层小楼的一层屋顶上,双手正抡圆了一柄大锤,向二楼的房墙猛力砸去。墙的外立面已经掉下一大片墙面砖,斑斑驳驳露出里面的灰色墙体?quot;这是一张引人注目的新闻照所描绘的景象,尽管只有几句话的文字说明,但照片却生动地展示了青岛拆除豪华别墅的一幕。
基本经济学的规律是共同的,就像是物理学的规律是共同的一样。苹果离开树枝就会落在地上,资源被利用就会有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一篇有关中国经济的文章中也着重分析了中国持续高速发展之下面临着一个共同的的资源悖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存在着稀缺性,必须做出选择。资源是有限的,把资源用于某一目的就意味着不能把这些资源用于其他目的。"
家住北京北郊的李先生对此有深刻的感触,在一年以前,他早上7时驾车出发,8时以前便能赶到位于市中心的单位上班。而最近,上下班的堵车成了他最烦心的事。为了能准时上班,他不得不提前半小时出发。即使这样,他也不敢保证能在8时之前赶到单位。经济的发展使李先生有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但道路的拥挤却使他感到烦恼。
和李先生同样被堵的经济学家刘伟却不这样看,在他眼里堵车是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如果一个城市没有堵车,那它的经济也可能凋零衰败。"二十年前,经济发展的标志是"林立的烟囱",而现在则是汽车和房地产等支柱产业,甚至高尔夫球洞。有研究显示,2002年高尔夫在中国内地有3051个球洞,平均每35亿元的GDP拥有1个球洞,中国内地省市的GDP和高尔夫球洞的相关程度为89%。
中国历时20余年的改革带给老百姓两大变化,一是城乡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二是人民中贫富差距的拉大。按照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理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中国人民总体走向富裕的必经阶段。需求引导生产,新兴阶层的产生必然带动社会资源的集中利用和商品资源的高端消费。
矛盾也由此显现:上海的私车车牌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贵的金属",低于3万根本就别想拿到,这个价格甚至达到了一辆普通桑塔纳车价的1/4,但道路的增长和汽车的限制仍然没有根本解决堵车问题;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让其开发面临艰难选择,一面是开发商追求利润而开发高端房产,另一面却是大量的房屋空置;消费时代的来临使商品资源大量涌向上层购买群体,引来奢侈消费的浪潮,而公共资源的保护程度仍很落后……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分析道,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正在缩小,公共产品和公众福利正在减少,普通百姓的活动空间正在受到挤压。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普通公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别墅的倒掉:是否意味着更多人有房子住
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广州的彭磷基委员提?quot;空置房低价卖给贫困者",可以达到"三赢"的目的,既解决了贫困者的居住,又可让开发商收回成本,还可减少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委员的热烈响应,纷纷建议将之形成正式的文字议案。但也有专家提出疑义,"如果政府(介入),是否有管得过宽的嫌疑,可能主要还是靠市场来解决。"
房地产理性之年的一系列举措也是如此。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政府和各种社会舆论导向,一直都在主张把改善人民总体居住水平作为房地产开发工作的宗旨,但已经市场化了的房地产行业,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持续的高房价显然是受到了有力的消费支撑,也就是作为主要目标群体的富裕阶层对它表示了接受。买房的人在不断买房,买不起房的人怎么也买不起房,虽然这很无奈,但却是现实。
那么,限制别墅的建造能否调整房地产的结构呢?"由于别墅属于高端产品,新政策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大",北京大学不动产研究鉴定中心主任冯长春和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说,别墅类土地供应叫停,将促进现有别墅和中高档公寓空置房消化。但在这次住宅产品结构调整中,现有的高档住宅可能因为需求的原因引发一轮"炒作"。而且,如果监管不力,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
"所谓房地产的理性之年,当然难免有'规范'动作出台,但最根本的还是想方设法继续支持房地产发展(这方面显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保持其大好增势,万不要被'泡沫'或者'过热'的流行说法迷了双眼,为保险起见而强行打压。"长期关注房地产的经济学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赵晓博士评论道,"在不该翻烧饼的时候翻烧饼就会夹生,果真如此,那就是'理性之年'最不理性的结局了!"
我们经常会用一辆名车的价格等于多少普通工人多少年收入总和来进行比较,但是否就意味着少买一辆车就可以让工人多增加一些收入呢?有经济学者就分析道,市场对各层次需求的满足是自上而下的,即在现有的条件下,各种市场资源总是先用来满足高层群体的需求,然后再满足中层群体的消费,最后是低层。是不是强?quot;给穷人建房子"、"限制私车数量"等等,要看市场现有资源达到哪个层次。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博士介绍道,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不是人人都有房子住,商品房所针对的购买者也是少部分人。一般情况下,别墅豪宅针对的是高收入群体,公寓针对的是中等收入群体,而廉租房则提供给低收入者。其中,廉租房是由政府提供的。
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作用,与别墅用地叫停相对应的对经济适用房开发的鼓励即是其中一项。但和别墅有其问题一样,经济适用房也有它的困惑。建?quot;别墅化"、买者"富人化"、监督管理"失控化",使国家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也使人们对所谓的"经济适用房"感到"看不懂",不知道什么人该怎样才能住上经济适用房。北京红石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说:"收入透明化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很难让建设部或者建委这样一两个部门,去清楚地调查出他的家庭收入去年到底是多少。如果他出具了一个年收入6万元的证明,说他的家庭收入就是6万元钱,要判断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据了解,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规定来确定中低收入者,以致目前经济适用房的销售还是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和任何市场上的行为一样,宏观政策的调控也是市场的一部分,都要参与市场的博弈,都需要有规范的制度,也同样要符合市场的规律。别墅用地叫停与经济适用房优惠、限制汽车数量与提高停车收费、征收高消费行业高额税金等等都会对市场产生连带效用,从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资源的分配。但愿望和结果中间仍隔着"市场"这个巨大的距离,最终能否达到目的,需要在市场中接受检验。
配置的困惑:是否意味两只兔子都要追
"市场决定资源的初次分配,追求的是效率;政策部门决定资源的再次分配,兼顾的是公平",钟伟博士在讲了经济学的一个常识后无奈地一笑?quot;但政策部门在前者存在'与民争利'的情况,而在后者有时则表现得'力度不足'。"
如果公平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两只兔子,是不是会在追赶其中一只的时候而错失了另一只?
市场通过效率来追求公平,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过程中的资源成本浪费。经济学课本上的例子是生产牛奶的厂商宁肯把牛奶倒进海里也不肯减价卖给人们,现实中的现象是开发失误的地产商宁可花费另一笔资金把卖不出去的楼房炸掉而不削价处理,还有私人汽车的高速发展反而导致了交通时间成本的加剧、工厂的建立对公共环境的损害……这些都是人们希望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感性认识,也是宏观调控资源的依据之一。但对于厂商来说,这些都是其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之一。
经济调控政策也有其成本和风险,因为在市场经济中,任何行为都要由市场效果来衡量。钟伟博士说,决策部门在市场中并非就比企业家聪明,下判断时一定要谨慎和客观。比如在房地产的调控中,出台相关政策无可厚非,但在调查和研究依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价格有时会误导判断,如果向购买者调查,肯定会得出"价格过高"的结果,因为买方的意愿永远是"价廉物美",希望购买成本越低越好;而商家则会表示"物超所值",因为卖方的意愿永远是利润越高越好。所以,如果用消费?quot;普遍反映"作为政策出台的依据,就会偏离经济学原理的基本常识。
该由市场做的都交给市场已经是共识,茅于轼对此阐释道:"可分的资源由市场来调配,不可分的资源由政府来调控。政府和市场都会犯错,但相比之下,市场所犯的错误更小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