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晨
这边厢,2月23日麦迪逊花园里的格莱美,3月24日柯达剧院里的奥斯卡和年底瑞典诺贝尔,一派万众瞩目的景象;那边厢,却也有几拨人,在人头蹿动、热火朝天地忙着评选着自己的奖项:你有格莱美,我便有跟着格莱美的"金火鸡";你有奥斯卡,我便有抢着奥斯卡的"酸草莓";你有诺贝尔,我便有更诺贝尔比拚想象力的"搞笑诺贝尔"。
谁没看过热泪盈眶之后的欣喜若狂,谁不知道说完"我的上帝"之后就要说"谢谢你们",谁猜不出泣不成声之后一定是雷鸣般的掌声;如果一切都不出所料或者是太过严肃,那就欢迎这些彻头彻尾的娱乐分子们把他们的杰作带给这个正待开始的2003吧,毕竟,反其道而奖之的奖项意味着的总是对既有成规的反叛和新意十足的颠覆。
"搞笑"同"诺贝尔"的搅拌泡沫
不要嘲笑这些把"文学奖"颁给"正确泡茶说明书",把"物理奖"颁给"黑洞成为地狱可能性"研究,把"数学奖"颁给"大象表面积测量"研究,把"生物奖"颁给"外星人与绑架关系"研究的15个疯狂的评委。2003年,当诺贝尔正忙着回顾过去一年中的数学、生物、和平、文学等一系列奖项的时候,却又冒出了这样一帮忙着相同事情的人--"搞笑诺贝尔"(IG NOBLE PRIZE)的评委们:他们中有麻省理工大学的教授,还有哈佛大学的学生,严肃报刊的著名记者,甚至是一些真正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学者们。而从1991年开始,每年秋天的哈佛大学Sanders剧院就成为了那些具有非凡想象天分人群的狂欢乐园了。
"搞笑诺贝尔"奖项始于剑桥大学的一本幽默科学杂志《不可能研究杂志》(The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简称《冒泡》(AIR)。根据这本杂志的自我陈述,它的内容中"有1/3是真正的研究,有1/3则是胡编乱造,另有1/3则是读者很难区分的东西"。对着剑桥的这个名号,没人不觉得这本1994年才算名副其实成立的杂志是个科学的奇迹--娱乐自己、娱乐剑桥也娱乐科学。《冒泡》杂志在剑桥里埋头苦干,印刷版和网络版《冒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不亦乐乎地追捧,以至于最后主流的科学杂志,譬如《自然》、《科学》、《新科学家》和《科学美国人》等杂志都忍不住要经常的转载些"奇思妙想"的"科学泡泡"了。"科学并非都是瓶瓶罐罐的单调调配,其中充满着希奇古怪而又非常有趣的各种可能性。"《冒泡》让科学外的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而这也成为了它创立"搞笑诺贝尔奖"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在"搞笑诺贝尔"评奖标准的内容中,他们坦白地将先决条件公布于众,"竞争'搞笑诺贝尔奖',要求这个作品或是研究成果首先要能让人捧腹,其次还需要它能够引发人们更多的其他灵感?quot;用科学的语言来说,"搞笑诺贝尔"的奖杯是献给那些很有创意,却又暂时或是基本不可能被实现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注意:他们坚持的宗旨,不是NOBLE的为了"和平和进步",而是IG NOBLE的为了"拯救不寻常的天才创意")。
酸草莓大战小金人
1981年的OSCAR一如既往地满不在乎、牛B自负,"早一天评出有什么用,对着干的酸草莓怎样都没人看";可2003年的奥斯卡明星们都在暗暗紧张,千万不要提前一天,便错走进了另一个万众瞩目?quot;奥斯卡榜单"--"酸草莓奖榜单"。有最佳当然就有最差,"酸草莓"的创始人约翰·威尔逊搭着明星们的顺风车,在好莱坞里娱乐得不亦乐乎。
"奥斯卡是个小金人,可酸草莓是个裸体的小金人",20几年前创立这个奖项的作家约翰·威尔逊先这样自我调侃道。一个天生电影狂外加些愤世嫉俗的个性,我们其实应该庆幸,只有一个约翰·威尔逊,只有一个"酸草莓"。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加到这个"指手画脚"的有趣电影运动中来,从1981年起,约翰·威尔逊就开始组织着一群人,在每项奥斯卡公布的前一天(比如入围名单和获奖名单公布的前一天)抢出同样类别上的相反奖项。而这个根本无法和柯达剧院真正媲美的Tinsel小镇,竟也渐渐吸引了路透社和CNN、ABC、NBC、CBS等一些美国主流电视媒体的报道和青睐。好莱坞有多少泡沫光环,酸草莓就可以有多少根挑剔的尖刺。在不知不觉之中,酸草莓奖居然也慢慢成了世界电影迷们公开调侃好莱坞或是奥斯卡的另一个权威。
大制作、名导演、性感、暴力……谁都进过这个要命的榜单。1986年的乔治·卢卡斯刚刚崭露头角,大片《天降福星》就被拉入最差剧本, 1991年的布鲁斯·威利斯成功完成自编自演的第一部大作《哈德逊之鹰》也不幸入选最差影片,前车之鉴里还包括上世纪40年代的劳伦斯·奥立弗,70年代的比尔·考斯贝,80年代的凯文·科斯特纳和今天麦当娜或是波姬小丝之类的大红人。当然,在酸草莓里谁都比不过席维斯·史泰龙,这个被称为"演技差到无人想提"的肌肉男人凭借29次提名,17部烂片和9次获奖而顺利成为"20世纪最差男演员"。所以,按照国际惯例,史泰龙应该在38个国家537位评委的监督下,众望所归地得到9个全手工8毫米胶片轮状奖杯(注意外有镀金!黑市价格竟达4.89美元!)。
第12个金火鸡的音乐嘲弄年
关心各大搞怪奖项的人们都知道,"金火鸡"同"酸草莓"同样的直接,同样的刻薄。这个由八卦小报《国家问讯》一直支持主办的奖项,瞄准所有的公众明星,电视,电影,音乐,一齐炮轰。而这其中,又以音乐金火鸡奖最为出名。到2003年已是第12届的该奖项,每年都会在年初各大奖项如火如荼忙着评选的时候倒打一耙。没有不敢说的明星,没有不敢骂的词语;更何况是他们已经在报纸和网络上铺下了足够的场面来叫板严肃的奥斯卡或是格莱美。
十几届来,"不听权威听民间"一直就是"金火鸡奖"热热闹闹的重要原因。每年的金火鸡官方网站上,都会有超过几千名的网民热心地给各种明星投票。而在过去的2002里,"金火鸡"又在流行音乐奖项上大获丰收。这一年里有太多流行歌曲或是流行歌手了,他们平庸、低俗而又夸张,绝对应该理直气壮地拿到这个民间的金火鸡奖!也没有人会真正同情他们,谁让他们真的絮絮叨叨,吵吵闹闹,却又招人讨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