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什么人去什么地方

http://www.sina.com.cn 2003-05-08 13:50   新周刊

  文/张震

  据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可以用楼盘、购物场所、读物甚至餐具来给人分类的时代,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放到旅游这个话题里,便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旅游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而旅游者的趣味也因为旅游人群的分化而日见泾渭,什么人去什么地方,那些我们熟悉或全然陌生、我们去过或未曾涉足的旅游景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了社会标签的功能。

  经典景区:平民的游乐园

  如果你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确定一个旅游地的经典指数,那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其人气指数,这两个指数的正比关系一方面显示了经典景区持久不衰的号召力,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它一如既往的平民化本质。一般而言,所谓经典景点常常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地方,它们具有最为广泛的知名度和公众认同度。在前往其中任何一个地方做亲身体验之前,人们通常已经在教科书、名信片、电视风光纪录片以及邻居的观光相册里无数次领略过其风采,这种陌生的熟悉感使绝大多数人确信它们足以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并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况且,平民阶层在旅游上大都有很强的计划性,早做打算不单单有利于他们存钱,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迫不得已:毕竟,要他们在九寨沟与张家界之间作出选择是一件太难的事。所以,从每个黄金周官方或媒体公布的十大风景名胜中去选择旅游目的地,不失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安全做法。

  很显然,对于那些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来攒下一笔游资的中下层平民而言,每一次出游都类似于一次隆重的购物,物有所值是其最为基本的消费原则,而要满足这一点,除了不得不花的常规支出外,能否验证他们已有的知识或想象几乎成了考量其出行性价比的惟一指标,而最能满足他们这方面要求的,恐怕只有那些经典景点了。

  阿瑟·B·肖斯塔克在其《蓝领生活》中针对美国平民阶层的旅游趣味的一段评论其实也适合中国的同类阶层:“平民阶层倾向于选择这样的观光体验,它们必须能够验证那些他基于这种物有所值的景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而不是与哪怕小说里的事物相冲突的知识。”选择原则,平民阶层的见识决定了他们一般会拒绝那些他们常规知识和想象之外的景点。他们不喜欢冒险,而把注意力和金钱全部投在风景名胜点的量的积累性观光上,多看几个旅游手册标明的不可不看的景点是他们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消费需求。这正是旅行社最乐意也是最擅长提供的服务,而他们遇到的最多的投诉也集中在这一点上。比如我们可以在长城、故宫、黄山、九寨沟、张家界、桂林或者周庄看到他们匆忙而又亢奋的身影,但我们绝不会在这里第二次见到他们,他们确信这些已经看过的地方即便风景再美,如果花钱再看上一次,那肯定是一种浪费,更何况“五岳”还有两岳没有去过呢,而“四大佛教名山”就差一座没去过了。

  西藏与香港:两极之旅

  迄今为止,西藏仍然是中国少数几个可以让你和大多数旅行客区别开来的地方中的一个,首先当然是你的经济实力和你的身体状况,但最重要的却是时间和趣味。对于一个朝九晚五每年只有在三个长假才能跟团出游的工薪旅游者而言,西藏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远方。7天对于游走西藏而言只是一个笑话。总体上看,那些去西藏的人基本上都是些自由职业者——如果不是,也应该是可以随时辞职或每年至少享有一个月以上带薪假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线路在高原雪域漫游,对于他们而言,西藏是这样一个地方:她有着国内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异域化特质,所以去西藏可以避免与那些“素质不高的旅客”为伍;她有着一个未被大众化的广大疆域,其风光常常超出人们世俗想象的范畴,所以,任何只专注于景点的观光陋习在这里都没有市场;她有着极端严酷的自然条件以及那种只向苦行者敞开的胸怀,所以,那种只适合享受城市的高收入度假者最为推崇的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旅行,在这里将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看上去,西藏只适合那些对精神生活有要求的人,这些人从整体上讲基本不属于目前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他们一定程度上具有波西米亚人的某种气质和某种布尔乔亚式的情调,他们对所谓精神价值的那种偏执态度和故作清高的姿态以及拒绝一切大众化流俗的挑剔作风,表现在旅游上,便是像逃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他们可能根本从未涉足的所谓“经典景点”——就是贴钱他们也不会去。他们身上那种不爱受人管束的特点令他们永远不会跟团观光,他们相信跟团旅行会暗示出他们的无知和智力上的懒惰,而独自旅游中的奇遇与冒险会比常识对人生更为有益。他们在去西藏以前会读尽所能找到的全部西藏读物,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回来后写出一本自己的西藏游记。不排除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因附庸风雅而吃尽苦头,但到西藏去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要不然,那么多现在还不具备条件的背包客也不会把去西藏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了。

  相比西藏这个精神的圣地,香港则是另一极:物质天堂。很多年以前,艾敬那首曾引起广泛共鸣的《我的1997》就已经给这个城市抹上了一层物质化的享乐主义底色。香港游从20世纪80年代的探亲到90年代的购物再到今天的休闲,其主题之变在很大程度上与内地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相呼应。

  的确,中国内地游客那种以观光为核心的旅游观,使得一般说来没有景点可言的香港对于一般平民阶层的旅游者缺乏吸引力,而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去香港买打折货的诉求渐渐失去卖点,现在,香港在成为了中国内地旅游者前往东南亚、澳洲甚至更远的欧洲等地观光的过境站的同时,剩下最后一个卖点——其实也是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就是东西方交融的国际化大都市风情。撇开那些双休日持往返通行证在粤港两地穿行的亲友团和在各大卖场一掷千金的东北阔佬,香港最为稳定的内地游客资源就是那些可以称之为白领的大中城市的写字楼精英。看上去,他们个人与香港具有非常相同的精神气质:不同程度的国际化背景,有专业能力但不愿意吃苦,典型消费主义者,外型中庸而内心狂野,且对个人生活的品质都有着一种近乎挑剔的要求。他们并不太希望通过前往香港旅行来拓展视野,而只是想借此稍稍调整一下自己僵化刻板而忙碌的生活,且更强调解压和放松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香港游对于他们来说基本缺乏观光意义而具有非常明显的休闲化的消费色彩。他们对香港的海洋公园之类观光例牌全无兴趣,而那些较有特色的酒吧、书店等则是他们相对固定的去处。同样,他们对若干年后将要落成的香港迪斯尼也是嗤之以鼻,因为届时大量流入的内地平民游客将会使充满休闲色彩和消费情趣的香港游变得索然无味。当然,如果大量的中国内地平民届时已经具有了如此强劲的消费能力去香港玩迪斯尼的话,那么,这些白领们也应该可以选择东京至少是台北去度过一个休闲的假期了。

  欧洲:中产的天堂

  也就在两三年前IT最火的那阵子,这个圈子里所有最牛的主大都在其35岁退休计划中安排了一个相同的度假地:地中海。这令人想起了19世纪的欧洲。那时,全欧洲阔人们最理想也是最高档的度假地也是地中海。地中海北边沿西班牙、法国及意大利一线铺开的里维埃拉海滨堪称王公贵族们的人间天堂,相比较而言,今天的IT精英关于自己退休生活的想象可能要更为丰富一点:在里维埃拉的某一处海滨别墅外的沙滩上晒太阳,不远处港口停泊着以他的爱女的名字命名的私家豪华游艇。当然,如果他觉得闷了,可以乘自己的直升飞机去尼斯、蒙特卡罗或者巴塞罗那热闹一下……

  关于旅游国目的地的联想词其实很能见出一个人的阶层特征。具体到欧洲,属于平民阶层的联想词大多可以锁定在英、法、德及瑞士这些耳熟能详的国家及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而那些具有小资趣味的人则会把北欧、西班牙及马耳他等这样一些有另类情调的地方纳入自己的出游计划中,而那些在品位及社会地位上明显更具实力的人群,则从来不会泛泛地把某一个国家简单地作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由于他们的欧洲旅行更具有个人休闲度假色彩,所以,就像他们在国内不屑于加入一众风景名胜的观光队伍一样,在欧洲,他们同样会避开威尼斯、巴黎、维也纳这样一些所谓欧洲游的必游之地。当他们要滑雪的时候,会选择阿尔卑斯山下的某一处雪场,而如果他们只是想清静一下的话,那么,某一个一般人根本闻所未闻的欧洲小镇会是他们的首选。

  随着继德国之后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资格国,当年被龙应台痛斥过的“欧洲风景点的台湾游客现象”将会重演。的确,花上一万多块团费就能在导游的率领下去欧洲肆无忌惮地风光一把不是难事。但就像在中国大陆一样,这些在巴黎跟着导游的小旗匆匆赶路的游客充其量也只能在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前留留影罢了,当他们像那些很有文化的财富精英或很有财力的文化精英们一样,显得特有教养且特有品位地在卢浮宫里东瞧瞧西看看的时候,后者可能已经在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叫梅内尔布的小村子里喝着葡萄酒了。

  尽管我们不可能得到一份详尽资料来对欧洲游的人群做哪怕是最皮毛的社会学分析,但可以大致明确的是,目前中国人的欧洲之旅最主要的类型还是商务及学术访问,这涉及企业家、官员、知名学者、独立艺术家及体育娱乐明星等几个当今中国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人群,由于这些人的欧洲之旅大多局限于“公干”的范畴,而私人度假式成分较弱,所以,其实欧洲作为中国的中产天堂恐怕还为时尚早。

  但欧洲之所以令人产生中产天堂的联想,跟钱的关系还不是太大,一个平民百姓倾其数年积蓄去欧洲开一回洋荤也绝非天方夜谭,欧洲游的高档感觉事实上缘于其所具有的文化优越感。若干年前网上一位名叫“不敢去欧洲”的网友就曾开列出几个去欧洲的必备素质:两门外语,历史、宗教和文学素养,欧籍友人(或至少是在欧洲定居的华人),更重要的是在建筑、饮食方面的超一流的鉴赏能力……自叹不具备这些能力的“不敢去欧洲”在详尽论述了上述条件的重要性后,把自己的欧洲之旅定在10年以后,他打算用这10年时间来“恶补欧洲”。


新周刊网络版第153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