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西安孤独的文学巨著

http://www.sina.com.cn 2003-05-13 16:03   新周刊

  文/方兴东

  因为读了一本名叫《平凡的世界》的小说,一个浙江年轻人来到了西安,用自己的眼睛、嘴巴、身体以及对诗歌的狂热梦想,继续阅读了7年这座独特的西北古城。

  离开我的老家义乌已经15年之多了。其中7年呆在西安,读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业;8年呆在北京,读着博士,至今还没有完成最后的论文。在西安,我找到了诗歌;在北京,我找到了IT。诗歌使我发现了自己;IT使我成就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一生为之努力的方向)。诗歌的本质是孤独,IT的本质是喧嚣,在我的眼睛读过去,西安与北京的差别,就是诗歌与IT的差别。诗歌可以进入一个人的骨头和血液,但是IT只能停留在一个人的外在的生活。

  1987年初,我一次次去报摊,询问最新一期的《花城》,因为里面将刊有路遥的最新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空手而归10多次之后,终于抢到了这一期杂志。这时,正处于高考冲刺阶段的同学们,正在课桌底下传阅《天龙八部》,我却捧着《平凡的世界》,一遍遍细读,用笔密密麻麻地划出精彩的句子,并且写下一段段随想。不用说,高考志愿中,我只填了一个地方——西安,只填了一个学校——西安交大。老师说这样填志愿不合格。在老师的劝说下,又加了另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我想我的高考志愿应该是最精简的了。

  去西安上学,是我第一次去离开老家100公里以外的地方。不过,这没有什么,酷爱阅读的我早已经不会对外面的世界太惊奇。对于我来说,阅读就是生活的意义,有了书,世界就足够美好了。去西安,要在上海中转,我们停留了两天,第一次认识大上海,认识大城市,但是的确没有多少好感,缺乏阅读书本的那种快感和惊讶。我是一个对着再美好的景色都会熟视无睹、近乎麻木,面对文字却会很快沉浸其中,甚至近乎迷恋的人。而此时,西北的黄土坡,西部的苍凉和恢弘,西安古城的历史底蕴,当然还有西安的电影、小说等,都已经在我这个不学中文专业却更文学青年的脑袋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西安,就是一部卷帙浩繁而又文体完美的巨著。对于西安,我有着太多的谜团和情结需要解开了。

  西安,3100年的都市发展史,1200年的建都历史,13个朝代的历史缩影,近百个皇帝的熟悉面孔,几乎涵盖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一半历程。历史摆在那里,沉甸甸的,让你仰视和敬畏。但是,我这个人对于沉淀在历史中的东西,也是麻木不仁的。真正触动我的,还是在这片土地上正在活跃着的文化。

  当时,西部电影在《红高粱》、《老井》等影片的成功冠冕之下,如日中天。于是,此前从来没有参与过社会活动的我,却很快成为了西安交大影视俱乐部的会长,成为陕西大学生影评联合会的秘书长。有着这些“头衔”,我就可以面对面地直接阅读张艺谋、吴天明等本人。有一次,为讲座的事情,去找黄建新,刚好他在往楼上搬煤气。于是,我就自告奋勇,帮他扛了一次煤气。

  读着电影的西安,我更渴望“阅读”文学的西安。于是,我加入文学社和诗社(更远的后来还当了4年的社长)后做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聘请路遥担任文学社顾问。那时候,路遥和贾平凹就是西安最亮丽的风景。第一次去到路遥家,是接近中午时分,他还没有起床。不久,我就读到了他的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原来他通常都是在凌晨两点到三点左右入睡,有时延伸到四五点,甚至天亮以后才睡觉。午饭前一个钟头起床,于是,路遥的早晨才算开始了。

  因此,下一次我们选择了下午两点,也就是他的早晨。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聘书,但是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无法胜任几个小时的讲座。我看着他硕大的身影,已经显露出虚弱,说话也很沉重和缓慢。恶劣的生活习惯和以生命为代价的写作,明显地摧垮了他的身体。我们谈起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我是在《花城》上读到的,第二部、第三部是在广播中听完的(那时候书还没有发表),我听到田晓霞因为煤矿事故而死亡的情节时,是南方的酷暑,是农村一年中“双抢”最忙碌的时候,我是中午听完了以后,再去田里割稻。那一天,我心情无比沉重,我爸问我是不是生病了。

  我跟路遥说:“我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太刻意了!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安排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结局,所以只能让她死去。这样做,实在太不合理,太残酷了。”路遥承认自己想不出更好的结局,一个完美的结局会显得更做作。我追问为什么不能,他用沉重和缓慢的语气说:“很多事情我们无法解说。”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去世了,对一名满怀理想和热情的文学青年来说,西安这座城市最美丽的一个篇章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开始攻读硕士的我还得把西安继续“读”下去。这时候,我也开始特意走访一些名胜古迹。整个陕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不胜枚举: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佛骨和大批唐代皇室用具的法门寺,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园,记载华夏文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太白山、终南山、华山,风景殊异。还有用口“读”的特色小吃:葫芦头、饺子宴、歧山面、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酸汤水饺等。

  外地的同学朋友来了,我当然要尽地主之谊。一遍遍陪他们转悠秦陵兵马俑、半坡文化遗址、古城遗址、皇家宫苑遗址、帝王后妃勋臣陵墓、寺院、庙宇、碑林等等。但是,这些东西一直激发不起我的兴趣。我最高兴的就是陪他们逛书店,我可以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朋友,陪他到最合口味的书店。当然,往往最后变成他们陪我看书。因为,7年下来,就像我熟悉西安交大图书馆每一本社科图书的大概位置一样,我也熟悉西安几百家书店。近乎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被我扫荡。经常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处转悠。再累再烦,一进入书店,就整个心声都平静下来,如果能够偶遇一本仰慕以久的书,而且又是很廉价的旧版,那简直是如获至宝。而且,这样的喜悦几乎每次都有。来到北京,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北京太热闹,书店的节奏也快,都是新的,流行的。

  终于要挥别西安了,那是1994年。“读”了7年古城,我已经熟悉了与这个城市有关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名家,就像我熟悉了它的每一条大街小巷。西安的确是一部经得起永远阅读的恢弘巨著,但是,我得离开了,古城的沉重和压抑似乎已经开始沁入到我的血液,让人的思维开始有了“兵马俑化”的趋势。我必须逃离,去一个有着更多鲜活“风景”的地方,开始新的阅读。这个地方就是北京,我几乎什么也没有带,就是托运了4年来积累的近4000本书,装了12个严重超重的箱子。彻底地远离而去。但是,这7年的一切,的确已经融入了一个人的血液,融入了4000本书中,这是一辈子都不会停止的阅读。最后,在离开西安的前一夜,我写下了一首告别的诗歌,为7年的“阅读生涯”划了一个休止符:

  这七年/只有天空,低沉的天空/将日子一一掠走/岁月已从内部,将我的青春/瓦解/可我还像羽毛未丰的样子/回避所有抵达的愿望/走,不停地走/走遍大街小巷/走遍所有不知名的站台/几乎被迎面的阳光压倒

  这就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打着我弱不禁风的身子/打着光和影的印记/我从来不曾丢失什么/我消失在当年到来的地方/像一个突然中止的习惯/说不清究竟是谁/成就了我/又遗弃了我。


新周刊网络版第153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