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朝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从1979年到2003年,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建交史。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加起来接近20亿的人虽然在地理上仍然是隔洋相望,但是,对各自的态度却在国家关系的一来一往中发生着改变。
1994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第一次就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做了大型民意调查,此后,相关调查机构也断断续续地发布了许多调查报告,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打量美国的眼光,也在逐步走向理性。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美国
1995年5月,一份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持的题为“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报告,在《中国青年报》上甫一刊出,便引起了超乎想象的热烈关注,尤其是其中涉及的中国人如何看美国的内容。虽然整个1980年代,美国已渐渐成为中国人“最了解、最乐意提及的国家”,但中国人怎样看待这个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超级大国”,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该报告发布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994年6月-10月的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青年最不喜欢的国家排名中,美国位居第一,占31.3%,而“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调查结果则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中国青年中对美国最无好感的比例达到57.2%。
这一调查结果一经公布,即受到广泛关注,转载争论不断,其热度持续了相当长时间,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和当时社会上所呈现出的状态相比,这一结果和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印象形成了相当强烈的反差。
随便举个例子,以英语培训著名的新东方学校就是在那个时候创立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留学美国的热潮经久不退,截止到1996年,中国前往美国的留学生总数已达15,257人,新东方就是借上了这一股东风。在经历了太长时间的隔绝之后,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代表着美国文化符号的商品一经新鲜出炉,立刻就使青少年成为其拥趸,他们追逐美国文化以为时尚,更渴望去这个更现代更发达的国度捞世界。除了新东方,李阳的“疯狂英语”也在上世纪90年代风行一时——学好英语的潜台词之一,就是“留学美国”。到了现在,是否出国几乎成为每个大学生毕业前都要考虑的问题,而去美国,在当时无疑是比考研、工作更好的选择,有句话这么说:一流的学生出国,二流的学生读研,三流的学生工作。
调查结果让人们震惊,甚至有人出来质疑调查的可信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疑是可理解的。专家推测: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敌对态度,在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中国人心中留下了相当大的阴影,所以,接受调查的主要人群——大学生们,一方面会积极地背着GRE单词,争取着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奖学金,一方面在调查问卷上把美国圈上“最无好感的国家”。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两个美国——这也印证了1993年热映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那句旁白:“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或许,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的失败可以作为一个背景事件来看待。经济快速发展,使中国人迫切希望得到世界的进一步认可,而第一次申奥失败,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心理的一次打击,不少民众顺手就把原因归结到美国的破坏上。至于入关,人们确实有理由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漫长谈判,“黑发人谈成白发人”,其实就是在和美国谈判。
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另外一次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比较反感美国“爱管闲事”,尤其是在对与中国有关的一些问题上,这种情绪就更加明显。调查纪录上,一位学生说:“小学学历史时,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美国就是恶势力的代表。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看到美国在人权、台湾等问题上干预我国,因此对它没有好感。”
调查还显示,93.8%的青年认为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不友好”,大学生中的这一比例最高,达95.5%。对美国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也有相当的反感,83.3%的青年认为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是恶意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达到了89.3%,86.9%的青年认为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是干涉内政。美国上届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讲演,台湾问题、人权问题都是大学生追问的主要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美国都从中作梗。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畅销,更是这一态度的集中体现。
对美国这一国家没有好感,是和混杂着历史因素的社会心理中产生的下意识分不开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在生活中推崇来自这个国家的各种商品。从第一次引进美国大片开始,好莱坞电影到现在都是“好看电影”的代名词,虽然经常有文章在抨击“洋快餐”,即便不是节假日,城市繁华地段的肯德基、麦当劳里都一样要排队。而1981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建立了国内第一家可口可乐装瓶厂,如今,它在中国的销售量都已经排在了其全球各分公司中的第六位。
美国文化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渗透,在逐步消解着人们下意识的敌对,到了21世纪,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零点研究集团2001年4月及2002年10月连续进行的两次《中国居民生活指数调查》显示,近两年中国市民认为的对中国最为友好的国家排名中,美国已经到达第六位,占10.0%。中国人对一个国家的态度不再仅仅从政治角度出发。
信息同步时代的认知
1995年“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发布的时候,NBA明星乔丹宣布复出,他在中国和美国受到的欢呼相差无几。
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开始,中国人对美国缺乏活生生的了解,更不能同步,《光荣与梦想》、《美国梦寻》、《第三次浪潮》等这些完全出自美国人自身的角度,且产生于完全不同历史时期的读物,构成了中国人对“美帝国主义”之外的另一个美国的基本形象,那时候,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的书都无一例外地好卖。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在美国的中国人为主题的电视、电影、图书在市场上赢得了成功,《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等,它们成为中国人了解活生生的美国生活的教材,人们从中看到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而当人们越来越自信,看到了一个“真美国”的时候,1980年代延续来的崇拜多少有了些减弱。引进中国的美国原产电影电视,纯粹追求视觉刺激的节目比例在随之降低,生活化内容的受到欢迎,到了本世纪,在美国市民中热播的节目,其DVD也会很快在中国市场出现,比如《老友记》、《国家地理》、《欲望城市》节目等等,其中展示的美式生活方式,在中国城市的年轻人群中也有一些忠实的追随者。
传播技术的发达,使中国能近距离地观察美国、了解美国。除了电视,Internet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1987年,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是:“越过长城,通向世界。”Internet的确是通向世界最便捷的信息渠道,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产业的泡沫,使中国信息化程度增强。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当时中国上网用户62万人,上网计算机29.9万台,而2002年,用户数量达到了59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则达到了2083万。与此同时,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也成为中国人的IT启蒙之作,不过,其影响力虽大,却已经少了1980年代那种特有的激情和梦想成分。
回到上世纪,因为信息沟通的障碍,缺乏切实的感受,中国人对美国的概念大多属于模糊的印象,很难具体描述。在1995年的调查中,12.5%的青年对美国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表示“无明显感受”。对美国社会吸毒贩毒情况,91.6%的青年认为“严重”,认为“轻微”的比例占2.3%,还有6.2%的青年表示“无明显感受”;认为美国社会男女性行为方式“放纵”的比例高达82.6%,而认为“严肃”的比例占7.1%,10.3%的青年表示“无明显感受”。
这一调查结果从侧面说明,当时中国青年对美国的印象更多的来自小说和电影,并不能说明美国文化的真实情况。21世纪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因为媒介的发展,几乎能接近到实地考察的程度。当月美国畅销的图书单,不必上Amazon网上书店就可以在许多中文媒体上了解到,其中相当一部分很快会被翻译到国内;美国最流行的RAP音乐,今天在纽约上市,明天就可以在网上迅速下载MP3;伊拉克战争开始,美国有多少人在做反战游行,总统布什在发表什么讲话,电视上也可以现场直播,在信息同步上,10年之间的进步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
根据零点研究集团的调查报告,现任美国总统布什上台前,高度关注美国大选的中国市民比例高达75.0%,人们明确地知道,哪一位总统的上台,会对中国采取哪一种态度。再举体育方面的例子,原CBA球员姚明、王治郅、巴特尔等就在美国,和曾经只能当神话一般看的NBA明星并肩征战,他们成为中国篮球水平的标尺。从隔绝,到试探性地接触,再到几个方面地深入联系,如今,中国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和美国贴得更近。
走向理性的美国观
国家间综合国力的比较,是影响两国人民对待相互态度的重要因素。1995年的调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有了初步成果的背景下进行的,当时的美国在前苏联解体后,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强国地位显得尤其突出。
该次调查显示,87%的调查对象在评价“美国的物质生活”时,高度一致地选择了“富裕”,在评价“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时,89.7%的青年认定美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强”。中国国力虽然在当时已经显著增强,但是没有通过更多的事件体现出来,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美国的看法。
从1996年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必然载入中国历史的事件。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1999年澳门也回到祖国怀抱,到了21世纪,更是大事频繁,申奥成功、入世、足球冲进世界杯,这些事件都引起了人民群众自发的集会狂欢,举国欢庆,在人们心目中,这些事件都被视为民族复兴的伟大象征,从中可见中国人多么渴望祖国的实力被世界承认。零点研究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1年市民感到中国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的占50.9%,而2002年则达到了65.9%。美国依然“先进”,而中国,却不再那么“落后”了。
新世纪,中国全身心地去拥抱全球化,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是中国全球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关系。零点研究集团2001年10月、2002年4月和2002年10月三次调查“中国市民认为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国家排名”,排列在第一位的都是占了80%以上的美国,但没有人会真的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从近几年的“海归”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日益理性化的“美国观”。
在零点研究集团进行这三次调查的前后,中美之间有两大政治外交事件,一是1999年5月的轰炸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引起了全国上下的抗议;二是2001年4月的撞机事件,美国同样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谴责。在政治态度上,中国人民没有含糊,如果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前后再做“中国对美国的好感”调查,我们可以想见其结果,但即使在这样严重的事件影响下,零点公司所提供的调查结果,却说明了中国人民已经具备冷静区分政治事件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能力。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大厦被炸毁。虽然当时网上有大量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在叫好,认为美国罪有应得,但更多反映在电视、报纸等传媒上的声音却理性得多。一方面,中国知识界认为美国应该就此反思自己的对外政策,另一方面,和世界其他各国共同谴责恐怖主义,中国政府也在事件发生后和美国及其他各国一起,积极制定国际反恐怖政策,参与各种行动。
在零点研究集团调查的“市民感到有更多国家与中国亲近”一项中,认为美国和中国关系“有所进展”的达到36.7%,即在不断改善中。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都会走上“和而不同”的道路,中国人在看待所有国家的态度上,都会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