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爱动物,还是爱“宠物”?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2 17:32   新周刊

  文/捕风

  人和动物的关系一直是这星球上最奇妙的关系之一。从最早且理直气壮的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原则到近代以来的动物保护主义和更极端的动物解放阵线的形成,动物文化总是自然而然地就引动了人们最本原、最情感化的反应。

  对于现代都市里被现实而严酷的生活、逼仄而冷漠的人际关系挤兑得越来越疲乏倦怠的高压人群来讲,动物身上所凝结着的简单、纯真、温情脉脉几乎就是一剂万用的灵药,我们也乐于在和动物的哪怕一点点亲切联结里一厢情愿地重新想象着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纯朴境界。

  可消费的动物

  正因为如此,从法国小姑娘蒂皮掀起的“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热潮开始,动物文化就在相当大程度上迅速主导了国内的热读。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地球故事”系列,《海豚的微笑》动情地讲述着这一海底精灵的故事,《雌雄争霸战》事关动物们的“爱情”,《与恐龙同行》、《恐龙的奥秘》则干脆津津乐道地谈起了6500万年前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统天下的动物霸主。在《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热销20余万册之后,书中的小蒂皮应邀来中国访问,(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为此共做了30多次新闻报道、15个专题节目,书也再销13万册),云南教育出版社的“人与自然”文库更趁热打铁地接连推出《蒂皮在中国》,帮助一位聋哑人重新开口讲话的《神奇海豚奥利娜》、《熊的真相》、《狐猴的神秘世界》和《寻找濒危野生动物》等。前几年某出版社就曾引进出版的《野兽之美》被重新包装上市。以动物喻人,用动物的表情、情感来反观人类自身的《你今天心情不好吗?》、《我爱你,妈妈》和《生命的意义》成为新一类的情商系列。《你正在以不同方式注意狗吗?》和《我们一无所知的猫》等则用更直白的方式呼吁人类关注动物。特别值得一提的还包括南海新近出版的《再见了,可鲁》,对一只导盲犬一生平淡质朴的图文报道却饱含了最温暖的情感。而除了可鲁,号称是“天底下最顽皮的小狗最快乐的生活”的《小狗杰西卡》亦把动物身上纯真与无忧的可爱特质放大到了极点。

  在另外的领域里,动物文化也保有着它的一贯魅力。据统计显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音像制品销售排行榜上,《国家地理》杂志和Discovery的动物专题系列都持续热销。而所有那些印制在衣服、杯子、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上的动物Logo对于情感性促销也一直发挥着奇效。

  毫无疑问地,用各种方式“消费动物”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了。但就像所有被时尚化的东西一样,我们对动物所有的那些真情与矫情都愈来愈混杂在一起难于分辨,就像米兰·昆德拉对“媚俗”的论述:人们所有那些爱和美的情感,在一些瞬间可能还是源自真诚地自发,然而在另一些瞬间却可以完全进入夸大其词和自我陶醉,也就是说,你迷恋的将远远不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中显得有爱心、显得品德高尚等一切朝向正面价值的刻意表演和追逐。

  一个“半矫情分子”的自白

  据说,对于真情和矫情的一大识别标准就是:你到底是叶公好龙地爱动物,还是热衷于和任何一种动物建立真实和具体的联系。但是,我就一直分不清像我这样的家伙到底是热爱抽象的、想象中的动物多些还是热爱实实在在地和某一类动物建立的切实联系多些。话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前一个意义上我绝对算是对大多数动物都饱含感情的人。从小我一听到动物世界的片头曲就激动得莫可名状,长大一点我就迷恋人猿泰山式的原始丛林的生活,喜欢阅读所有那些几乎如出一辙的义犬舍己救主、流浪猫千里寻家之类的煽情故事。再往后坚持不懈热爱童话和动画片的我也无条件地热爱一切此类情境里情感丰富、充满纯真的动物主角。

  正是看多了拟人化的动物,所以有一天当我看到某本书上赫然写着: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人会笑而动物不会的时候,我几乎大吃一惊,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卡通式的动物笑脸早就不知不觉覆盖了我对真实动物匮乏实感的认知。

  说回最近一段日子,我一直在为要不要领养一只小狗而烦恼。此前,我的确没有任何长时间和动物建立联系的经历,但是我觉得我至少比那些从一开始就只凭自己一时性起而决定养宠物事实上却随时可以撒手不管的家伙要强一丁点儿。我一直相信如果你真的看重一个小动物的真实生命,它的吃喝拉撒它的喜怒哀乐从此都将跟你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养动物几乎和养孩子一样需要最充足的物质精神储备。“养”和“不养”由此可以上升到是否准备好背负一个生命的责任的高度。

  可能跟我同样为难,也同样怀有无处宣泄的所谓“爱心”的人还有很多,所以,我们又绝对都是时下动物文化热潮里当仁不让而又乐在其中的超级发烧友。我们原地不动,我们徘徊不前,我们的确是在真诚却抽象地热爱动物……

  是动物,不是宠物

  在上面的说法里我一直回避“宠物”这个词,的确,在我辈半矫情分子眼中,对于如何区别真情和矫情或许另一个指标更为重要,那就是:你是爱动物,还是爱宠物。“宠物”和“动物”在此意味着两种完全不同向度上对动物文化的理解。

  前一阵国内热播了路学长的电影《卡拉是条狗》,片中的老二和很多宠物主有着一模一样的心态,他深深倚重着从卡拉那儿获取的绝对的心理优势,他在所有人面前都需要低眉顺眼、敛息屏气,只有在卡拉面前他才是永远的主子。少了卡拉对他而言就是少了生活中几乎惟一的安慰和逃避,人的情感的孱弱、局限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导演都说影片的潜台词其实就是“老二是条狗”。在这样的关系里,宠物和人的情感是相互扭曲的,是从根本上背离了自然法则而有的奴役与被奴役。换句话说,越是在这样看似极端宠溺的情境里,动物越是只简单服从于绝对利己、绝对自我陶醉式的人类中心主义原则。在好莱坞著名的动物电影《猫狗大战》里有一个颇具讽刺性的细节:凶神恶煞的猫帮老大一见到它的主人——一个爱心爆棚的老太太就被左一件儿衣服右一顶帽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它威严尽失、头痛不已……不过,在新兴蓬勃的宠物文化里宠物时装秀还真就成了阔太太们比拼虚荣的又一战场,把一只小狗按在美容椅上接受动辄数小时的美发设计,你实在很难理解:这是爱而非折磨。

  读黑柳彻子充满童真的自传《窗边的小豆豆》,我曾被一个段落深深打动:小豆豆在和自家的狗狗“洛基”玩“狼游戏”的时候不小心被洛基严重咬伤,几乎大半个右耳耷拉下来。但是小豆豆马上想到“如果爸爸妈妈非常生气,把洛基丢掉,或者从此不管洛基了,那可怎么办”。在她看来这才是最伤心、最可怕的事情,也是在爸爸妈妈保证“不对洛基发火,不怪洛基”之后小豆豆才愿意看医生……从医院回来的小豆豆因为没有看见洛基,急得哭了,这是她受伤后第一次哭……终于,自觉做了错事的洛基很不好意思地从沙发后面钻了出来,它轻轻添着绷带缝中露出的小豆豆还完好的那只耳朵,她和它和好如初——还有什么比得上这样亲近、自然、和谐地共处?还有什么比得上这样深深地毫无保留地相互信任?一个小女孩和一只小狗轻而易举地就碰触到了所有关于平等、尊重和爱的真义。


新周刊网络版第15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