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观察:直播被娱乐的和被异化的

http://www.sina.com.cn 2003-05-27 15:36   新周刊

  文/朝西

  人类历史上首次电视直播的战争——美英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终于告一段落,从3月20日就开始的这场直播创下了电视史上的新纪录。

  在这期间,人们一觉醒来,便想知道——也不得不知道——今天又有多少人在战争中阵亡,美英联军离巴格达还有多少公里,萨达姆是不是已经被炸死,好像全世界在为我们放着哨。我们不再满足“TNT”(Today News Today——今日消息今日报道),而是“NNN”(Now News Now——现场消息现在报道)。很难说是人们对战争的关注激发了电视机构的热情,还是直播刺激了人们对战争的关注,但不管怎么说,直播这一现代传播手段,几乎可以说是传媒满足人类攫取信息无限欲望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式。

  被娱乐化的战争

  战争是国家利益的争夺,直播则是传媒集团利益的大比拼。这两句话是常识,但当战争与直播嫁接在一起的时候,其中包含着的无穷意味却又超出了我们对于常识的判断。

  早在战争打响前,各大传媒机构就已经各就各位,专等战争的全面爆发。美国没让传媒失望,一场战争大片很快上演。

  接下来,我们在直播的电视画面中看到的是这样一些刻意编排出的情节:布什一声令下,轰炸机腾空而起,巡航导弹雨点般飞向目标,航空母舰乘风破浪,全副高科技武装的士兵快速跟进……相比之下,以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斗片算得了什么?萨达姆被炸死了,有目击者看到萨达姆在轰炸前已经逃脱了,萨达姆又被炸死了……前线记者的报道在不断制造着跌宕起伏的悬念,大有把其实枯燥无比的战争演绎成007之势。2001年,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9·11”事件中双子塔被恐怖分子撞击的直播镜头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好莱坞大片中的场面,现在,电视只是把题材换作了战争而已,再次让我们一一目睹。

  战争没有间断,更没有时差,于是,这场马拉松的“战争片”就比肥皂剧还难割舍。你睡觉了,美伊军队可没睡,你下班了,布什萨达姆还在为全世界的眼球加班。早上一起床晚上一回家,一揿遥控器,剧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昨晚又投下多少枚炸弹,发射多少枚导弹,出动多少架战机,命中多少个目标,双方死伤多少人员……直播画面还不够,要画中有画,实在拍不到的地方,就用卫星地图、三维动画模拟,好不容易转个频道在放其他节目,下面还有不断滚动的字幕在实时通报。不仅仅是电视电台,网络新媒体也不会放弃这个大好时机,没有足够的宽带让观众看视频,那就文字直播,网络内容编辑看着CNN的电视边翻译边敲字。

  很显然,谁也无法否认,这么多媒体如此辛苦卖力的做法,有着非常纯正的职业动机和道德责任,观众们正襟危坐,边看着直播画面,边为和平祈祷,也完全合乎人们的想象逻辑,但其实,无论观众还是媒体,最最关键的是:关注,永不间断地关注。

  有一条短信这么说:“求你了,今天晚上让我住你家吧,我实在没地方可去了。就一个晚上,我绝不会给你增添任何麻烦,我是萨达姆,我还活着。”虽说电视和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游戏精神的短信相比,要稍稍逊色一筹,但其泛娱乐化的实质却使战况直播这样严肃的传播方式不免涂抹上了几分娱乐色彩。

  香饽饽军事专家和以干国际关系方面的知道分子,被请进各种与战争话题有关的演播室,一身迷彩服,用战争演绎男女关系;电影频道播放战争影片,音乐频道大放战争歌曲,战争成了这个被“非典型”困扰的郁闷季节里一道人人要点的招牌菜。在战争初期的空袭阶段,电视拿个持续出现却毫无动静的巴格达现场画面,很快让观众感到兴味索然,人们有意无意中期待的戏剧性场面并没有如期出现,假如没有炸弹像放烟火般的五彩斑斓,那么,摄像机镜头一直盯着黑漆漆的巴格达继续直播,就几乎成了“废片”。一位常把酒吧当成信息集散地的“泡友”在连续几日看过某境外电视台的战况直播节目后称:“亦庄亦谐,气氛不错,与这里的环境也还算合拍。”对于观众而言,怎么好看怎么来。

  为了这部耗资巨大的“战争片”即时热映,境外传媒巨头可谓代价不菲。直播事件的突发特征,使他们不得不忍着肉痛砍掉价值以千万美金计的广告,但如果这场仗要真打上一年半载,再有钱的公司也要放弃直播。设备投入也是成本中的重头戏。12年前的海湾战争,CNN事前就付出3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卫星电话,如今,物价早就大涨特涨了,这场游戏,也只有实力雄厚的国际超级传媒集团才玩得起。投入是为了日后的回报,在传媒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战争成了最好的机会,巨头们没法不在直播上大量投入,难怪CNN的创始人特纳说:“CNN将直播到地球毁灭的那一刻。”

  按最常识的推理,直播应该是最原始的第一手信息,其客观真实性如其现场一样毋庸置疑,但是,一个看CNN或BBC的观众,和只看半岛电视台的观众,一个只看凤凰卫视的观众,再假设有一个看伊拉克国家电视台(如果它没被炸掉的话)的观众,他们看到的战争是建立在这种观看经验上的,对于战争的看法肯定无法一致,说到底,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还要看直播操作者愿意用什么方式去叙述,所以愿意让大家看CNN的美国,会把伊拉克电视台列入重点轰炸目标。

  据北京广播学院胡正荣教授引述,美国ABC的前线记者在现场直播中介绍附近的战斗情况,发表议论说自己看到伊拉克和美国的年轻人在送死,美国政府犯了错误,这是一场错误的战争!美国政府应该向它的人民解释等,并且表示不同意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讲话,ABC马上中断了他的讲话。

  被异化的人性

  “坏消息,好新闻。”这是传媒界人尽皆知的一句话。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但也是记者梦寐以求的机遇,是传媒翘首以待的热点——这就是传媒与生俱来的悲哀。

  战争爆发前,同样的电视上是各种反战游行在不断地呼吁和平,“不要用鲜血换石油”,战争开始后,尽管游行仍然不断,反战的呼声也没有停止,但是,这些再也不能把电视的镜头从前线战场吸引过来——游行顶多就是群众和警察的冲突,顶多也就是高压水龙、橡皮子弹催泪瓦斯,怎么比得过导弹的呼啸让观众觉得醒目甚至过瘾?

  凤凰卫视的主持人陈鲁豫说,直播伊拉克战争的时候,每次喊5、4、3、2、1开播,都感觉到特别残酷,又特别兴奋,“是一种割裂的状态。”一直被看成是CCTV惟一一位战地记者的水均益也承认:作为一个记者,这场战争令我兴奋。而他的同事白岩松则说:“我们在用现代化的手段,直播人类的一场悲剧。”

  战争一开幕,战争的新闻报道立刻遮天蔽日,成为社会信息的最主要内容,直播更是占据电视节目的黄金时段,又是24小时不断播出,看也得看,不看也得看,20多天以来,人们被迫接受的信息轰炸,不比巴格达人民受到的导弹轰炸势头弱多少。对战争信息的疲劳感,进而演化为逆反心理,原本血腥、暴力的战争最终使人们的良知变得麻木起来。

  知觉变得麻木,直播所虚拟出的现场感就只不过让游戏变得更加生动,观众甚至会连轰炸都看腻了,要是萨达姆真的已经在战争中无声无息地被炸死,恐怕更多的人反而会怅然若失,只恨没能亲眼看着萨达姆被炸个血肉横飞。问问“9·11”事件时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谁不是在被震慑的同时,又期待着下一个更恐怖更不可想象的镜头?人性,就是在这样的直播中,被不知不觉地异化得扭曲和残忍,或者可以说,我们被直播的电视,变得越来越像自己所不齿的看客,眼睁睁地看着同类自相残杀而无动于衷。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件,直播是传媒无法回避的责任,但是,如何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直播,是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与“香港回归”一类具有相对完整性和高度确定性的事件直播相比,对美国总统大选电视辩论、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的直播,因其充满太多不可知的悬念,其娱乐化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对此传播学者布尔斯廷曾经批评说,被直播的媒介事件是媒介制造又服务于媒介的剧场游戏。这句评价,对传媒服务大众的宗旨是多么大的讽刺,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场被直播的战争,无疑再一次证明了前人所言不谬。

  直播的事件总是无法预测其进程,这就增加了这种观看行为的刺激心理,娱乐节目把这一特征搬过来,就成了赢取收视率的法宝,许多在国外大行其道并在被陆续引进的电视节目,就充分运用了这一法宝。

  或许,我们可以说,现场直播是传媒技术高度发达的一大标志,但直播的技术实现,并不意味着它本身的成熟。人性都有善恶两面,直播也有好坏之分的双重效果,如何在其中找到最理想的发展方向,光看这些节目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命题并不简单。


新周刊网络版第154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