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冬莉
孙淳约在丽都酒店一楼的星巴克见面,已经出门的他又被另一家媒体拦截下来。等人到达,原本阴霾的天下起了小雨。因为雨一直下个没完,聊天的过程中又遇到了导演和平,4个人围着桌子聊完了袁世凯,接着聊北京的非典。偶尔说个小笑话,数孙淳笑得声音响亮。就这样一直到雨停,大家相聚甚欢,孙淳说这样一个下雨的午后,聊聊天挺好,要不,他一定是呆在家里,也不干嘛,就是呆着。
“演员的光彩在屏幕上,生活中跟平常人一样,没什么稀罕的!”巨蟹座,爱静不爱动的孙淳,说话的时候演员的天性却全然彰显,表情生动、喜怒形于色。
孙淳说自己是个胆小的人,一见面,他拿出一大包消毒纸巾,大手一拍,“啪”的一声,抽出两张给我跟另一位同事一人一张,只说了一个字:擦!
非典期间,从《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的角色走出来以后,孙淳手头上的工作都暂时告停。问他最近整天蜗居在北京的家里,生活是不是很闷,他倒乐了,“我和我老婆平时在家就很少出门,别人看起来像是隔离了,其实,这才是我们正常的生活。”
坐在丽都酒店的门口,来来往往好些人认出了孙淳,对他讲的话无非是一句,“我最近一直在看你演的袁世凯啊,不错!”有时候熟悉的人走过来,“淳子”一叫,他便站起身,远远地一个大“喳”礼就拜下去了。
减肥之痛
随着《走向共和》热播,孙淳因扮演袁世凯也着实火了一把,观众一方面为他精湛的演技所折服,另一方面也集中在他如何下狠手为了一个角色将自己变成了一个胖子。要知道,如果不是刻意说,不熟悉孙淳的人绝看不出荧屏上的袁世凯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风流公子;哪怕是熟悉的人,也要对着眼前这个精瘦干净的脸孔盯上半天,疑惑于他怎么那么快就瘦下来了?或者干脆像为他把脉的老中医那样,狠瞪上他一眼,毫不留情地就教训上了:“你小子,这么个减肥法,不要命了你!”
孙淳是个爱干净爱漂亮的男人,拍戏的时候,制片人到他住的地方,望着他整洁的房间,“原来只是听说孙淳爱干净,没想到你还真会收拾。”其实,那么帅的一个人,真的变胖了,实在是可惜。好在虽然已人近中年,如果不是为了演戏,想让他变胖,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为了演好袁世凯,他超出导演预期,增肥了近20公斤;原本进剧组最迟,大家最担心会把握不好角色的他,没想到放映以后最先博了个满堂红。实际上,在结束袁世凯的演出之后,原本他可以不那么着急,将身上的脂肪一点一点地减下去也无妨,只不过对于演员来说“要增肥是未知,要迅速减肥也是未知”。
演完袁世凯从剧组出来没几天,又有导演带着本子找到了他。在约会地点,早已是相熟的朋友竟然没看出来在门口已开始向他打招呼的人是孙淳。“他特别吃惊,说‘你怎么胖成这个样子了?我这部戏不能找你演了。’”孙淳一听急了,是好本子,又怎能放过。别急啊,能增就能减嘛!答应了导演的孙淳并没预见到减肥会比增肥辛苦那么多。不过,他还是一个多月就把脂肪给逼回去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挨老中医的一顿骂。一直到现在,他的身体都不是很好,内分泌严重失调对心脏也有些影响,这让他不得不对身体服气:人——老了!
玩笑归玩笑,问他如果再做一次选择,他还会这样吗?答案是一定的。不是为了大红大紫,只是人“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交代”。
人到中年的孙淳说自己不过在这两年才学会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周圆一些。可以想象,一个从小在父母兄姐宠爱下长大、又没吃过苦的孩子,个性上难免有点执拗。
“三句话说不对口,我经常拂袖而去。”回想曾经的所为,孙淳不知道是该摇头还是赞赏自己的率真。现在,即使不用下一个大大的“喳”礼,点个头寒暄一下总还是主动的。形容自己的个性,孙淳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自己戒烟已经戒了100多次了,“就是戒不掉。你看那些大人物,哪一个不是有非凡的韧劲才成的大事,冲我戒烟这点决心,我这辈子就成不了大事,我呀,就是一个窝囊废,过着眼前这点简单的生活知足了。”
这话在一个外人的耳朵里也是刺激,一个普通人面对他那股增肥减肥的劲恐怕也要退避三舍。
阿Q哲学
在《走向共和》之前,孙淳是一个演员,却不是明星。其中的区别不在于谁的演技更好,而在于大家知道他是演戏的,却没能记住他到底演了什么。对这件事,孙淳自己的看法是:“我演过《大阅兵》、《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燃情岁月》,有知名度但可能没有留下人物。其实从1978年到上海戏剧学院读表演系的时候,我就知道演员不是靠知名度,而是要靠戏支撑的。《走向共和》里的袁世凯是我的幸运,因为他立住了。”
在中国,只有极少数明星演员才能获得有人专门为其写本子的待遇,大多数人不过是碰运气一样的等待,等待导演看中你,等待自己演的确实是一个好本子。能遇上袁世凯,孙淳感激导演的慧眼和魄力,也庆幸幸亏自己没有大红大紫。“我要是大红大紫了,这个角色肯定轮不上,一想孙淳都定型了,他怎么能演袁世凯呢?不靠谱!”
一开始,同为演员的妻子傅丽莉也知道孙淳接了这样一部戏,但并不上心。直到他演完以后,有一次跟着去看剪出来的片子。从那天开始,妻子天天去看,欲罢不能。“你演得真好!你以前在大学里演舞台剧很光彩,但毕业以后的角色都不是很好,现在的表演又有演舞台剧的光彩了!”妻子的评价让当天对我们讲起这番话的孙淳着实挺了挺腰板。
“演员重要的是什么?到现在了,大家看到李默然说的还是,‘看,邓大人来了!’原来大家见了我,说‘孙淳来了’,现在是‘袁大人来了’,这就是交代!”
人生往往是这样,在哪个山头唱哪出戏。如果今天的他没有遇到袁世凯这个角色呢?
孙淳承认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按他的年龄,本应尝尽人间甘苦。作为家中老小,不管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一点苦也没让他受过,忍饥挨饿是他成年以后作业本上抄写的词汇,缺少切身感受。他也不像当导演的哥哥孙周,14岁就离开家去当兵,他一直在父母身边,是周围小朋友的孩子王;别人上山下乡,他在工厂里干着谈不上辛苦的工作,却很得领导赏识;考戏剧学院,也是一考即中;学校里3部大戏,部部男主角;大学毕业以后,虽说没火起来,平均两年有一部好戏上,平时接下的戏当男主角更是不用讲的……正如导演对他的评价,在演袁世凯这个角色前,他的表演没有完全尽兴。
曾经必须被动承受的等待,也让孙淳一度心理失衡。看着别人演了一个好角色,也郁闷,祈求老天眷顾。有时候想出国旅游,一想想还是别走了,万一有好片子呢?“这是做演员特别可悲的地方。”生活总要继续,最终郁闷的结果是变成了又一个阿Q。“有人问,‘为什么你以前没演那么好?’我说这就是运气。”孙淳在《走向共和》之前,曾经和三部好片子失之交臂。
《中国商人》找到他的时候他在拍广告走不开;《雍正王朝》找了他,当时的他不愿演古装戏;前不久热播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合作成……“随着年龄增大,心理成熟,也想通了,不是自己的就注定不是自己的。你火就火你的,我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如此敬业的他认为演戏不过是生活的手段,演戏如果是生活的全部,他宁愿不选择。
“胆小”男人
既然如此惟妙惟肖地扮演了袁世凯,难免不被人类比一番,特别是提及袁大人的13房姨太太,简直羡煞天下男人。孙淳扁扁嘴,有点无奈:“我在生活中啊,就是一个窝囊废,连离婚都不敢!”
说这话倒好像孙淳整日受太太的气,实际上绝不是那么回事。无须证实,这一点,他自己就会招供。
只要连续两天接不到傅丽莉的电话,朋友们就知道是孙淳回家了。“我喜欢呆在家里,平时我不在家,她也跟一帮朋友玩啊,只要我回到家,我们俩就是在家呆着,比较喜欢的户外活动也就是骑马了。”
孙淳和傅丽莉是大学同学,从大学开始谈恋爱至今,风风雨雨,吵吵闹闹,中间也出现过要决裂的插曲,只是彼此一想到一起走过的这些年,共同经历的那些事,所有的一切又都烟消云散。孙淳是个特别情绪化的人,遇事喜欢较真,不辩个一清二楚,绝不善罢甘休。傅丽莉刚好相反,常常是孙淳气得吵架找不到对手,人家不急不躁,气得他只能一拳打在空气中——“我这个气啊,就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原则?!”
而生活呢,在这些小插曲之上一年一年过了下去。“我们俩没有孩子,反倒更增进了我们的感情。有时候我是她爸爸,有时候我是她儿子,有时候我又是她的朋友,反过来也一样。”很多时候,两个人在家里一人一间屋,一句话没有,孙淳很是享受。“这才是生活磨练出来的夫妻默契。”
没遇上傅丽莉之前,孙淳是有名的花心少爷,单看他开始恋爱的年纪——十五六岁,就可想而知。
说起那一段岁月,孙淳连用了多个“太枯燥了”,除了8个样板戏,什么娱乐都没有。也是作为乐趣,小时候他几乎养过所有小动物,喜欢斗鸡,为此专门养了3只公鸡。后来之所以去上戏,也是因为“惟有文艺能给生活增添些乐趣”。
身为演员,孙淳不喜欢娱乐圈的叫法,他认为演员离开了屏幕就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光环,也没有派头。为戏生为戏死都大可不必。这种转变在他身上并不是一蹴而就。刚从大学毕业那会儿,演激情戏,如果身边有人发笑,他会勃然大怒,觉得人家亵渎了艺术。“现在想开了,人戏不分,会很痛苦。”
关于娱乐圈各种声色犬马的传言在孙淳这里找不到证实的出口,他说自己是一个简单的人,所以会喜欢演戏,喜欢也善于演那些边缘化的人物,因为简单,所以,上帝愿意给他以补充,希望以某种途径让他复杂,“演员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提供了无限多生活的可能性。生活是生活,演戏是演戏,单就人的生活本身而言,很单调,但也没必要弄得跟演戏似的那么夸张,一样买菜做饭,走亲访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