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韩国艺术家郑然斗:我不想给生活雪上加霜

http://www.sina.com.cn 2003-07-01 16:25   新周刊

  文/edda

  在2002年底的上海双年展上,中国的观众第一次接触到了韩国知名艺术家郑然斗的作品《常青塔》。《常青塔》以韩国光州一幢名为“常青塔”(Evergreen Tower)的公寓为切入点和核心,拍摄了34个家庭的“全家福”照。

  《常青塔》展览的形式是在2×3米的屏幕上渐次投影这34幅全家福照片。由于照片在同一幢公寓内拍摄,观众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建筑结构,同样的大厅,同样的天花和壁灯,相似的全家福,但是细节之处的差别却可以见出不同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会处境,他们看似千篇一律却绝不雷同的生活态度也随之凸现。这个作品让观众得以反思在有限而拥挤的居住空间里,关于阶层、空间及生命的处境,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感触及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吞下去”的亲情怀恋

  郑然斗生于1969年,1994年于汉城国立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以后,在著名的英国Goldsmiths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的《常青塔》是他继《交际舞》、《IT人》等作品之后,又一关注社会阶层与文化现象的力作。他的作品也引起艺术界和媒体的巨大回响,作品曾受邀于光州双年展、横滨三年展及多个欧洲国际大展。

  2002年秋,受香港著名视觉艺术组织1a空间的邀请,郑然斗在香港逗留了一个月,为包括从公屋到豪宅的48个香港家庭拍摄免费的全家福照片。这项计划受到了香港很多家庭的踊跃参与,而成果则是在同年11月在上海双年展上作为重点展出的《华福楼:常青塔香港版》。

  追溯起来,郑然斗在艺术学院里的专业其实并非摄影,而是雕塑。梳理他早期的作品,却可以见到即使在英国求学期间,他作为一个亚洲艺术家,对东方传统价值的重视。在一个以蒙娜丽莎为题材的雕塑作品中,他使用了十几种来自不同州不同地区的米,利用它们不同的颜色和质感,堆砌出一个迥异于达芬奇手笔的人像。尽管这个作品跟后来他对社会的关注似乎没有多大联系,但他对艺术和生命的戏谑式糅合,以及通过最日常的材料表现生活的倾向已经初见端倪。

  回忆英国的生活,他说当时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日子很苦。而最折磨人的却是思乡病。英国时期的另一个雕塑作品见证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这个作品跟蒙娜丽莎一样,都跟吃有关,它所唤起的关于饥饿的记忆不但关于身体,同时关于精神。有一天早上,郑然斗看着自己拿来做馅饼的面粉,想起了在韩国的妈妈,于是把这个饼做成了妈妈的面相,然后把它烤出来吃了。留下来的照片可以看到他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做成的28个模仿亲友形象的馅饼。他说,“每天起来,我照他们的样子做一个馅饼,”然后郑然斗做一个姿势,“把它吞进肚子里”。这种亲切却充满异乎寻常想象力的表达倾注了他对于家庭和亲情的怀恋。

  分享是快乐的泉源

  到了2001年的《常青塔》,郑然斗的关注点似乎从个人转向了社会。然而,当问及创作这个系列的契机时,郑然斗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想象中对社会关怀和批判的答案。他说是他的好奇心引发了创作,“我想知道谁住在隔壁,他们在干什么,他们跟我的生活有多大的不同。”仅此而已。然而,这个朴素的答案包含了艺术家对于个人生活与空间的反思。郑然斗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讲究的是实用,因为方便对于现代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我们每天面对却漠视了的疏离:住在同一个公寓楼里,却互不认识,生活没有任何交集。

  郑然斗说,与人分享是他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快乐源泉。他期待观众可以从他作品里头那些多彩多姿的家居细节和表情中,分享到其他人的生活。因为“我今年35岁,有两个孩子,是公司经理……”这些数字和名称并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一个人的很多信息,反而观察他家里使用什么样的窗帘,他的写字桌上摆着什么样的饰物更能人性化地让我们了解一个人。

  问及作为个人,他最为重视的是什么时,郑然斗的答案非常坦率:“我最重视的是我自己。这听起来好像很自私,但实际上每个人最重视的都是他们自己。”有趣的是,正是这样一种对自己的珍视,使作为艺术家的他把眼光投向他人的生活,并由此创作出《常青塔》。他表示对于他个人而言,创作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的过程:“当我想要了解自己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照镜子’。就像照镜子一样,我通过看其他人的生活来看我自己的生活。”由此看来,创作对于郑然斗来说,是通向内心生活和自我认识的一个工具;而当这件作品在公众中出现,成为艺术品的时候,同时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人们在影像中得以温习和反观自己的生活。这一面镜子,经由艺术家的手,传递到观众手中。

  琐碎之中的温暖

  在2003年SARS肆虐中国的这个春天,《新周刊》在《回到常识:非典启示录》的专题中使用了郑然斗的《常青塔》系列,作为在瘟疫年代重提家庭价值的一个影像支持。虽然《常青塔》在很多场合下被视为对回归家庭的一个倡导,但郑然斗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没有能力去掌握和影响一个艺术作品能够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在他眼中,艺术意念只不过是一个意念而已,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一个开放的结局,让观众进入作品的时候重拾并反思自身的经验:“我尽可能做得更加开放,这样一来,人们得到的是他们有同感的东西。”他承认,意念的变化连他自己也不能保持整个过程中的一致,有时候结果可能跟原来的想法相距甚远。但是,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很多东西,“如果说我的作品有趣的话,那是因为我照片里的人们有趣,而这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东西。”

  “很有亲切感,让人感到生活在琐碎之中的温暖”,这是观众对《常青塔》的反馈之一。郑然斗作品中积极的力量在当代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问到他是否会针对SARS有新的艺术计划时,他说:“我不喜欢在我的作品中出现消极的意念,我们生活中已经有那么多的消极因素,我不想再雪上加霜。”


新周刊网络版第156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