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近乎完美的成长史

http://www.sina.com.cn 2003-08-28 15:25   新周刊

  也许每一种真正完美的成长历程都应该像小豆豆这样:护持着爱的信念,一路走来,安然无恙。

  文/未来

  一本名叫《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译成中文,那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译本,但是有幸读到过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惊喜和感动。进入今年6月以来,重新被南海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小豆豆”也不知不觉地爬到了畅销书榜的前列——几乎每一个刚刚读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惊呼:原来成长也可以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

  其实,“成长”的主题乍一看是毫不新鲜的,毕竟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几乎是被动地接受了许多个版本的“成长故事”,而这样的成长故事的最大共性也就在于:它们统统都是大人们为着自己的理解和设计而藉着故事外壳力图灌输给孩子们的成熟理念。成长真正的循序渐进的微妙过程是被忽略的,孩童在成长过程所有可宝贵的天真特质也都是被漫不经心地遗失和随意处置的。或许就是在这一点上,“小豆豆”显示出了她独有的意义,于是,我们有幸读到的也就是第一次被“小豆豆”发乎本心本性而彻底重写的“成长史”。

  不成长可以么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和“成长”相关的联想往往既不轻松也不愉快。校园民谣的歌手们年复一年地吟唱着“这城市已摊开它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我像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寂寞当然是所有的成长里绕不过去的情绪。就是除去一切年少易感的情绪,“长大成人”所意味着的、要被强制接受的所谓“成熟的标准”和“责任感的拘束”就已经足够让每一种成长都“伤痕累累”。

  就是这个缘故吧,一部颇具调侃精神的美国肥皂剧《成长的烦恼》可以足足热播数十个年头。低调、避世、产量奇低的美国作家塞林格也能凭借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深深地打动了几乎每一年代、每一国度、每一位忧伤成长的年轻人。塞林格所描绘的是最抽象却也最脆弱而美丽的梦想:所有的孩子们生来就该在一大片麦地里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当他们一不小心,当他们终于要“没办法小心地”临近悬崖边缘、面临某种掉落下去的危险——“我”就愿是麦田里永恒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拦住他们……

  当塞林格书中的一位长者用腻透了的老生常谈对霍尔顿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所有年轻的霍尔顿们就只会壮怀激烈地渴望着一辈子都不必这样窝囊地成长,一辈子都不必向如此龌龊的“成熟”法则妥协。

  但是,如果不是一辈子心甘情愿地溺于自欺,成长就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水到渠成、铺天盖地地来临。成长不可抗拒,在抗拒、挣扎中扭曲的成长也就是整个生命深处悄然打上的绳结。

  村上春树写过许多不无忧伤的短篇,在那些故事里常常出现的也就是一个个越来越找不到生活的实感、或者说正如生命突然在某一个地方莫名其妙卡了壳的人,然后如果他们想要生活继续,想重新敞开自己,就必须重新回到童年——回到成长中某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就是在那个瞬间里,最柔弱的心灵第一次承担了超负荷的“沙尘暴”式的洗礼,从此,那一时刻的孤绝、退缩和悲观,决定了一辈子的孤绝、退缩和悲观。

  终于,村上在他的新作《海边的卡夫卡》里又一次用尽全力地写道: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唯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

  一套不完全的成长读本

  曾经有很多美妙的童话让我们重新体察了童年的趣味和成长的历程。它们包括瑞典童话家塞·拉格洛夫的《骑鹅旅行记》和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也包括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的《岁月的童话》、《梦幻街的故事》、《魔女宅急变》、《天空之城》和新作《千与千寻》。

  J·K·卡萝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亦号称着力于小男孩哈利·波特从脆弱、无助到坚强勇敢的“精神成长史”。但抛去书中想象力丰富的魔法世界细节不提,单看作为一个普通小男孩的“哈利·波特”,他的形象是单薄老套、缺乏魅力和回味的。而所谓的“成长史”,也无非是安排得一场接一场的紧凑历险。在大名鼎鼎的《金蔷薇》和《爱的教育》这一类的读本里,“爱”固然是成长中被深深种下的一颗种子,但是惟其因为种的刻意,所以无形中就丧失了某些自然而然的鲜活。

  到了19世纪初以来被广泛阅读的《小妇人》和《长腿叔叔》——年轻的男孩和女孩相爱了,孤儿院的少女和依然年轻英俊的“长腿叔叔”也相爱了,孩童般初生的“爱情”美丽得、不真实得一如好莱坞造梦大片,却也几乎掩盖了所有成长中琐碎却真实的烦恼。

  小猪麦兜麦和《小王子》引发过几拨“成人童话”热,国内由黄玉洁作文、胡晓江插图的《我的妖精培养计划》也热销一时,但是,所有的“成人童话”说到底也不脱骨子里的淡淡忧伤——它们都是朝向童年、朝向纯真恋恋的、私人角落里的低徊。

  还是在“小豆豆”这儿,最真实的成长故事给了我们温暖、朴素的感动。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确有其事的经历。淘气的小豆豆被原来的学校退了学,来到巴学园。在这座叫“巴学园”的奇怪学校里,孩子们有着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的教室,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学习各个科目。他们都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也可以坐在一起。校长会要求大家自带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鲜)的午饭,也会自己策划有稀奇古怪项目以至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的运动会。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俯首可拾的都是新鲜动人的场景,小豆豆也就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直到1945年学校毁于战火。读着这本书,也就重新体验着童年时代成长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其实是创造力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试探着以爱和最大程度的善意为基础,相互理解和尊重。

  谁能安然无恙地成长?

  “小豆豆”在整本书里都保持着第一人称的自述,字里行间尽是孩童的逻辑、孩童般单纯直白的言语,如果说所谓的成长就是要逐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强大判断,那么,小豆豆的判断体系第一次超越了所有成人式的世俗权衡,她让我们惊觉到:原来“成长”的本义并不仅仅意味着单向度的、和世俗同一的“成熟”;原来我们还是可能如常地生活、成长却还一直护持着最轻盈美妙的童心。正是在这样不扭曲、不压抑,也不向“成熟”原则无条件妥协的成长里,“成长”第一次远离了伤感,重新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

  读着这样温暖而开畅的“成长史”,许多人几乎是痛惜般地记起了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被压抑和轻忽的部分,记起了所有那些天真和挫折的往事。我们似乎也不得不开始正视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成长理念”理解的偏差、我们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的成长历程几近简单粗暴的忽略。

  当“成长”在相当程度上只等同于“教育的胜利”,就只有“有效的教育”或“无效的教育”,而没有人来考虑所谓“教育要如何符合、尊重成长的本义”;当“成长”已经变成了硬往脖子上套的枷锁和规范,对“成长”一味地拒绝和逃避也就形成了时下“卡通一代”和若干“颓废派”青年不约而同的孱弱选择——一个颇值得注意的基本信息是:以自传体写作了《窗边的小豆豆》的黑柳彻子也被任命为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正如拒斥逃避的心理只能在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不断制造新的异化和隔阂,一种愈显可贵的爱和信任才可以用爱呼唤爱、用爱的信念感化一切。

  也许每一种真正完美的成长历程都应该像小豆豆这样:护持着爱的信念,一路走来,安然无恙。


新周刊网络版第159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