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背后的背后”的真相的好奇在某种程度上总是促进了人们的客观判断和独立思考,一如英国社会学家查尔斯·汉迪所说:如果我们多相信一点我们自己,多相信一点我们的良心,我们就能在这个“不安全的年代”里再度掌握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文/未来
随着美伊战争的尘埃落定,一直被美国军方牵着鼻子走的大小新闻媒体们终于放下了“一切要为国家利益服务”的道德压力,也在神闲气定之余找到了不少可以顺藤摸瓜、值得仔细追查的蛛丝马迹。用一个媒体资深从业人员的话来讲: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犬闻到了猎物的味道——再没有什么时候比现在更合适挖掘不同的真相,发出自己的声音。
果然,战争期间遭伊拉克俘虏而又获救的美国女兵杰西卡首当其冲地成了突破口……
在你背后导大片
美伊开战初始,一名19岁的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被伊军俘虏,一度媒体曾怀疑她是第一个阵亡的美国女兵,她鲜花般娇艳的面孔一再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招惹了无数人多情的哀思。谁知事情峰回路转,巴格达时间4月1日午夜,美国海军陆战队、海军“海豹突击队”和“雷恩格斯”特别救援小组采取联合行动,成功突袭了纳西里耶附近的“萨达姆医院”,从中救出了10天前被俘的杰西卡。美军发言人对救援细节含糊其辞,却一再渲染着整件事情的壮烈感人,如杰西卡是如何在打完了所有子弹后,才被伊拉克军队俘获……还说:“她准备战死在战场上,她不愿意被敌人活捉。”
美军英勇潜入伊拉克被重重包围的核心阵营抢救了美丽的女兵杰西卡,这一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在战争期间就大大鼓舞过美军士气,由于既可表现美国传统的英雄主义情结又有俏丽的女主角煽情养眼,且是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例,所以它如今已引发了好莱坞的兴趣,纷纷计划拍成电影。据说,眼下这个计划就暂名《拯救大兵杰西卡》,可望成为《拯救大兵瑞恩》的现代女性版,女星莎拉·蜜雪尔·盖拉更开始争取演出女一号了。
但是,一向喜欢夸耀的美军对救援细节却始终讳莫如深,迫于一众猛挖“背后密闻”的媒体的压力,五角大楼只透露他们收到过一名伊拉克人的告密纸条……4月4日,美国女兵杰西卡·林奇扑朔迷离的“救命恩人”终于浮出水面,据说他是一名叫穆罕默德的伊拉克律师……人们纷纷感叹:看来要让美国人承认他们接受了伊拉克人的帮助还真有点心理障碍。谁能想到,这还只是“林奇”事件庞大内幕的冰山一角,《纽约时报》在实地采访后向全国披露: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总医院的伊拉克医生们才是林奇真正和唯一的恩人。当地医生侯森纳回忆说:林奇是被在战场上救护过她的伊拉克军医转送到他们医院来的,当时她昏迷不醒。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林奇醒了过来——“求求你们,请不要伤害我”才是林奇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在伊拉克医生们救活了林奇并试图将她送还美军时,美军莫名其妙地拒绝了。更荒谬的是,两天后,纳西里耶总医院便上演了美军发言人布鲁克斯准将所说的美军“冒险深入成功营救女兵”的“惊险”戏码——荷枪实弹、如临大敌的美军特种部队乘坐直升机空降在毫不设防的纳西里耶总医院,拘捕了医院里的所有人,还用炸药炸开一道道原本一推就开的门……随军摄影师也善解人意地用上了拍摄好莱坞大片的手法,终于,一个关于美军如何神勇无比的现代神话横空出世。
最无聊的真相也有价值
绕过了几重云遮雾绕的“背后”,我们终于可以明白原来整个“林奇事件”就是美军用来鼓舞士气、树立自身正面形象的刻意安排。除了傻呵呵地跟着屏幕陶醉的电视观众,躲在背后受益的人简直是数不胜数——美国总统布什暂时不必面对反战人士针对无辜伤亡而有的喋喋不休,全民支持率甚至非理性上扬,纽约道琼斯股市各股票也平均涨幅高达2.7%……难怪美军一再总结说:今后要更好地调用随军记者。看来自导自演这类微型“大片”是会上瘾的。
“林奇事件”的解秘也让我们这些生活在信息爆炸年代的人第一次把对“新闻真实”的质疑彻底摆上了桌面,的确,这是第一次直播的战争,这也是现代传媒处处受制于“国家机器”和“政治经济利益”而不由自主发生的扭曲。在《纽约时报》率先揭穿了林奇事件的真相之后,全球各大媒体都争相曝光和“背后”有关的一切,这也有点类似于某种将功折罪。
长此以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每到此类关键时刻,最即时播报的往往都是迫于种种压力而表面化、戏剧化的新闻,我们大可以不听不看。我们耐心等待,我们静等一众媒体在进入事态缓和期后再依次为我们揭开背后、揭开背后的背后……也许我们还应该看看英国《太阳报》的例子,《太阳报》原本是一份惨淡经营的知识分子报纸,给传媒大鳄默多克接手之后就把它改造成了全球闻名的小报,专门从小处着眼挖掘所有大人物、大事件、小人物、小事件“背后的背后”的秘闻和隐情,虽然不少自认有道德感的人物都骂它低俗,但它绝对已是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而且,毫无疑问地,正是因为它对“背后”一贯的、无孔不入的孜孜关注,它所拥有的庞大话语权也就使得所有最有权势的人物也不得不在所谓的“暗箱操作”和“瞒天过海”时颇为忌惮——有人更曾这样为《太阳报》式的超级“狗仔队精神”辩护:那些掌握权力或金钱资源的人是社会上最强势的,他们往往会用各种力量不遗余力地美化自己,因为一个完美的形象能够带来足够多的利润。幸好还有人不信这个邪,专门绕道门面后看,也许这一看颇无聊,但是至少给了真相,而最无聊的真相也比最神圣的谎言有价值。
我们还能相信什么?
不过,把揭开背后谜底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媒体的良心发现或者说“狗仔队精神”也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上个世纪以来最为可疑的一大惊天骗局——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就足足是在二三十年后才被挖出了背后的蹊跷。
几年前,曾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凯恩在其作品《我们从未登上月球》中宣称:所谓美国人曾先后6次登上月球的说法,完完全全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策划的大骗局。凯恩针对登月计划的进度、技术细节,登月的录像和照片,在月球上安放的反射镜等等,一一道出了自己的疑点。而美国的CNN也随即走访所有还活着的知情人,集中各类专家做了一个探究登月计划背后真相的电视专题。更可疑的是,当年所有亲自完成登月的宇航员到今天居然都已经因为各种离奇的事故、疾病猝然离世,这一结果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也迅速增加了“骗局”一说的可信度。
美国的登月是冷战年代震撼全球的事件,甚至美国成功地用“星球大战计划”拖垮前苏联、结束美苏对峙的局面、改变世界格局也是从这里牵动了导火索。难怪有人感慨:所有的历史事件过去之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耸人听闻而又无法证实的流言蜚语,如果说“阿波罗登月计划”这样声势浩大的工程都能是一场骗局,那么我们究竟还能相信什么?
的确,一场如此波及浩大、影响深远的骗局的发生,从根本上显示的是现代社会所可能存在的空前强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即使不论骗局的真假,当人们有十足的理由疑心被骗,就已经意味着“骗人者”与“被骗者”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总有某些人垄断性地掌握着另外一些人所不知道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了解许多公共事件的真相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把那些掌握着额外信息的人群称做强势人群,而把相反一方称做弱势人群。那么,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势人群来说,他们对某一事件的了解就永远只能通过被强势人群选择性传递的信息,这使得强势人群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弄虚作假变得轻而易举且不受控制。这一切都让人略带悲哀地想起乔治·奥威尔的名言:谁掌握过去,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现在,就掌握了过去。
英国学者拉里·埃里奥特、丹·阿特金森一同写作了《不安全的时代》,他们在书中宣称:人类的境况本来就是不安全的,而一个迅速膨胀的资讯时代更不断瓦解了人们的信任,动摇了人们对于“安全感”所有既有的判断。也正是在一个“不安全的年代”里,人们将越来越依靠自己去发现事物背后的真实,去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而不管怎么说,对“背后的背后”的真相的好奇也将不断促进人们建立起日益强大的客观判断、独立思考。
|